四月二十三日

四月二十三日

昨天半夜地震了,整個房子都抖了一下,那感覺彷彿一頭大型貓科動物從我的彈簧床上跳過。我以為是樓上鄰居蹦迪,心想這房子質量着實不行。

碰到期末周,又是考試,又要搬家,又有一些文件要搞,比較暴躁。相比之下寫文確實是比較可愛的煩惱了。在當下,這種煩惱讓我有種活着的感覺。

隔一段時間就覺得自己寫的東西毫無趣味可言。想和人說說,又覺得浪費別人注意力。所以我寫一些關於寫作的吐槽總輪換着各種小號發。不好意思讓那麼多人看見,又不想沒有人看見。

但是獨自寫作,它提供給我的養料實在太微薄了,以至於我時不時要探出頭嚷嚷一聲。我的快樂很難從具體的字句裏面得到。“這個句子寫得很優美!”--我太難因此感覺舒適了。我想要一個複雜的情境,很濃烈的感情,成功把這種感情表現出來。它們都不能憑空產生。寫出來也不是很如人意。比如說,唉,我還是覺得寒松第一個三萬字沒寫好。在我預設的劇情里,想要一場大屠殺,屍體堵塞街道,想要張緘親手把韓芷的手臂砍下來,我是想製造那樣的血腥場景的。但是劇情寫到時似乎沒有足夠的張力那麼做。外在的某種影響力把它強行壓平了,讓它呈現出來時更加溫和。最終,我幾乎是委婉地把死亡和傷害暗示出來。這讓我每想起來便如鯁在喉。是邏輯不夠支撐嗎?還是我的膽怯?我不夠憤怒?在那之前,我沒有意識到,我們最終寫出來的劇情是某些無形力量在頭腦里形成的平衡。我擔心我不能把這個故事寫好,會是因為我太軟弱了。真是奇怪,沒有名字的人的生命顯得更加可貴。我不敢寫屠殺。我如果不能在這一次下手,我能在下一次下手嗎?

去年開始,我對人與人的關係有了很多新的理解。人活在世界上,最主要的是孤獨。在這個基礎上,才產生各種聯繫,而這些聯繫很大程度上是隨機的。對這種飄忽又穩固的聯繫的認識深深影響我,幾乎動搖我的劇情設計。盧臨川這個角色算得上是我在抑鬱中的代言了。他本來有個完全不同的名字和背景,但在某一刻,他忽然發出了我的聲音,這讓他懸而未決的全部故事瞬間獲得了最差解。那一刻,他身上有了明顯的破綻,我隨之給予他野心,恐懼,竭力修飾的冷靜,兩千個夜晚難以入眠的憤恨。他成為一個不幸的角色,因為他不慎說出一句我的話。眾所周知,作者憎恨自己。

好的那一面是,所有主角身上都有我的一部分,或者說,這是主要角色的特權,就好像我把對自己悲劇特質的想像寄托在他們身上。當我決定去愛一個角色,我首先想他們在哪裏不適應社會生活,他們成長中的什麼習性會使他們在交流中深深受挫。而一個看上去如魚得水的人物?我思考他們磨損了本性中的什麼得到這些,我想他們在深夜無人時難以吞咽的苦澀。我猜這是我難以迴避的自我,那些認知與生活相匹配的角色,我並不劃為“自己人”。

而這種自我與傾訴它的慾望,它似乎就是我長夜中難以吞咽的腫塊,是使我在交流中長期遇挫的那部分天性。它們有時候看起來具有非常清晰的因果,但更多時候互為表裏,相輔相成。故事,這是我光榮與痛苦的莫比烏斯環,我心中日夜翻湧的銜尾蛇。

成長代表毀去一部分,保留一部分。保留的是什麼,這是角色們的分歧所在。我看着他們行動,好像看到不同的我行走在不同的選擇之中。這比喻聽起來有些自大,但這種感受可以十分謙卑。

下雨了,很棒。昨天總算買到了牛奶和南瓜,還不慎買了兩根巨大的西芹,足有一米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雲山幾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雲山幾重
上一章下一章

四月二十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