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大宋英雄永垂不朽
北風凜冽,細雪飄零,廣州秀山腳下,一座人工開闢而出,佔地足有五十畝的人工湖畔矗立着一塊高達五丈的石碑!
石碑上是當朝樞密陸秀夫陸相公親書的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大宋英烈永垂不朽!
這就是被外界稱之為戰死英雄的擎天紀念碑,乃是為所有在廣州保衛戰中戰死的逐虜軍戰勇和殿前司戰死的禁軍所設,為的自然是要讓後人銘記,正是因為這些英雄拿命去拼,才保住了廣州,挫敗了元賊滅宋的圖謀,才得以讓漢民族永遠屹立在華夏神州這片土地之上!但要是往更深層次去挖掘,真正的明白人才知道,這塊悲壯的紀念碑紀念的人實際上只是埋在在秀山上的一千二百多位逐虜軍的戰士,與所謂的殿前司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
想要祭典殿前司的英靈不是在這裏,而是在城外五里處的一座堆土為山的山丘,山丘下面是萬人坑,哪裏埋藏了超過一萬四千位殿前司戰死的禁軍戰卒!
秀山湖畔到秀山腳下還有超過五十丈的空地,而在秀山腳下想要通往山上英烈園,還要邁上一千二百三十四級台階,這每一級台階都對應着一位戰死的英靈,紀念着第一次廣州保衛戰,紀念着為大宋從逃亡到反攻付出生命的英烈!
山腳下,大宋所有的官員,包括從隆慶、肇慶等府州趕來的官員,不分品階雲集一處,而在最前方的則是當今驃騎大將軍、蕩寇侯、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以一己之力扭轉整個戰局的逐虜軍統帥鄧雲!而在鄧雲的身後則是一排人,左起第一人乃是天章閣直學士、銀青光祿大夫,逐虜軍參贊部部長,軍師盧帆,盧帆旁邊則是五名輔國大將軍!逐虜軍第一兵團兵主曹登、第二兵團兵主費寧、第三兵團兵主范平、特種兵團兵主周麻、騎軍軍主石新和冠軍大將軍、水師提督石新等等。
大宋武制,輔國大將軍和鎮軍大將軍都是正二品武散官,只不過現在鄧雲的從一品驃騎大將軍是從鎮軍大將軍升上去的,所以朝廷給逐虜軍各兵主皆授予了輔國大將軍的散官職銜,為的自然還是施恩。
至於古修,他原本是第一營的副營將,水師成立之後,鄧雲要求寫海戰策略,曹登等重將盡皆放棄,最後幾位副職將軍當中石修寫的海戰策讓參贊部很滿意,報給鄧雲,於是古修就成了逐虜軍第一任水師提督!兵主、軍主和提督屬於一個級別不分高下,但是古修的散官武銜比曹登他們低,這是因為廣州之戰結束,皇室慶功,當場升鄧云為驃騎大將軍,那麼原本曹登等人的武銜自然也跟着升了一個台階,那時候古修就低,自然一步低處處低。
但也有例外,例外就是石新,石新因為沒有戰功在身所以武銜一直比較低,這一次卻和曹登他們一起成為輔國大將軍,完全是鄧雲一手促成,既然是鄧雲的意思,逐虜軍中誰敢反對!
而古修的資歷就要差的多了,他能有今日的地位完全是僥倖中的僥倖,自然也不會有怨言。
更何況什麼武銜什麼散官,逐虜軍的將領壓根就沒上過心,簡單點說,就是曹登等主將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過大宋的將,他們只忠心於鄧雲!
這種現象不是個例,幾乎所有從武夷山當中出來的兵將都是這麼給自己定位的,至於剛入伍的新兵,他們很快就會發現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鄧雲給予他們而不是大宋,再加上軍中的文化和忠誠理念的灌輸,這些兵遲早一天也只會認同鄧雲這個大帥,進而徹底將大宋拋諸腦後!
秀山湖畔的那些官員並沒有按照官職高低排列,而是三三兩兩裹在一起交頭接耳。
祭典英烈忠魂本身就是鄧雲收買軍心的手段,這一點誰都知道,張世傑也是統兵大將,他更清楚這麼做意味着什麼。
但是張世傑不會這麼做,因為他拉不下這個臉,也幹不了這種煽情的活,整的自己跟的大姑娘小媳婦似的,只怕自己會被同僚笑掉大牙。
所以張世傑對鄧雲越發欽佩,在他眼中鄧雲就是文武全才!
能寫詩作詞,而且寫出來的便連朝中那些大臣都讚不絕口,這肚裏面如果沒有墨水豈能做到!
會練兵,會改良軍械,會佈陣,會打仗,會戰術,還他么會收買人心軍心,簡直就是十八般武藝樣樣全能!
這樣的人物橫空出世,張世傑只能說是天數,是上蒼都看不慣蒙古人欺凌華夏子民,故而降下鄧雲這樣的人物,救萬民於水火,扶大廈於將傾!在張世傑的認知當中,大宋三百多年以來,唯一能與鄧雲相提並論的唯有寫下《滿江紅》的岳王爺,就連狄青都差了不止一個檔次!只不過對大宋忠心耿耿的岳王爺下場凄慘,而崛起的鄧雲對於大宋而言,卻是禍福難料。
英烈園落成開祭,是鄧雲收買人心,張世傑本不想來這裏添堵,但是他不能不來,因為主祭的是官家!
鄧雲上書請求皇室委派一位文官和他一起主祭英烈園,朝中如今合適的除了陳文龍以外就剩下一個陸秀夫,陳文龍甚至已經向官家毛遂自薦了,但是最終這個提議被皇家駁了。
駁斥的原因是官家要親自主祭!這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甚至於鄧雲自己都沒想過小皇帝自己會親自來祭典亡靈。
陸秀夫說的不錯,自古以來從來都只有臣為君舉喪,子為父帶孝,哪裏有身為天子之尊去為臣民致祭的道理,能派人弔唁就算是仁至義盡了。
於是朝中沸反盈天,前前後後不知道吵了多少場,大臣們更是將哭功發揮到了極致,可向來沒有什麼主見的小皇帝這次就跟鐵了心一般,誰也勸不住,誰也攔不了。
當然真要攔的話,群臣來上一出死諫還是可行的,但是為這事搭上自己的命委實有些不太核算,於是群臣只能退而求其次,和小皇帝達成主祭細節方面的一致以後,才徹底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