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朝鮮乞援 明軍東征
◇朝鮮乞援、明廷議征
李昖知道若沒有大明出兵,憑藉朝鮮自身能力根本沒有可能復國。他逃到義洲后,再次遣使向宗主國求援(上入義州,日夜登統軍亭痛哭:“朝鮮三百州盡入倭賊,今吾一身,將歸何處,願率臣工嬪妃,投脫明國,請為百姓,與其死於賊手,無寧死於父母之國“。李朝《宣祖實錄》)。
朝鮮使臣除向萬曆皇帝遞交求救國書外,又分別賄賂遊說明朝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宦官等權貴內侍,甚至願內附大明,力圖促使宗主國儘快出兵救援。
在日軍迅猛的攻勢之下,朝鮮軍隊節節敗退,損失殆盡,國土基本全部淪喪。李氏朝鮮王室一再北遷,最終一直跑到靠近鴨綠江的義州,才停下腳步。鴨綠江的對面,就是朝鮮的宗主國,一個有着比朝鮮與日本加到一起還多十數倍廣袤領土的大明帝國。現在屬邦朝鮮哀鴻遍野,屍骨如山。大明如果再不發兵救援,藩籬將失,泱泱大國也將有池魚之禍。萬曆皇帝朱翊鈞在接到屬國朝鮮的屢次求援后,終於準備開始發兵救援即將滅國的朝鮮。
大明雖準備發兵救援朝鮮,但自明萬曆十年(1582)以來,明帝國內部的動亂頻生,先後在浙江杭州、寧夏靈州、四川建武所、延綏神木、雲南騰衝等多處發生兵變。與此同時,各地豪強舉事與叛亂也接連不斷。尤其是在公元1592年春發生的“哱拜”之變讓大明動用了幾乎全國的精兵前去鎮壓。明廷內部也為要否出兵援朝鮮展開了廷議。
一部分朝臣認為日本侵略朝鮮是“夷狄相攻,自是常事,應靜觀其變,謹守門戶”。禮部侍郞韓世能議謂:“朝鮮恩拊不宜用兵救,且請於浙直設總兵制南兵鎮江設摠兵”。兵科給事中許弘綱奏道:“夫邊鄙,中國門庭也;四夷則籬輔耳。聞守在四夷,不聞為四夷守”。朝鮮雖忠順,然被兵則慰諭,獻俘則頒賞,盡所以待屬國矣。望風潰逃,棄國授人,渠自土崩,我欲一葦障乎,即欲立功異域,又臣等所大惑矣”。吏科都給事李汝華等議謂曰:“大臣深入征討,地形不習,兵餉難繼,勢必不可遣”。
另一部分大臣則言須謹慎出兵,或向朝鮮提供軍火以退敵。后軍都督府掌府事太傅兼太子太傅定國公徐文璧、中軍都督府掌府事靖遠伯王學禮、左軍都督府掌府事吳繼爵、右軍都督府掌府事崇信伯費甲金、前軍都督府掌府事永康侯徐文偉等議謂:“倭克朝鮮藩屛,出師備援,允為良策。但緩急之間,須酌時而行之“。吏部尙書孫鑨、侍郞陳於陛等等議謂:“征倭大臣之遣,誠攻心伐謀上策。但我師地形未習,饋運難繼,未可輕議深入。於本兵二佐增置,一員務簡求熟練兵機者,無事則居中調度。事急則督兵進征,為諸路應援“。
戶部尙書(正二品)楊俊民議謂:“江海遼闊,險夷難測,蒭餉艱難莫若渙發綸詔,宣諭朝鮮臣民,號召義兵,光復舊國。該國素無火器,聞山東巡撫製造殊多,相應頒給“。戶部侍郞盧維楨議曰:“大臣須得習知倭情,及素優弘濟者,方可議遣“。刑部尙書孫丕揚議謂:“沿海督撫,宜備倭敕書,令其畫地分防順天十路,游兵營保定六部,有民奇兵營,山東有備倭衛,再選曾經倭戰之將,令其敎習水戰“。工部尙書曾同亨議謂,再設經略,則平日設總督之意謂何,宜將薊遼總督,增備倭敕書為便宜,照先年例,增設兵部侍郞一員。
兵部尚書(正二品)石星與兵部右侍郎(正三品)宋應昌(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曾任絳州知州、濟南知府、福建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東巡撫等職)等人則是堅決的主戰派。他們認為:“朝鮮倘險,螫必中遼。則固我藩蘺,壯彼聲勢,亦勢不可已。關白之圖朝鮮,其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只為屬國,朝鮮固,則東保遼東,京師鞏於泰山矣,故朝鮮為我必不可失藩籬也”。(《明神宗實錄》、《明史紀事本末》)。
河南都御史(正三品)傅好禮也奏稱出師征討,剿除倭患。“倭奴竊據朝鮮似有異志,矧關白以匹夫竊國,又兼幷多國,遂破朝鮮。此亦勁敵。宜遣文武大臣經略,不宜處議深入彼境等因為照。以全取勝者帝王之兵。推亡固存者天朝之誼須該朝鮮奏報倭勢猖獗。臣等職在本兵,義宜撲滅況已陷我恭順屬國撤我密邇藩籬,封豕長蛇。寧有紀極,若令深相固蔕,必剝床及膚,臣等初議特遣文武大臣稱兵征討”。
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李世達認為應選將募兵,水陸並進,大舉援鮮。“大臣征倭,義不容己。但揆時度勢,施為宜有次第。倭奴劫掠已滿,不久必歸。若仍在平壤等處,似依只遵前旨行令,遼左撫鎮將先發兵馬二枝,再添一枝,擇謀勇將官,多裹糧餉,逕入其境。協同彼中各道勇將精兵,相機戮力,共圖剿賊。或各就近,伏兵要害,其惰歸,宜無不勝。卽果使倭奴竊據朝鮮兩都,住而不起,而國王旣來內附,彼旣無主,人心無所系屬。似必宣諭國王,令彼中忠義陪臣,急擇王子弟宗族之賢者,權署國事。多方號召各道豪傑,戮力勤王,亟圖恢復,然後我先遣大將,率領精兵,水陸幷進,殲滅,諒亦無難“。
刑部左侍郎(正三品)呂坤(萬曆二年進士、曾任裹垣知縣、山東布政使司左參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也力主出兵。他在其奏摺「憂危疏」中對言道,如若聽任朝鮮被日本侵佔,則將會出現日本裹挾朝鮮之力攻略遼東之危害,因此應出兵剿除倭患。
史書記載:“朝鮮密邇東陲,近吾肘腋。平壤西鄰鴨綠,晉州直對登萊。倘倭奴取而有之,藉朝鮮之眾為兵,就朝鮮之地為食,生聚訓練,窺伺天朝,進則斷漕運,據通倉,而絕我餉道;退則營全慶,守平壤,而窺我遼東,不及一年。京師坐困,此國家之大憂也,夫我合朝鮮,是為兩我,兩我尚懷勝負之憂;倭取朝鮮,是為兩倭.兩倭益費支持之力。臣以為朝鮮一失,其勢必爭。與其爭於既亡之後,孰若救於未破之前,與其以單力而敵兩倭,孰若並兩力而敵一倭乎。乃朝鮮請兵而二三其說,許兵而延緩其期,或言為屬國遠戍,或言兵餉難圖。諺日“小費偏惜,大費無益”。“今朝鮮危在旦夕矣,而我計必須歲月。願陛下早決大計,并力東征“。(《明史-呂坤傳》《皇明經世文編》)
經與股肱之臣會商后,萬曆皇帝朱翊鈞(1573~1620年在位)最終採納了宋應昌、呂坤等臣工的建議,決定出師救援朝鮮。(“朝鮮素效恭順,爲我屬國,有寇豈宜坐視。著遼東撫鎮官即發精兵一二枝應援,無貽他日邊疆之患”。《明神宗實錄》)。
1592年6月,大明開始軍援朝鮮,但由於駐防薊遼、宣大的大部份北鎮邊軍都隨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李如松在寧夏征剿寧夏衛副總兵都指揮使哱拜與其子寧夏衛指揮使哱承恩、選鋒軍沖校劉東暘、固原參將指揮同知周如順、靈州衛指揮僉事楊文遇等叛將所引發的兵變,一時無法集結大軍出征,因此兵部只派出一支駐防遼東的偏師先期入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