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下的信息化戰爭》/何永旗

《21世紀下的信息化戰爭》/何永旗

《21世紀現代戰爭觀》

【作者:何永旗】

現代戰爭,凸出在電子信息化作戰上,如此對科學技術的依賴,越來越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步驟:1-地面防空雷達,與導彈攔截;

步驟:2-空中機載雷達的,攔截與攻擊;

步驟:3-外太空,偵查衛星(雷達)定位。

總結:21世紀信息化戰爭,是多兵種,全方位,多角度,的一體化的戰爭;重要標誌是:陸,空,天,一體化作戰。

陸軍,協同空軍;空軍依,賴雷達,和網絡傳輸。信息傳輸,又依賴太空的偵查衛星。這是現代戰爭,的依存關係。

其中,主要兩個角色;而且都在天空。一個是空軍與導彈部隊,另一個是地球衛星,戰時,敵方衛星,是首要摧毀目標。現代戰爭,對信息的依賴度,非常高!喪失了衛星的傳輸與定位,仗就不知道怎麼打了,這就成盲打。

注意!在這裏,雷達的掃描追蹤,扮演着重要“角色”;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雷達捕捉的敵情,成為了此次任務,成敗的關鍵。假如,棄掉雷達呢??那麼,當敵方轟炸機,攻來的時候,我們就無法預知敵情。那樣,給攔截與和擊,就造成了障礙!雷達站的報廢,會使防空預警失靈;這給決策者,就帶來了壓力。

這使得,依靠電子信息化作戰的軍隊,無計可施!也無法預判敵方轟炸機,侵入的目標和企圖是什麼,這給防禦造成了很大壓力。敵方雷達站,也成為了第二打擊目標;第一打擊目標,是外太空敵方的衛星通訊系統。

那麼,在雷達被摧毀或失效以後,依靠電子信息化作戰的軍隊,該如何打仗呢??——答案是:無從應對;制空權,隨之喪失。

地對空導彈防禦,是必須依靠“雷達”捕捉敵情的,發現敵情、鎖定目標,這是導彈攔截,的第一步。否則導彈防禦,就沒有了打擊“目標”。如此,敵方隱身轟炸機,就可以為所欲為了!這表示“制空權,也隨之喪失”。

這樣也相當於,沒有了制空權!因為你無法發現敵方轟炸機,它可以隨意選擇攻擊目標。你拿它,也沒辦法!所以,雷達技術的領先,是贏得信息化戰爭的,先決條件。

雖然,你有導彈防禦系統,假如地面雷達,無法捕捉到敵方偷襲的隱身轟炸機,此時導彈攔截,怎麼辦??靠目測效率太低了。此時導彈攔截,也就起不了多大作用。

現代信息化戰爭,與以前的海灣戰爭,有“質”的不同!當今武器裝備,對信息的依賴度很高。信息,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能決定,戰爭的成敗!

比方說雷達,無法捕捉敵情?地基導彈就沒有辦法進行攔截了。導彈總不能靠盲打吧?雖然導彈自身,也帶了雷達掃描,但它的搜索範圍,是很短的。敵方轟炸機一旦拉來距離、爬升高度,這個導彈基地也就報廢了。

假如,地對空導彈,起不到攔截敵方轟炸機的目的??——那樣,會使敵方轟炸機的攻擊任務,達成。先進的雷達技術,是現代信息化戰爭的“要點”。

在信息化戰爭的框架下,戰鬥機的“隱身”突防能力,在不斷提升!隱身轟炸機,只要突防進入目標空域,那麼對方的防禦系統,就會立刻被摧毀。如此,防空預警,就成了瞎子!雷達站,是地對空防禦的“眼睛”。

在21世紀的信息化戰爭下,敵方“衛星”是首要打擊目標;其次,是敵方的雷達站。雷達站的失靈,導彈防禦就很難捕捉敵情,導彈基地也會很快被打掉。雷達站,和導彈基地的重要性,遠比十個機場的作用大。摧毀了敵方雷達站和導彈基地,就贏得了制空權的一半。當沒有了制空權,會怎麼樣呢??

沒有了制空權,戰局的方向,就轉變了。從主動,變為了被動。

主動是防禦與反擊,成為了一體;被動,是以防禦為主!這很被動,邊打邊跑。

在二戰時期,那時雷達站,和地對空導彈還沒有。當時,轟炸機的打擊目標,順序是:1機場,2油庫,3鐵路,4橋樑;以及敵方重要設施(軍工廠)。

注意!為什麼把“機場”,列在了第一位呢??——這是因為,在二次世界大戰時,還沒有導彈;那時防空,完全靠得是,戰機在近距離的絞肉戰,雙方戰機在空中搏鬥,來贏得制空權。

一旦贏得了制空權,就贏得了戰爭的一大半!機場、油庫,自然被當時的作戰思想,列為了終點打擊範圍。

二戰時的戰鬥機,可以切斷敵方給養線。這樣,戰略物資,就無法運抵戰場。會怎麼樣呢??——給敵方,造成了彈藥供應不足。戰略物資無法運抵戰場,戰局隨之就倒向了,擁有制空權的一方。此時反擊,不得已…變成了防禦(固守)。

隨着時間的推移,敵方兵力會逐步消減,慢慢也就失敗了。

有制空權的一方,還可以不斷的,去轟炸對方重要的軍事設施;比如軍工廠、港口、指揮系統等等,這樣戰局,就很明顯的,倒向了有制空權的一方。注意!制空權的喪失,會加快戰爭進程,此時就大勢已去了……只能被動的組織防禦。

制空權的喪失,會使戰局立刻逆轉。主動變成被動,被動則贏得了主動。

看見沒?二戰時,因為沒有地對空導彈的防禦。交戰雙方,都把摧毀敵方機場、油庫、港口、鐵路,作為重點目標!其中最重要的,是“機場”。接着,就是油庫,港口和鐵路。一旦贏得制空權,或者說:“敵方的雷達站、導彈基地和空軍,被摧毀以後?此時對方的轟炸機,猶如進了無人之境!它可以隨意的,打擊對方重要目標了。

但是,到了21世紀以後,戰爭發生了改!戰爭從早期的常規作戰,進入了如今的信息化戰爭時代。雷達站,用於捕捉敵方轟炸機;導彈,用來摧毀敵方轟炸機,戰爭的性質變了。

戰爭變得越來越難,此時高科技設備,不斷的在加強軍事裝備的性能。國與國之間的,軍事打擊能力,因着科學技術的差距,也開始逐步拉大了距離。

這就是“不對稱戰爭”。

這相當於,三歲的小孩和拳擊手打架,懸殊太大了!一方是碾壓對手,另一方呢?等於送死,這仗沒法打。

雷達的出現,刷新了戰爭的格局!這在二戰德國,空襲英國的作戰中,能夠看出來。

一開始,德國把攻佔英國作為了重點!德國不斷的,每天派出強大機群,去轟炸英國本土。當時的英國空軍,戰機不足以抵抗德國空軍;只能小股的,實施空中攔截。那時雙方的戰機,在空中交戰,都是肉搏,近距離靠槍炮對射。

1936年,英國架設了雷達站后;此時英國空軍,才對德國空軍,構成了有效抵抗。德國空軍對英國的空襲,戰損逐步增大!慢慢的,德國也就放棄了空襲英國本土。

英國空軍,從數量和裝備上來說,是不如德國空軍的。對德國戰鬥機群,也很難構成威脅!主要還是雷達的出現,使英國空軍佔了“先機”。雷達站,成為了防禦反擊的“眼睛”,假如雷達站被摧毀,或是無法捕捉敵機呢??

——這樣就使戰局,陷入了被動。

有了雷達預警的英國空軍,此時就可以組織有針對性的,攔截和反擊了。注意!雖然英國空軍在戰機性能和數量上,處於劣勢;但是,雷達站,幫助英國佔了先機。這使得英國空軍,在裝備落後於德國的情況下,和德國空軍,有能力展開對抗。等於說:雙方的對抗實力,拉平了。

英國在裝備性能上,比不上德國空軍;但它可以組織有效的抵抗了,比如:拿數量,抵消了裝備性能上的不足。雷達站,幫助英國空軍,佔了先機,從而它可以整合資源,集中一點來對抗德國。

注意!此時“戰局”改變了,德國空軍,從主動優勢,變成了被動局面。

德國對英國本土的空襲,戰損越來越大!不得已,只能放棄了對英國本土的作戰計劃。——這就是:雷達站,幫助英國,預先獲得了敵情的先機。雷達站,是防空反擊的眼睛,直到如今、還是如此。

關鍵點是:雷達站,可以幫助英國空軍,首先發現敵情!這樣,英國就能組織有針對性的,反擊抵抗了。這增加了,德國空軍的戰損。

可見,在信息化戰爭的背景下,雷達技術的先進程度,決定了防空預警能力。提前發現,敵方轟炸機的戰情,你才能組織,有效的反擊攔截。否則,你的防空就沒有意義!你的雷達站,會成為首要打擊目標。雷達站一旦被摧毀??就立刻失去了預警能力。隨後,你也會失去,反擊攔截的最佳時間。

地對空的導彈發射基地,必須依靠雷達,來探測敵方轟炸機的,目標和方位距離。導彈發射基地,會在有效的範圍內,調整好導彈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導彈攔截的前期準備,是需要時間的。不同的導彈系統,準備工作所用時間不同,發射前有6—20分鐘的準備時間。導彈基地還要做好隱藏,否則它會被敵方導彈清楚掉。

步驟:一,雷達捕捉到敵方,隱形轟炸機的入侵和方位;第二步,導彈升起發射架,設定發射程序和方位;第三步,等待導彈最佳的發射時間,和距離。導彈不同型號的射程,和性能和速度,都不一樣;攔截敵機時,都需要參考的。

從導彈由發射井/車升起,到設置調整好程序,這需要6—20分鐘準備時間。

雷達站的預警,就非常重要了!假如你的雷達性能太低,不能有效的發現入侵敵情??——那麼,你這個雷達站,或是導彈發射基地,就不存在了。

這些設施,會成為敵方隱形轟炸機的,首要的轟炸目標。那麼你的防空,也就成了瞎子,失效!

所以說:雷達技術的領先,在現代信息化戰爭中的作用,非常關鍵!——制空權一旦喪失,戰局立刻就發生了“逆轉”。

隱身轟炸機,所執行的任務,都是戰略性的!這個打擊任務,相當於是“點穴”。點了你的穴,你就不能動了!你的行動會被受限,這樣你的能力也會折半。

假如,把美軍的能力折一半會怎樣??

那他的打擊能力,肯定就沒有俄羅斯高!看見了沒??——這就是:敵方隱身轟炸機的“點穴”任務,達成的效果。

雷達技術的領先,會使防禦和反擊,獲得“先機”。一旦這個“先機”抓不住,你的重要軍事設施,就不存在了。

隱身轟炸機的“突防”,是性能的重要指標!它能否突破對方的雷達識別,這就是關鍵。這關係到,此次戰略打擊任務的成敗!轟炸機沒有了隱身性能,本身就註定了失敗。

這意味着:戰略任務你無法完成,還會帶來後續的麻煩。

先進的雷達技術和設備,至關重要!否則你的防空,就無從談起。你的重要軍事設施,會時常暴露在,敵方隱形轟炸機的威脅之下。一旦有利益衝突??——這些設施,會首先受到打擊。

雷達站,要合理的搭配佈局,高低空雷的達預警,兩者都要兼顧。

高、中、低,不同高度,盡量都架設雷達站。不行就把雷達站,建在樓頂,反正越高越好。最後把雷達站,建在外太空!

有人說:雷達站,建在樓頂是活靶子?這是兼顧,有用、但不重要。兩手準備,明着一手,暗着一手!保證萬無一失。

假如可以,你在高空的平流層,也建一座雷達站。別說技術達不到,只要有可能,就得“建”。

當今的“隱身技術,太先進了!雷達的性能,如果不能提升??——那就只能去平流層,和外太空建設雷達站了。畢竟戰爭是殘酷的,輸不起!

雷達對敵機的捕捉性能,很關鍵!因為,雷達直接跟導彈的發射,連在了一起。雷達,是導彈防空的眼睛,假如“它”沒了?或是失效了??——那防禦和反擊,就很難實現。如此,戰局就會逆轉,陷入被動局面。

假如雷達失效,或是被對方隱形轟炸機摧毀呢??——那整個雷達站,包括導彈發射基地,都會面臨毀滅。

所以,雷達站的架設和佈局,就很重要!高、中、低,都要兼顧,不能怕麻煩!

地面建一個雷達站,中間樓頂或山頂再建一個雷達站,高空的平流層,也要建雷達站。最高把雷達站,建在外太空!中遠程不同性能的雷達,都要有。別說不可能,技術達不到,想辦法也要建!沒有壓力,也就沒有動力。

這麼大的付出,只為一個,那就是提防“高空隱身轟炸機的偷襲”。

全方位,多角度的雷達站VS高空隱身轟炸機!這是一場博弈,雷達與高空隱身轟炸機的博弈。

這個觀點,的立論有兩個;

第一,先進的雷達技術,在近年來,一直都沒有新的突破。從性能上來講,雷達探測性能的提高,越來越艱難!

雷達技術的提高,遠遠比不上“隱身”材料的更新速度。如此看來,雷達技術,如果不能更新突破!那它,就會落後於“隱身”塗料更新的速度。這樣,使得雷達的預警能力,顯得很被動。

所以,先進的雷達技術和設備,也必須合理的佈局,從佈局彌補性能的劣勢。

比如:

A組雷達站,架設在地面,高低空不同性能,組合在一起(山頂)。

B組雷達站,架設在樓頂的最高處,高低空不同性能,組合在一起。

C組雷達站,架設到高空的平流層,高低空不同性能,聯合在一起。

C組的雷達站,難度最大!從技術層面來說,達不到。但是,這是一個目標!想辦法,把雷達站建在高空平流層去,外太空也要建。

高空隱身轟炸機,分為上下兩個面;隱身塗層和光感的分部,也是不同的。雷達掃描的照射面,從上向下,與從下向上,返回的信息會不同。這樣,提高了雷達的預警能力!尤其是對隱身高空轟炸的捕捉能力,會加強。

總結:雷達技術的提升,無法趕上“隱身技術”的提升;這樣雷達的預警能力,始終處於被動局面。雷達技術必須,要領先!否則,會很被動。

21世紀,信息化戰爭下的,第二重點是:空中的攔截與反擊。

提到高空攔截與反擊,它離不開戰鬥機的高性能,與超高的導彈技術。

戰鬥機的雷達性能,也要提升!這是空中決鬥,成敗的關鍵。

不管是地面雷達,還是機載雷達,它都是飛行員的眼睛。眼睛看不見,等於瞎了!即使敵機在你身邊,你也看不見它。

先見與后見,的差別在哪裏呢??——答案是:攔截與反擊的準備時間,很不同。

首先,發現敵機,就有了提前準備的時間。這個“時間”,不止是設備的調試,更是心理的準備(包括規劃)。

導彈技術,必須不斷提升!飛行速度與導彈推力,兩者並軌,追求極限!

導彈設計團隊的思路,從兩個方面出發:

A組:從導彈的飛行速度出發,目標是:追求飛行速度的極限。最好,讓導彈從升井,到進入太空的時間,縮短到“極限”。

火箭設計院,要樹立一個目標:火箭發射后,必須在60~180秒內,進入外太空。速度上,必須追求極限!這是基本功。目的是:為其他飛行器,積累技術和經驗。

設計院的第二個目標,是:大推力火箭,這個不能急!反正是努力提升,追求極限!獲取不同參數,積累技術和經驗。不斷更新,追求極限!這是在積累技術與經驗。

重點:火箭設計人員,從研發、實驗、調試到裝車,應該再增加一個“理論設計”團隊。

理論設計院,要獨立運行,把它定義為“副業”;專門為新的理論,創建基礎。

火箭的新理論,可以不用,但這個構思,必須要有。還要進行,迷你版的實驗!這樣,能夠保持火箭技術,在理論層面的創新領先。

第三;21世紀信息化戰爭,的另一個戰場,在“外太空”。

其實在30年前,外太空就已經是21世紀的戰場了!激光武器的研發,為太空戰,奠定了基礎。設計院在衛星設計上,必須考慮“激光武器”。否則你所有的衛星體系,就會崩潰!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

現代戰爭,是信息化戰爭;軍隊的武器裝備,都完全依賴於衛星數據。假如衛星,被敵方摧毀,或撞車呢??

這時,所有依賴衛星數據的武器裝備,就失效了!性能折損太嚴重。成了盲打!這跟用大炮打蚊子,也沒啥區別。

所以,外太空的激光武器,也必須與衛星結合起來。必要時,可以反制敵人。

其實太空戰,比地面戰好打;而且又沒有人員損傷!太空戰是大國之間,最理想的戰場。這是大國之間,火箭技術的較量。

現代信息化戰爭,不可能再回到古代了!太空,肯定是,當今大國之間,最後的戰場。太空武器,要“有”!要做到“打”的時候,拿得出手。

否則,極容易受制於人(後悔莫及)。

另外,還有一個設想!航天院應該考慮,原子彈小型化。把原子彈,打到太空去!

這需要火箭技術,突破120秒內,必須進入外太空。所以,設計院在火箭飛行速度上,必須“追求極限”。

火箭研發,應該走兩條路:

第一,火箭的飛行速度,追求極限!60~180秒內,必須進入外太空。

第二,設計大推力火箭,同樣力求極限!思想的高度,決定着你成功的高度。不怕失敗,努力面前,向著標杆直跑!

激光武器,肯定是外太空的主戰場;不能忽視!我們的目標,是:把原子彈,打到太空去……

外太空,一萬個激光武器,的打擊效果;遠不及一顆原子彈,在太空爆破。

衝擊波,會把敵方衛星,推離地球軌道。衛星的電子元件,十有八九也會損毀,這樣信息化戰爭,就會失效。

接下來,肯定要重新發射偵查衛星了,這樣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而且一顆衛星,對戰爭起不上多大作用。衛星的失靈,與撞車,使信息化戰爭,失去了它的意義。

此時,依靠信息化的武器裝備的性能,就折損一半。空戰,又回到了二戰時的肉搏!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作者:何永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談古論今話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談古論今話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21世紀下的信息化戰爭》/何永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