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北美
也是因為在臨戰前,夏青石的惠民政策,也為日後的邊防穩定打下了穩定的基礎,當然短期內也確實看不到有外國勢力膽敢分裂祖國的跡象,又或者說有內部人願意搞分裂,因為夏青石已經給了他們機會,誰要是想分裂當皇帝,保命就是了,可以說此時國內國外對於華夏的環境是極好的。
再者環顧華夏周邊,莫說華西西北邊陲自己人煙稀少,就是那些游牧國家此時也是地廣人稀的緊,遠的不提,就拿一眾南洋諸國盟友來說,歷次的征戰移民,很多的國家甚至人口還不到二十萬,最多的也不過百八十萬,他們自己的邊境都看不及,更莫提還敢侵犯旁人的邊境,完全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夏青石澤福西部邊陲的政策確是極為超前的,在其他國家經濟普遍困難的情況下,華裔率先實現了同步發展,因為西部地區普遍地廣人稀,而且是超級地廣人稀,所以政府在設計西部經濟發展方向的時候,也是有所偏重,以大農業大牧業高程度機械化採礦為主,至於需要勞動力密集的產業,若非各個省會條件允許,一般是不建議政府投資,當然至於私人投資,那就是個人自己的意願,完全的市場行為,無人問津了。
雖然投資資金已經落實,但是一應福利要想顯現,估計至少需要五到十年,畢竟縱然華裔此時的商業氛圍濃厚,工業化程度高,但西部地區地域極為遼闊,隨便一條公路鐵路都是數以千里計,沒有五年以上的時間根本無法順利完工,畢竟鐵路建設的周期極為漫長,遇水架橋,遇山開路,遇到泥沙路還要鞏固地基,所有的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去花費時間填補,哪一樣都殊為不易,不過顯然,無論華裔政府還是華裔的資本家,最不缺的就是錢,但單單唯獨就是缺人,引進國外勞工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至少依據歷史經驗,夏青石就可以肯定非洲就是一個極好的人力資源倉庫,不過歷史經驗也告訴自己,日後華人的數量極為恐怖,這片地區或許華人自己都不夠住,莫說再讓一眾黑人捲入,日後的種族歧視也是一個不可迴避的頭疼問題。
顯然西部的百姓未必等的了那麼久,或許夏青石也不會讓他們等那麼久,公路鐵路無法儘快通車,但是機場和港口卻是可以隨時修建投入使用的,至於說百姓的生計,也可以大範圍的由政府出資補助,用違背正常經濟的方式為廣大西部的百姓提供優惠的生活設施和條件。
最終超過七十萬本部大軍,分批從天津港,上海港,廣州港,台中港,悉尼港分別出發,十幾支艦隊大概四百餘艘戰艦,護送一千餘艘運輸艦隻浩浩蕩蕩前往美洲大陸。
這一次擔當主攻全權指揮的重任落到了尚軍的身上,後者沒有讓夏青石失望,申請獨立建國的名單裏面沒有尚軍的名字,也着實讓夏青石深深緩了一口氣,畢竟在胡泉和戚繼偉之後,有能力擔當首相的,夏青石可是首選尚軍的,要是這小子半途跑掉,自己還真是白白浪費了一腔熱血了。
之所以這一次再次出征,夏青石會親自點將尚軍,而不是其他人,其實也是有所考量的,畢竟尚軍還是太過年輕,雖然從履歷表上來看,尚軍的履歷已經遠遠超過絕大多數人,但終歸在華夏社會幹什麼都是論資排輩的,畢竟此時的夏家軍中有很多的老傢伙,年紀都趕上尚軍的父親了,他們可真的是和尚軍父親一個年代的老古董,他們為夏家王朝做出的貢獻也是極為厚實的。
人言可畏,胡泉和戚繼偉他們爭不過,也無人敢爭,但是換做尚軍,只怕一切就又不是那麼回事了,畢竟自己的年紀在那裏擺着,胡泉和戚繼偉一人干十年,二十年之後,很多現在四五十歲的老傢伙,那時候都六七十歲,再讓尚軍接手干十年,只怕很多人都老的走不動路了,所以在二十年後,不管自己掛沒有掛,那些五六歲還有雄心壯志的老臣肯定是要發難的,而那會的尚軍也不過四十餘歲,終究還是有些勢單力薄了。
但是單獨領軍平定整個美洲,這一個天大的功績,要是能夠落在尚軍的頭上,這就是日後他崛起的最為厚實的保障,在絕對的功績面前,只怕一眾老傢伙願不願意,都會無可奈何的,再者,自己也是做了兩手準備的,這種準備就是獨立建國,雖然說具體操作是有戚繼偉和胡泉操作,但誰都知道最終拍板的都是自己一手完成,哪些是刺頭,哪些是有可能的隱忍者,自己當了這麼多年的一把手,心裏門清,或者說的再透明一點,出去戚繼偉和胡泉以及他們的心腹,其他有可能對尚軍構成威脅的人,自己心裏都是有桿秤的,絕對要儘快處理掉的,當然這個處理的待遇還是不錯的,那就是安排去外地建國當皇帝,顯然夏青石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第一批先遣隊直接抵達了溫哥華港,這裏是北美地區華人的大本營,當然也是最後的落腳地,至於寧王叔侄的地盤,那就與夏家政權無關了,那是人家朱家的地盤。
此時的溫哥華早就不復之前的繁華,或者說蕭條的緊,四處都是來回奔走乞討的難民,當然說是難民也不盡然,畢竟華裔的救助措施做得很好,每人都有足夠的衣物和食物,而他們的家園被佔領,只不過此時無所事事罷了,小孩還可以被組織進入學校,但是大人可就沒有那麼好運氣了,要麼拿槍進入前線戰場,要麼就在社會流浪吧,當然要不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對於夏家軍的絕對崇拜,他們相信大軍終究有一天會打過來,再次幫他們奪回失去的東西,否則這個鬼地方早就沒有人呆了。
畢竟此時太平洋的制海權,除去南美有一些地區還在毛利政權手中,其他的地區一直都控制在華裔政權的手中,整片偌大太平洋上,散步了大大小小四五十個華裔的軍港和駐軍地點,北美歐洲殖民國度,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機會涉足太平洋,故而溫哥華的食物彈藥的補給一直都是不曾欠缺的。
第一批大軍抵達之後,之後的部隊也快速登陸,不過不盡然都是在溫哥華,一支十五萬人的縱隊直接選擇了三藩市登陸,一支十五萬人的縱隊則去了洛杉磯登陸,還有一支大軍則直接在聖迭戈登陸,只有不到三十萬軍隊在溫哥華登陸,與吳邪的軍隊會合。
雖然此時嘉靖寧王等人依舊還擺出了皇族的架子,老趙和老王還買他們的賬,但對於尚軍來講,他們就跟狗屎一樣不值錢,在現在的華裔社會中,皇帝多的是,夏青石都開始批發了,只要自己願意,將北美打下來之後,自己也可以當皇帝,還牛逼個屁,自然也就是沒有想老趙和老王那般去給嘉靖和寧王見禮。
此時溫哥華周邊的環境不甚樂觀,在溫哥華周邊圍困有不下百萬北美大軍,但吳邪手中只有不到二十萬華裔本部軍隊和三十萬印第安人的友軍,還在負隅頑抗。
當然也不得不說,寧王的二百餘萬軍隊也在東北部地區牽制了不下一百五十萬北美殖民地大軍,否則吳邪等人只怕早就要跑路了。
此時在溫哥華最近的地區西雅圖和波特蘭地區,就駐紮有不下六十萬大軍,而在其他周邊小城池也是有大量的駐軍,所以從這裏直接開戰,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突破難度比較大,畢竟百萬大軍經過數年的經營,將附近地區早就經營的跟鐵通一樣,易守難攻。
不過至於三藩市聖迭戈和洛杉磯地區,則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這些地方才剛剛開始移民,一切都在瘋狂的建設中,甚至還出現了巨大的港口,以及用來製造大型戰艦的船塢,不過附近除了一定數量的岸防部隊,以及十餘萬作戰能力出眾的裝甲部隊以外,並未有更多的防禦人手,畢竟北美的歐洲移民基數也不是取之無度的,縱然再是鼓勵生育,短短十餘年的大量移民,在北美地區,歐洲移民的數量也不過才三千多萬不到四千萬,供養了一支超過四百萬的軍隊,已經是有些吃力了。
畢竟此時的北美和當初的歐洲情況不同,歐洲當時的國民經濟已經全部潰散,整個國家已經失控,全民皆兵,早就沒有了正常社會秩序可言,而此時的北美歐洲殖民地國家,卻與當初的華夏國內情況相同,雖然人口勞動力短缺,但社會還是在大踏步發展,一切社會秩序都是正常運轉,並沒有失控。
顯然在戰鬥轟炸機,以及彈道導彈的聯合轟炸打擊下,幾座城池的岸防部隊自然對龐大的登陸艦隊構不成絲毫的威脅,幾支登陸大軍很快就成功登陸,相互掩護以各自所佔領的城池為戰場,開啟了征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