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大義凜然王參贊
“都……都頭真……真要放下官走?”
身為衢州知州,正五品的官員,卻對一個連品級都沒有的都頭自稱下官,王延垣卻也沒有半點覺得不妥,誰叫現在他為魚肉,鄧雲是刀俎呢,面對能隨意掌控自己性命的人,對於王延垣而言,所謂的尊嚴就是個屁。
若有尊嚴,又怎麼會屈節當漢奸!
“怎麼?王大人還不願意?”鄧雲臉上寒意消退,對於漢奸,自然是一刀斬了才叫痛快!
正如王延垣自己想得那樣,他之所以活着,就是因為利用價值,可他很顯然是高估了自己的利用價值,王延垣的利用價值其實在兩天前就已經沒了,鄧雲之所以沒宰了他,完全是想給他一個機會!他們這一行千餘人馬,除了從衢州裹挾而來的人以外,其餘都是目不識丁的大老粗,如果鄧雲只想做個山大王,那麾下山賊都是粗胚也就算了。
然而鄧雲是有抱負有理想的,他要錘鍊出一支精兵,一支能夠將蒙元徹底驅逐出荒漠的精兵,那麼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了。
你讓大字不識一個的斥候去偵緝情報,那麼怎麼傳送情報,靠嘴嗎?你讓鄧雲自己親力親為去料理軍中的大小事務,正事不幹,每日勞於案牘嗎?更何況,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沒有靈魂的,尤其是底層士官,若是連上面傳來的文字命令都看不懂,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必然是要大打折扣的。
所以,鄧雲很清楚,軍中必須要有文化人存在,不管是教士官認字還是當書辦甚至是參贊軍務,他都需要一批讀書人為自己服務!王延垣雖然大節有虧,可卻也是實打實的兩榜進士,是屬於站在金字塔頂端的讀書人,因此他願意給其一個機會!若其留下,自會為他所用,這也是為什麼鄧雲會將王延垣等人重要家眷一起裹挾出衢州的原因,當然在王延垣等人看來,這是鄧雲擔心他們反抗,最後好將他們屠滅滿門。
當然,若王延垣還想回衢州,鄧雲也無所謂,他甚至想看看丟了庫藏、武備還親自護送鄧雲離開衢州的王延垣怎麼跟元將交代,估計被一刀砍了的可能性超過八成,讓一個漢奸死在他想要效忠的朝廷手裏,豈不是比自己親自宰了更加痛快。
事實上,王延垣此刻確實在掙扎,之前之所以不想,是料定自己死多活少,可現在有了生路,他自然湧起了對生的渴望,只是回衢州真的有生路嗎?似乎……凶多吉少……
“都頭……下官也是漢民,蒙軍殘暴,每奪一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也只有那些主動歸降的城池,百姓才能免於刀兵之災,衢州城鄉兵不過千,根本無力抗衡蒙元攻掠之兵,為全城百姓的身家性命計,下官才不得已向蒙元遞上降表,下官也知道,下官此舉已是大節有虧,如何自辯也洗刷不掉身上的污點,只是此刻蒙兵想來已然進駐衢州城,這群虎狼尋不到下官,或許便會將怒火宣洩到百姓的頭上,如此一來,下官所為已是毫無意義,又何苦再回哪衢州,與蒙將虛與委蛇……”
“這麼說你不願意回去?”
“下官乃是宋臣,都頭乃是宋將,下官看得出來都頭是一心想要報效朝廷,為君王盡忠的,只不過現在力有未逮罷了,下官雖然手無縛雞之力,卻也有一顆拳拳報國之心,若是都頭不嫌棄,下官願為都頭鞍前馬後,任您驅使!”
鄧雲差點被王延垣這番話給說吐了……
一個漢奸因為怕死,還能說出這麼一番大道理出來,鄧雲覺得自己實在低估了王延垣的節操下限……
“王大人可是朝廷委任的一州正印,鄧某說白了就是個小小的兵頭,讓王大人為某鞍前馬後,效犬馬之勞,某實在是有些擔不起啊。”
王延垣正色道:“都頭此言差矣,所謂盛世文臣理政,亂世武夫當國,大宋自南渡之後,和金國戰事何曾有過一日斷絕,金國亡了之後,蒙古崛起,宋蒙之戰又綿延四十餘年,亂世思良將,若是沒有如都頭這樣的武將,大宋南渡之後,何來這百五十年的天下,如今蒙元兵鋒正盛,正是如都頭這樣的國之棟樑崛起之時,下官一生閱人多矣,都頭志向高遠,做事謀定而後動,此番入武夷山也是要以己之長攻敵之所短,此等遠謀,實乃一代人傑也,來日驅逐韃虜,復我漢家河山,都頭何愁不能封侯拜相,公侯萬代!”
鄧雲:“……”
“溜須拍馬的話不用和我說,你既然想留下來,某也不會計較你曾經想要投靠蒙元的事,但某不養閑人,這知州你就不用做了,就算是某軍中參贊,若能為某拾遺補缺,某出山的那一天自會為你計功!”
王延垣肅然起身,躬身拜道:“參贊王延垣拜見大帥。”
鄧雲:“……”
“你現在就去和魏肯還有那幾個縉紳說清楚,若是要走,明日一早自去,若是要留,某在山中自有安排!”
鄧雲轉身而去,現在魏肯和那些個縉紳必定已經上了蒙元的黑名單,回去是伸頭一刀,不回去且不說前途如何,至少還能苟且偷生不是?而且和王延垣一樣,這些縉紳的主要家眷也都帶在了身邊,等於是免了他們的後顧之憂,至於產業……
那就要看縉紳們是要錢還是要命了,如果鐵了心想死,鄧雲不會攔着。
王延垣連夜召集魏肯和眾縉紳,最後魏肯自然留下,畢竟他也是流官,沒有必要回衢州賭命,七位縉紳有三位最終選擇回去迎接未知的命運,不過各自還是留下一兩個孩子,這是為了以防萬一,不至於讓自家斷了香火……
另外四個留下的不管是出於什麼考量,總之是留下了,這些留下來的知識分子,也將會成為鄧雲麾下的文化力量!
次日啟程,三日後,浩浩蕩蕩的車隊過甘溪縣,抵達武夷山東脈山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