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衝天
閔元金接着道:“俘虜倒是好辦,將人趕到壕溝處空地上先放着,用少量旗軍和警備士看着就行。倒是那好幾百死人不能久放,我看找幾截不大要緊的壕溝,扔下去埋起來填壕算了。”
閔元啟道:“這些都是小事,由你和元忠商量着辦就好。”
閔元金臉上滿是高興之色,他做這些雜活相當舒服,並不感覺不適。
相比較起來,剛剛在大陣之中閔元金的表現就很普通,在指揮和決心上,在意志力和決斷力上,比起楊志晉和高存誠,還有謝祥,沈亮,甚至是韓森和閔元忠等人都有較大的差距。
現在閔元金的打算就是揚長補短,平時多管雜務,在此時打掃戰場和善後,他都是決心將這些事情給做好……
這時閔乾德和李可誠等人都是從千戶所城上趕了上來,也包括那幾個炮組的成員。
閔乾德已經興奮的不知如何是好。
花甲老人興奮的如同少年郎一般,在閔元啟染血的肩膀上連續拍擊了多下,閔乾德只是紅了眼眶,卻是不知道說什麼是好。
“叔父不需如此。”閔元啟很淡然的道:“戰前就已經預料到了這樣的結果,只是侄兒想過一定會打贏,卻沒有想到山東鎮的客兵這麼不堪一擊。”
“也是有運氣使然嗎?”
“沒有。”閔元啟面露笑容,說道:“咱們贏的輕鬆,還是事前下的功夫深,訓練的好,將士們有必勝的信念。”
閔乾德滿意點頭,說道:“這樣一來,你游擊將軍和守備的位子就坐的穩固了。”
閔元啟笑道:“應該不止如此,朝廷的反應慢,待我再編一營兵,同時將警備士編入營里,等着迎接欽差前來。若有萬餘實在兵馬在營,怕是總兵之位也可以到手了。”
閔乾德簡直高興的說不出話來!
在大明國初到中期,一直到嘉靖年間,很多鎮守總兵都是侯伯,甚至公爵才有資格成為總兵官。
當時的總兵官較少,而且是總督各路都司兵馬,加上有爵位在身,只受朝廷中樞節制,地方上的督撫是沒有權力命令總兵,相對來說還較為平等,特別在軍務之上,有爵位的總兵官更加自主,不會輕易被文官指揮。
在英宗年間才有文官強行命令武官之事,嘉靖之後,要緊重鎮的總兵佩有將軍印信,地位在普通總兵之上,但已經全部不由侯伯擔任,由勛貴出身轉為將門。
這種情形在嘉靖中晚期后大將軍咸寧侯仇鸞倒台後形成了慣例,到崇禎年間,最少有五十多年大明沒有任命過有爵位的總兵。
就算總兵無爵,一般也是最少加到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僉事,或是都督同知,然後加保傅之職,再加到左右都督,成就武官的頂級輝煌。
比如戚繼光就是官加太子少保,雖然他的本職是都督,總兵,但因為文貴武賤,宮保之職重過都督總兵,是以民間一般敬重戚繼光的,都稱其為戚少保。
閔家這樣的衛指揮級的世家,歷代先祖有的官拜指揮使,有的是同知,有的是僉事,一般就是在三品到四品左右打轉。
不要說總兵,就算是副將和參將等營伍軍職也是和閔家無關。
到了閔乾德這一代,閔家三代都只到千戶,營職連把總都不夠資格。
一聽說閔元啟可能會被升任總兵,閔乾德內心的感覺可想而知。
相對普通人,這些衛所世家出身的武官內心更是有強烈的執念,這種執念會給他們更強烈的心靈衝擊。
“元啟,你是說真的么?”
眼前殘陽落了下去,但火把次第燃燒着,將千戶所城之下的戰場照亮的如白晝一般。
人們在收撿武器,鎧甲,分門別類的堆放。
受傷的將士陸續被送回醫治,火兵們從後方的大灶房陸續用大桶擔來飯菜,今天由於要交戰,伙房是預先準備了大量的肉食。
戰場四周陸續點燃篝火,沒有收到軍令的將士們按隊和旗隊別開,點亮篝火圍攏着等候軍令,鎧甲仍然在身,兵器就放在手側。
當食物搬抬上來的時候,人們都是歡聲雷動,各隊很快分好了飯食,飢腸轆轆的將士們開始大快朵頤起來。
相形之下,旗隊長以上的武官還在奔忙,還有諸聞,王三益,李國鼎等百戶官都帶着民夫隊伍趕上來,待旗軍們坐下休息和用餐之時,就是這些官吏配合武官們做善後之事。
這也是旗軍慣例,包括閔元啟這個主官都在忙碌之時,旗軍們就可以休息用餐。
因為若是有敵軍奔襲而來,一會兒要在前方奮戰防禦的還是這些旗軍,待遇怎麼優厚也並不為過。
閔乾德看了那邊幾眼,他也是早就習慣了,也是並未在意。
身為世襲衛所武官,閔乾德在早期可是不太適應樣樣以將士為先的做法,還是閔元啟數次苦勸,並且看到了效果,閔乾德才接受雲梯關現在的種種新規矩。
“如果我們打成僵持之勢,朝廷少不得要對我雲梯關和閔家進行警告,防止我們在這裏交戰壞了大局,但不會剝奪我官職,反而會儘可能的勸劉澤清收兵。如果我們被很快擊敗,我閔家就完了,我本人的官職也保不住。”閔元啟笑了笑,接着道:“不過現在我們乾脆利落的擊敗了劉澤清,朝廷必定嚴令劉澤清絕不可再擅動刀兵,對我們先是表面斥責,接下來朝廷會派大員過來巡視,以我雲梯關所這邊展露出來的實力,朝廷很容易被我們折服。最多耽擱一兩個月,給劉澤清表面的面子之後,由淮揚道周大人上疏,朝廷必授我總兵之職。”
閔乾德凝神細思,半響后才點頭道:“元啟你說的我明白了,就是說朝廷也是希望地方上能出現強兵,對劉澤清這樣的強藩進行牽制。另外,咱們這裏有過萬兵馬,等於是朝廷在北邊的防禦更穩固了,對朝廷來說是天大的好事。”
“叔父大人說對了。”閔元啟略帶疲憊之色的微微一笑,說道:“原本史閣部是要立內外八藩,但四鎮搶先擁立后,各地方的資源被四鎮瓜分,朝廷對湖廣,閩浙還有雲貴的控制力都不太強,一時半會的得不到多少財源。就算有剩餘財力,也是要優先建立京營,雖然大夥都知道京營毫無用處,根本就是白白浪擲。但不管是內閣還是六部,還有那些言官,對重建京營都不會有人說話,包括天子在內,除了四鎮之外所有人都會希望趕緊把京營實力重建起來。這樣對四鎮,左良玉都有一定的威懾,這是朝廷的如意算盤。四鎮擁立后,財賦緊張,內外八藩的打算落空,史閣部本人又被馬士英排擠出了內閣中樞,事事不如意下,出了咱們這個能牽制劉澤清,足以自立一方,將來可以護翼淮安和徐州身側,緊要時可以至徐淮參戰的強藩,朝廷和史閣部等人的想法,不問可知了。”
這些事有些是閔元啟本身對歷史格局的了解,有一些就是基於眼前局面情報的分析和判斷了。
梁世發是相當得力,其不僅是在淮安等地打探消息,對整個南京和江南一帶,包括江北四鎮一帶的情報也是陸續開始收羅彙集。
彙集的情報是統統送到閔元啟的案頭,對他判斷未來的走勢也是大有幫助。
現在的格局是四藩初立,各自為政,中樞馬士英是排擠了史可法,史可法為了大局也不願和馬士英翻臉。
重要的是馬士英的身後是弘光天子,因為七不可立之事弘光帝對史可法和東林黨人相當不滿。
有四鎮擁立和馬士英一派文官的支持,弘光帝對東林黨相當的不假辭色。
這個局面下除非是彼此決裂,不然為了大局東林黨只能先暫退一步。
但除了史可法還算識大局外,其餘的東林黨人可不是這般認為。
在內閣中,姜曰廣和高弘圖等人拼力攻馬士英,更是對馬士英起複阮大鉞之事上竄下跳,不依不饒,攪動風雲。
加上南來太子案等諸事,南明弘光朝短短一年間可謂烏煙瘴氣,根本沒有積累財賦,編練新軍,更不要說設立新鎮。
現有的四鎮則把持地方財賦,無限制的擴大部曲,甚至高傑和黃得功為爭揚州而彼此內鬥,大打出手。
現在閔元啟冒出頭來,除了周亮工必定鼎力支持外,在這特殊時期,朝廷從牽制四鎮的角度對新興強藩必定支持,包括弘光和馬士英在內。
而東林一脈則因為劉澤清先是歸附,後來背叛,對劉澤清可謂恨之入骨,閔元啟痛打劉澤清,東林黨人必定欣喜若狂,全力支持不在話下。
閔元啟可謂是得天獨厚,能得總兵之位是必然之事,若不是實力在朝廷眼裏尚弱,根基尚淺,怕是封爵都極有可能。
當然這也是弘光朝,待潞王,魯王,隆武等親王皇帝逐漸被清軍所滅,永曆倉皇四處逃竄時,大明的爵位就相當不值錢,李定國和孫可望鄭成功都封了王,公侯伯的爵位已經相當泛濫,若是在那個時期,閔元啟這種實打實擁有數千精兵的悍將,侯伯之位是不在話下。
“元啟你做的甚好。”閔乾德眼有淚花,連聲誇讚。
一旁的王三益,李國鼎等人神色也是十分激動,他們是最為支持閔元啟的人,現在看來,各家的決斷都相當正確,相比較那些倉皇逃竄的人,他們也是有理由自豪和驕傲。
王三益向來沉穩,此時也是忍不住道:“看來此後我們可以跟着元啟,一飛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