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申辯篇•解讀下》/何永旗
蘇格拉底《申辯篇解讀下》/何永旗
【解讀何永旗】
(下半場——開庭)
在這裏我發現了一個問題,蘇格拉底不但愛真理、愛智慧、他的語言天賦,也極高。現在,我還要給他加了一個名號,他的求知慾也很高!
蘇格拉底是哲學大師,更是語言技巧的大師。
他的學問成熟以後,就沒人能超越了!在這裏,我們還發現,他是孤獨的一個人。
那麼蘇格拉底的學問,是從哪裏來的呢??
我覺得,蘇格拉底的智慧大部分,都是從他對知識的反思,得來。知識也有糟粕,精鍊了以後,知識就提煉成華了——智慧。這樣看來,蘇格拉底是一個逆向思維的人。
注意!思想的高度,決定了成功的高度,蘇格拉底是一個追求真理的“人”。
為此,他也為真理付上了代價!
這裏有個問題:真理,重要嗎??
真理值不值得你為它付出一切??
蘇格拉底說:我活着的意義就是為了思考;追求真理,是我人生的目標。
按照哲學的定義,它是索菲亞(愛智慧,愛真理);這是“哲學”的含義,熱愛思考與反思的人,就是智者。還是那個問題;真理重要嗎???
這體現了“你看重的是什麼”,你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
現在,對上段蘇格拉底的陳述,做個點評;他說:“我發現,那些被認為最有智慧的人,實際上他們是最愚蠢的;那些名氣不大,默默無聞的人,反而比他們聰明”。
這裏體現了一點,智慧不是拿來炫耀的。智慧是幫助你探尋真理,不是讓你賣弄聰明。還要指明一點,蘇格拉底的討教方式,是這個“揭醜式”求知過程,這樣就會得罪很多人!尤其是那些上流名人。
蘇格拉底說:我不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雖然他們說“蘇格拉底是雅典最聰明的人”;但是,我想說——我不是。
蘇格拉底接著說道:為了證明“我”不是雅典最聰明的人,我在想:“假如在雅典有一個人,能駁倒我;那就證明,蘇格拉底不是最聰明的人”。
於是,蘇格拉底的“討教”旅程…開始了!他不為此乏倦,因為這是一個“證明的過程”。證明什麼??——證明,蘇格拉底在雅典,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可是……經過蘇格拉底的“討教”以後,他有一個答案,說“那些通常被認為最有智慧的人,經過我的辯論以後,我發現,他們不比我聰明”。
蘇格拉底在證明一個“論點”,“我不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為了證明這一點,蘇格拉底不斷的去向雅典“被認為智慧最高的人去討教問題”,蘇格拉底向這些人去請教。結果,辯來辯去,都是蘇格拉底辯贏了他們。這些被蘇格拉底駁倒的人,就開始懷恨蘇格拉底……
注意:這是蘇格拉底經過“討教”以後,所得出的這個結論。這也反應出了他思想與智慧的高度!這是蘇格拉底的知識濃縮后的結果。
首先、蘇格拉底求知慾很強,這個強它有個概念;比方:A先生看見了一本書,非常想據為己有;但是,別人又不給他。此時A先生情感波動會怎樣?他吃飯如同嚼臘,輾轉反側睡不着,像丟了魂兒一樣。如果他得不到那本書呀,A先生都覺得,活着都沒意思。這…就是,蘇格拉底對真理的渴望。
(哲學-索菲亞,翻譯過來就是:愛智慧,愛真理)
蘇格拉底是泰斗極哲學大師,哲學不就是愛智慧嗎?他就開始思想人生,人從哪裏來?——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死後到哪裏去?——靈魂是什麼??——你看,蘇格拉底就開始思考這問題來了。
可以說他費盡腦汁,苦思不得其解;用了很長時間,蘇格拉底才算想通。這些問題困擾了他很長時間,蘇格拉底臨死前,在羈押的那段時間,和朋友討論的,還是這些事。
蘇格拉底被處死前,羈押過一段時間;羈押期間他和友人進行了討論,都記錄在他的學生柏拉圖《斐多篇》中。
柏拉圖《的斐多篇》,是蘇格拉底被處決后才寫的;而《申辯篇》,是蘇格拉底在法庭為自己辯護。柏拉圖當時也在庭審現場,只不過他沒有說話。
(蘇格拉底在法庭,最後提到了柏拉圖的名字)
像蘇格拉底思考的這些問題,都是有關信仰與人生的,也是蘇格拉底所看重的。比如:人從哪裏來?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人為什麼活着?靈魂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是蘇格拉底思考的方向,他看重這些。他要是不把疑問想明白,蘇格拉底都覺得白活了!最後他也沒有找到答案,但是他選擇了“相信”。
在庭審結束宣判完畢,蘇格拉底對庭上的雅典人說:我去死,你們活着!我們所選擇的道路,誰更好呢?——只有…神知道。
這些問題困,擾了蘇格拉底很長時間!
以上的幾個疑問,不是人們加給蘇格拉底的,而是蘇格拉底的學問,促使他、必須把那些疑問想明白。否則,他會抑鬱而死。哲學精神就是不斷的鑽研,不斷的思考!直到把這個疑問想明白。否則,他會不斷的思考下去,直到找到答案為止。
這都是哲學家的,思想理念所決定的;在哲學家身上,有一種無以名狀的執着。這份“執着”,促使他們必須把遇到的難題,給解釋清楚!否則他會有失落感。
疑問對一般人,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對哲學家,卻是致命。假如他不把這個謎團解開,那他始終會有一種失落感,這是揮之不去的。
無法解釋的現象和謎團,都是哲學家的最愛,如果沒有值得去思考的難題?——那哲學家,就失去了人生意義。
“我思,故我在”,這是一種對真理的執着。蘇格拉底說:假如,沒有值得我去思考的對象;那我的生命,將會逝去……
系統性理性邏輯思維,是用來解決難題的,你不用智慧,它也會退化。
蘇格拉底做學問,是逐步驗證的去做,比如說:他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雅典最聰明的人,他說:“我只要在雅典找到一個人,解答我所不能解答的問題;那就足以證明,蘇格拉底不是最聰明的人”。注意!蘇格拉底不但這樣想,他還這樣去驗證。
注意: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的代表;西方哲學,又是建基於古希臘哲學之上,它們有一條共同的“弦”,那就是“理性邏輯思維”這條主線。
蘇格拉底的理性邏輯思維,是不斷的檢驗中。他的理論(思想),與實驗檢驗,是結合在一起的。檢驗,用來證明理論是否能夠成立,這就是兩千年以後的“科學”。
標註: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體系,是建立在“理論與檢驗相結合”;這套思想體現非常先進,因為他用“實驗”來確立理論的正確性。
比方:雅典人說“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蘇格拉底卻說“我不是雅典最聰明的人”。注意!此時怎麼推倒雅典人的觀點呢??——蘇格拉底說:我只要在雅典找到一個人,能解答我所答不上來的問題,這樣就證明了“我蘇格拉底不是最聰明的人”。
就是說:有一個問題,我蘇格拉底沒有答案,答不上來;我拿這個疑問去請教雅典被認為最有智慧的人,只要他能答上來,就證明了“蘇格拉底不是最聰明的人”。看見沒??——蘇格拉底,用“討教”這個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證明什麼??——“蘇格拉底不是最聰明的人”。
注意:一個疑問,我答不上來,你答上來了。這就證明,你比我聰明。
蘇格拉底這個“討教式”的實驗,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也是在反對雅典人的觀點。
總結:蘇格拉底拜訪式的討教,這種方式具有驗證特性。比方:他經常到城門口,去向雅典的智者請教問題,結果呢?那些智者的解答,無法使蘇格拉底滿意。
嚴格的來講,那些智者所知道的,並不比蘇格拉底多。
如此這樣的“蘇格拉底式討教方式”例子還有很多!蘇格拉底做學問,終其一生都是這樣進行的。理論觀點必須要被實驗證明出來,否則這個理論就不成立!因為你的觀點,無法通過檢驗來證明。
注意!蘇格拉底也把這種討教式,傳教給了他的追隨者(學生);注意:蘇格拉底的思維是重“理”的,他思考以後,還會去驗證這些想法,這等於理論與實踐是一體的。
蘇格拉底是“理性邏輯思維”的奠基者,他的哲學貢獻,主要有兩個大方向;
第一,重“理性”邏輯思維;第二,用“實驗”來證明“理論”是否成立。
理論與實驗,在蘇格拉底那裏,是結合在一體的。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體系,沒有脫離“實際”,因為它“重試驗”檢驗。理論觀點,脫離了試驗檢驗來證明,就沒有說服力。
標註:實驗用來檢驗理論的正確性,理論、觀點,假如脫離了試驗檢驗的證明,這個理論就沒有說服力,理應被推翻。這是蘇格拉底為哲學,樹立的貢獻,用實驗來檢驗理論;理論必須通過實驗來檢驗,它才能成立。否則,這個理論就是“假說”。
通過實驗檢驗以後的理論,就成了“真理”,因為“它”行得通,能帶來更大生產效益,這推動了社會發展。
理論與實驗不可分,在蘇格拉底的意識中,兩者是一體的。
這樣看來,我們又得到一個答案:蘇格拉底並不是空想,他把驗證看得與思想一樣重要。
事他想通了,這還沒完,還要去把想通的事,逐步的去驗證。這樣做,確保了思維結果的正確性。
總得來說:哲學,是建立在“理”的基礎上,它又重實驗(檢驗)。在蘇格拉底的那個時代,哲學涵蓋的範圍,包括了今天的科學(實驗,檢驗)。
現在的學問,越做越窄了!窄是為了精!雖然專業上去,但是思路卻受限了。
如何清晰的了解蘇格拉底的哲學范略呢?我們把他的學問,再梳理一遍;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包含了兩個方面;第一,就是思維方式(理性的思維);第二,就是檢驗。這是蘇格拉底的思想體系中,重要的兩個科目。
標註:這裏還需要注意一點,哲學思維在先,這是根基;你在思維上解釋不通,檢驗就無從談起。
所以,理論比實驗重要!沒有理論的建立,實驗就無法展開;那樣,社會無法前進。
科學講的是(實驗檢驗),這是檢驗層面的;假如沒有理論呢??——沒有理論的建立,實驗就成盲人摸象了,無從下手了。理論在先,檢驗在後;沒有理論的領先,實驗也無法領先。
不是“實驗”在指引方向,而是理論的方向,決定了前進的方向。
理論比實驗更重要,注意!這不是說不要實驗和檢驗了,這只是說明了“哲學理論,與科學實驗的先後順序”;這個順序不能更改!理論落後,實驗也會落後。因為思想層面的理論在先,“實驗檢驗”在後。
注意!思想是自由的,它沒有限制;但是,思維方式會受到“固化”。
實驗檢驗呢?受到檢驗設備等硬件的限制,這也註定了“實驗檢驗”永遠慢“理論”一拍。
A組:“理”是基礎,這是哲學的思維根基,成果就是“理論”。只有在理性思想層面把事弄通了,下面的檢驗才能夠展開。
思維創建併發明“理論”,哲學是趨於理性的思維體系,這樣理論就被建立起來了。然後,再去實驗檢驗。它有先後順序,不可顛倒!
理論,還是需要實驗來檢驗,檢驗是驗證理論的正確性。如此,理論就能被“造”出來。比方火箭,先有理論方案,還是先有檢測設備??——這個先後順序,很清晰!
B就是檢驗了,B存在的目的,就是檢驗理論的合理性(是否成立),這就是實驗檢驗的使命(簡稱科學)。
注意:在蘇格拉底的學問中,包含了A與B,蘇格拉底的哲學體系包含了思維構建理論,和與檢驗。
只不過,哲學思維構建的“理論”在先;而實驗檢驗,在後。
如此看來,哲學與實驗檢驗是一家,它們在蘇格拉底那裏,是一體的。本來就是一家,一個系統內的。哲學包含着了思維層面,和檢驗層面,這是一體的——哲學。
哲學比科學對人類的貢獻大,哲學追求的是探索未知,和追求真理;它推動了社會前進與文明進步。可以說:哲學,引領着人類社會的文明,和技術進步!哲學上不去,技術就很難超越。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
理論在先,實驗在後;思想在前,行為在後,這就是思想與檢驗的關係。
實驗檢驗,受設備硬件的限制。
理論有,沒有試驗的硬件設備??——那這套理論,實驗是無法檢驗的。
談到思想,又要多說一句,思想也要海納百川,思維狹窄出路肯定就窄了!那樣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受限了。
再來看蘇格拉底思考了一生的,幾個問題;A人從哪裏來?B活着的意義是什麼?C為什麼活着?D死後到哪裏去?E人有靈魂嗎?F靈魂是什麼??
試着簡單回答一下這些問題,從信仰角度來看:
A問基督徒,人從哪裏來?嗯、上帝造的。A又問:人為什麼活着?哈、傳福音,拯救靈魂。A接着問:靈魂是什麼?嗯,神給亞當吹了一口氣,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
看見沒?蘇格拉低,苦思不得其解的問題,被一個有信仰的老太婆,一下給回答了。
想不通啊!蘇格拉底需要一個,他認為對的答案。最後蘇格拉底說:我相信人是有靈魂的,這樣在我死了以後,就可以去另一個世界了(在裴多篇,他確實這樣說了)。
裴多篇中,蘇格拉底說:並且我還相信,那個世界,一定比現在美。
標註:蘇格拉底確實說了這話,我只是把他的話,簡單明了的表達出來。上面的話,記錄在柏拉圖《裴多篇》,有興趣的可以去看
蘇格拉底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以上幾個問題的思考上了;他沒有找到答案,最後蘇格拉底選擇了“相信”。他相信,人是有靈魂的。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本來當天就要處決蘇格拉底的,但是雅典有個傳統;在他們慶祝雅典神的日子,是不允許處決刑犯的。所以蘇格拉底就又多活了一天!在這段時間,他的朋友去監牢探望他,蘇格拉底就說了(裴多篇)的語錄。
這一天,蘇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們,談論了很多事!就是關於靈魂的。第二天,蘇格拉底被用毒藥處決;斐多篇有記載。
(第十四局)
在蘇格拉底這一局的陳述中,看得出…他很早以前,就開始思考人生了。
人從哪裏來?人為什麼活着??死後到哪裏去?靈魂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蘇格拉底在很早以前就開始思想了。這些疑問,用了他很長時間;直到晚年,他才想明白(蘇格拉底被處決時,已經八十歲左右)。
你注意看蘇格拉底的畫像,他坐在監牢的床上,給朋友們講論“靈魂”;蘇格拉底右手上舉,食指向上指着天。這什麼意思呢??——真理在最高處!
這副世界名畫,很引人深思……
當然,蘇格拉底比海明威強多了,他想通了!而海明威呢?沒想通,所以…海明威自殺了。
這就是哲學家的苦境,常與自己較真兒。
提到海明威,他很有名!寫過《老人與海》;這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了。
海明威的死因,一直是個謎!有關海明威的死,說法有很多;大都是臆測。
我們在這裏,也試着探尋一下海明威的死;看看有沒有這麼一種可能,海明威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一生所追求的,原來是假的!
或者說,我不停的教導別人該怎麼做,有一天,我發現!我教給別人的,都是沒有意義……
注意:等於說“海明威,無法面對自己的失敗。”
我比較欣賞,他是否決了自己的前半生。白活了;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所以才自殺的。
有些人的腦子,就是轉不過彎,無法面對自己的失敗;尤其是幾十年的失敗,他無法否定自己的過去。
比方說:我以前40年,所學的都白費了!現在我明白了,卻無法面對自己的過去。
蘇格拉底不一樣,他跟海明威一對比,我們發現!蘇格拉底是一個洒脫的人。
就是說:“蘇格拉底接受現實”,人有沒有靈魂?我沒弄明白,但是我相信!人有靈魂。這就是蘇格拉底洒脫的一面,就是說:他放得下了,不再去執着在那些事上了。
蘇格拉底在雅典,尋找比自己聰明的人。他的一生,除了對“知識”的反思,大多數時間,都在探訪別人上了!後來,他發現!這些,都沒有意義(裴多篇)。
到了最後,蘇格拉底不再想這些事了!人從哪來?為什麼活着??靈魂是什麼?死後到哪裏??——這些事,他不去想了!知道能怎樣,不知又怎樣呢?還不是都得活着。
蘇格拉底不想那些疑問了!那些疑問,是他一生都在探索的方向。——蘇格拉底說:我相信人是有靈魂的,並且、那個世界,一定比現在——好!
(蘇格拉底所指的,是天堂)
所以說沒有意義,他寧願做回原來的自己。就是說“別人出門曬太陽?我也曬太陽!隨眾而歡,這是蘇格拉底的洒脫”。——當下了,蘇格拉底也輕鬆了!
前面在蘇格拉底的陳述中,他講到了他“拜訪那些自認為聰明人,的拜訪方式,”他去拜訪別人,不但得出“他不比我有智慧”;他還要給當事人,指出哪裏不對。這樣,但凡被蘇格拉底討教過的人,他們的自尊,都會受傷!包括周圍的人,他們對蘇格拉底的看法,也會改變。變得厭惡……
比方說:蘇格拉底A到B家去討教,B在當地,是受人讚賞的。此時A與B在討論問題,而C、D、E是聽客,A聽了B的解答后,得出“他不比我聰明”;這還沒完,A還讓在場的C、D、E,拿他與B的解釋作對比,結果:C、D、E,覺得“B的解釋,確實不如A。”
不但這樣,C、D、E還指出,B哪裏哪裏說錯了。這造成一個問題,但凡被蘇格拉底“討教”過的那些人,他們自認為聰明的人,立刻名譽掃地!還要受到,原本讚賞他之人的輕看。
所以被蘇格拉底討教過的人,對他恨之入骨,總想着怎麼讓他死。
蘇格拉底的討教過程,更像是去揭別人的短的過程。
被揭短的人呢?他們的自尊、名望,都受到了打擊。這樣使他們對蘇格拉底的恨,就如此積累了下來。
蘇格拉底不但向有名望的人討教,還去向各行業的手藝人,請教!幾乎所有有特長的人,都被蘇格拉底討教遍了。(有些不是蘇格拉底討教的,而是他的學生)
這樣揭醜式的討教方式,傷到了大多數人的自尊心!蘇格拉底進行了無數次這樣的驗證。有些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做的,跟蘇格拉底沒關係!但是,雅典人把罪名,都立在蘇格拉底的頭上。不管是不是蘇格拉底做的,都是他的錯!
顯然在雅典,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討厭蘇格拉底的。他們認為:蘇格拉底是雅典的禍根,如果蘇格拉底不死,雅典一天也不得安寧。
票數:蘇格拉底36vs64票落後。
(第十六局)
這一局很幽默!蘇格拉底不但自己“揭醜式”向別人討教,他的學生們,也愛這麼做。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會發現,咦!老師是對的,經過我的驗證,確實是這樣!學生們對此,並樂此不疲。
這裏有個問題出來了,蘇格拉底是懂分寸的人,他知道哪些人值得請教;可是他的學生呢?學生們就不見得懂這些。可能學生們是見人就請教,別忘了!這可是“揭醜式的驗證方法。”會得罪很多名人的。
如此會產生兩個結果:第一,蘇格拉底揭自認為是聰明之人的短,這是正確的。
第二,他的學生,揭所有人的短(錯誤的)。學生可能會去向做買賣的、織布的、種地的、養馬的這些人去討教,注意!學生們的討教,跟“智慧”已經無關,他們是隨興趣去討教。這樣……在雅典恨蘇格拉底的人,越來越多!現在已經不局限於上流名人了,街頭小販都恨他了。
蘇格拉底從閱歷來說,懂得哪些人值得去問。他的學生,就沒有這個概念,隨興趣去問,這樣給蘇格拉底惹了很多麻煩!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有這麼一群年輕人,是富家子弟。整天無所事,也跟着我到處走訪!他們聽我和人談話、做調查,並經常模仿我,去調查其他人”。蘇格拉底,繼續說道:我想他們,也一定會很快發現:“有些人,自以為知道些什麼;實際上,卻一無所知。”
結果,被青年人盤問的那些人,把不滿,都發泄在了我身上。而不是發泄在他們身上”。
注意:不管是不是蘇格拉底做的,都由他背鍋!雅典人統一罵蘇格拉底。
票數:蘇格拉底34vs66票落後。
(第十七局)
標註:上段蘇格拉底依然採取“那不是我”作為主軸,他把當前的指控,轉移到了以前。另外,他提出了他的追隨者,也就是蘇格拉底的學生,這群人。
在這裏,蘇格拉底想把當前的指控分散掉,如此能減輕控詞對他的的責任。
顯然在現在的雅典,蘇格拉底的名聲已經很臭了,面對法庭他需要把責任分散一下。他的學生們,可以作為分散的目標;表面看蘇格拉底拿他的追隨者出來擋了一下,這對庭審中的他,是有利的。
這個利雖然不大,卻能分散陪審團一點注意力。另外,還能減輕自己的責任,策略好!
注意:蘇格拉底,也保護了他的追隨者,他說:那些年輕人,不懂裝懂!你去問他們,他們也不會承認的。
這裏,是蘇格拉底在保護自己的學生,為學生們開脫。
現在庭審局勢,還在低迷中,蘇格拉底的支持率,跟前面沒啥差別,在37%左右,從34長了3個點。
不過,他現在改善了前面的頹勢,上節說“整個法庭”對他的話,已經厭倦了。現在陪審團、法官、聽眾席,開始關注他講的內容了。
這樣有利於在下一局,贏得支持率。就是說:蘇格拉底有希望在下一局,增長票數!只要贏得三分之二的支持率,就算勝訴了。
現在蘇格拉底的支持率才37票,很不利!但有所改觀。
記得在前面一段,因着蘇格拉底的失誤,他把應該是演說的申辯,採用了辯護的方式,使他的支持率從67刷一下掉到了37票。現在情勢有所改觀,長了3票達到了37%,雖然艱難、但還有希望。
此時的關鍵點是:法庭人員對蘇格拉底的說法,產生了興趣!現在局勢是原告佔主動!被告蘇格拉底,壓力很大。票數蘇格拉底37vs63票,落後。
(第十八局)
標註:在策略上。跟前面一樣;蘇格拉底始終堅持:“那不是我”。
這根軸線,在以後的申辯中,會一路貫穿到底。也就是說:蘇格拉底從進入法庭的那一刻,他就把“那不是我”,作為申辯的核心了。
不管原告的指控,是真還是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路否認,“那不是我”。
另外,蘇格拉底會在否定掉原告罪狀的前提下,再轉過來指責控告他的人。或貶低,或挖苦,都是蘇格拉底用的策略。
這一局他沒用前面的老招式“避當前,認以前;並誇大以前”;還是那句話,把當前威脅淡化,把以前最小的傷害誇大。
這是蘇格拉底前面,一路採取的“”避近就遠”策略。在這段陳述中,他提到了“米利都”這個自稱愛國的人控告他。
那麼這裏有一個問題,蘇格拉底挑戰了“米利都”的什麼呢??是什麼使“米利都”找蘇格拉底麻煩的??
從表面看,是有關信仰的;蘇格拉底信的,不是雅典的神。
注意!其實沒有這麼簡單。這裏有個疑問:是不是說“雅典人,不信雅典神,就是不愛國”??——蘇格拉底跟“米利都”爭論的,就是這個問題。
“米利都”嘴上說不過蘇格拉底,又很不服,他就開始污衊蘇格拉底,說他不愛國。
坦白說,“米利都”的說法站不住腳。如果按照“米利都”的說法,那雅典就不止蘇格拉底,一個人不愛國了。不信神雅典的神,就等於不愛國了,這個觀點對嗎???
那麼,不信神的人,包括信外國神的人,也是不愛國。那不愛雅典的人就多了去了!
你說他不愛國?他又在雅典盡着國民的義務,比方服兵役、納稅、勞動生產,都是在雅典做。他怎麼不愛國了??
如果用信仰,來定義愛國,可能就沒有國了。任何一個國家,很少是由一個民族組成的;不同民族之間,都有不同的信仰,就連縣與洲之間也存在信仰差異。那麼雅典,應該定幾個神作為國教?或者說:雅典應該定幾個神,作為正統信仰??
注意!顯然“米利都”的觀點,站不住腳。
其實雅典人在信仰上,是很豐富的;只要是個神,雅典人都要給祂立雕像。雅典的神太多了!雅典最有名的神,是雅典娜女神(掌管財富)。
可以說當時的雅典人,只要是個神,他們都要拜,並給這些神塑像。
按照雅典人的說法,萬一這個神,咒詛了雅典怎麼辦?不敢得罪。所以,從雅典人對神的態度上,看得出他們在信仰上是多神的。
“米利都”對蘇格拉底的指控,是站不住腳的。他控告蘇格拉底,是因為蘇格拉底觸到了他的自尊心,負氣!
嘴上說不過,心裏還生着氣,所以就找蘇格拉底的麻煩。
注意:“帶壞青年人”這件事,這裏是指“蘇格拉底的追隨者們,學着老師的樣子去向別人討教問題,”這件事不是“米利都”該管的。他只是拿這個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的觀點,來達到告倒蘇格拉底的目的。
蘇格拉底的那種討教方式,會引起很多名人不滿!而他本人,又專去找大師討論,結果?把大師弄得灰頭土臉,很失顏面。
這還不算蘇格拉底的學生,所做的。學生,是沒有老師有品位的;他們討論的目標,跟興趣有關。今天去向農民討論種地,明天向手藝人討論方法,等於雅典上下大部分,有點能耐的人,都被這些人搞的心裏很不爽!這是雅典人的矛頭指向蘇格拉底的,直接原因。
不管是不是蘇格拉底做的,統一罵他。此時如果不把蘇格拉底驅逐出境,雅典人就不能安睡。假如蘇格拉底不死,整個雅典會亂成一鍋粥!情況已經成了這個樣子。不得不說:蘇格拉底,確實給雅典的大多數人,形成了恐慌心理。
他們看到蘇格拉底就害怕,躲着走!你看,蘇格拉底就是這麼厲害。
票蘇格拉底37vs63票落後。
(第十九局)
標註:從蘇格拉底與“米利都”的對話來看,是被告先發言;“米利都”是負氣才指控蘇格拉底的,這從他的問答深度,能看出來。
“米利都”對控訴內容不了解,他太輕率!另外蘇格拉底,採用了迂迴的質問模式,這一下就把“米利都”給搞糊塗了。
就是說:同一個問題,蘇格拉底除了正面問,還進行反面追問。這樣使“米利都”的腦子,一時跟不上節奏!這樣他的回答就顯的很無力。
蘇格拉底,用“教壞青年人”這個觀點,反問“米利都”,說:在座的法官,不能教青年人學好嗎?是所有法官能,還是一個法官能??一連串的問題,米利都順着厲害關係應付着;等於米利都,被蘇格拉底套主了。
假如米利都說:法官不能,一群法官能;陪審團不能;此時會引起那些人的反感,從而他們對米利都的態度,發生轉變。
比方:米利都冒犯了法官,法官不採納他的控詞。冒犯了聽眾席,聽眾席因為被冒犯,負氣轉投蘇格拉底支持票。那時,庭審局勢立馬倒轉,米利都就敗訴了。
現在,蘇格拉底36票,米利都64票,米利都絕對領先。顯然米利都此時,佔主動權。
米利都的回答,不見得聰明!前面提到,他被蘇格拉底的問話,給套住了。不得不說,米利都的策略是好的;此時,蘇格拉底的票數,沒啥波動…還在36%。
雖然蘇格拉底,用迂迴的策略在質問米利都,但見效緩慢!這使得他的支持率,像是僵持住了。
蘇格拉底通過質問、損米利都這個人,這樣能把他的“無知”,凸顯出來。顯給法官和陪審團看,法庭參與者覺得,雖然“米利都”這人確實有點笨,但他對你的指控,是清楚的。
從法庭參與者角度來講,蘇格拉底的辯詞不被採納。
因為蘇格拉底,拿不出有力的辯詞讓陪審團信服,所以他對“米利都”雖然指責、卻沒有形成太大的傷害。
蘇格拉底,票數36vs64票-米利都。
(二十局)
上局對話顯示:蘇格拉底一直給米利都下套,米利都也不笨;他提了個反問“難道不是嗎”?他把問題拋給了蘇格拉底。
注意!但是蘇格拉底沒接米利都的反問,而是接着往下追問。
這裏有個問題,為什麼蘇格拉底不回答米利都的反問??
注意!一方面,蘇格拉底無法回答;另一方面,蘇格拉底的策略中就沒有答案。
假如蘇格拉底回答:是或不是,那接下來怎麼展開??沒法展開,那不是成了自問自答嗎?
蘇格拉底提問,米利都反問;蘇格拉底答完,再問;這樣話題就會轉向,就打亂了蘇格拉底的格局。
此時蘇格拉底還在按着佈局,在給“米利都”下套,話題一轉,這套也就不管用了。
米利都犯的錯誤是:沒有追問蘇格拉底為何不回答??
米利都沒有把握轉移話題的,這個機會。
票:蘇格拉底35vs65票米利都。
(第二十一局)
蘇格拉底不停在追問米利都,而且持續時間長!他在節奏很緊湊的情況下展開追問。第一秒說:米利都,回答我的問題!第二秒就說:哦!米利都,你為何不回答呢?這個問題不難回答。(時間很緊湊,米利都一時反應不過來)
從時間的把握上,蘇格拉底不讓米利都有回答的機會。即使“米利都”有答案,也不讓他說。
米利都盡量,不回答蘇格拉底的提問,除非不得已,他才會回答一下。
蘇格拉底要做什麼呢?他這樣做,是顯示“米利都”的無知,讓法官、陪審團、看到他的無知,從而對他的控告失去信心。
比方說:在法庭有一個傻子去告律師,你們說法官會聽誰的?肯定重點採取律師的說法。對於傻子,只要不是特別尖銳的控詞,基本是忽視的。
蘇格拉底不停的追問,一方面打亂了米利都的答辯計劃。另一方面,也使他小心作答,米利都很謹慎。
現在庭審局勢,慢慢靠向了蘇格拉底;支持率38票,比前面曾長了3票。
慢,是因為蘇格拉底的策略是“迂迴質問”,所以見效就慢。
蘇格拉底也沒強有力的辯詞,來駁倒米利都;其實蘇格拉底是正確的,迂迴追問雖然慢,但讓他一直掌握着話語權。如果一旦處理不好,對蘇格拉底的傷害會更大。
假如“米利都”掌握了話語權??——那蘇格拉底只有答的份,他又不能認罪,認罪就等於判了死刑。蘇格拉底沒有辦法回答,米利都的提問。
前面說了,面對米利都的指控,蘇格拉底始終堅持“那不是我”;他只能回答“以前”,不能回答“現在”。等於說:蘇格拉底是“避開現在,答以前;”這顯然跟案子關係不大。
票數:蘇格拉底38vs62票米利都。
(第二十二局)
標註:米利都,這次失誤了!他前面說蘇格拉底不信雅典的神,而如今又說“他根本就不信神。”
這是一個矛盾點,法庭會對他慢慢失去信心。蘇格拉底此時把“米利都”,貶損了一番;還是前面的策略,顯出“米利都”的無知給大夥看。這樣對米利都的控詞和答辯,都會造成影響!
法官和陪審團會輕看米利都,就是說:法庭不會對他的指控認真了。
米利都此時有點慌亂,他知道再這樣下去,蘇格拉底就要贏了!下面的答辯,“米利都”必須小心。蘇格拉底還是前面的策略,迂迴追問、正反追問,這樣使米利都在倉促之間,很難做出回答。最明顯的,是“損”。
票:蘇格拉底39vs61票米利都。
(第二十三居)
這次,蘇格拉底把米利都,帶到了他的學術區域!他問“米利都”說:有沒有人,認為有關人類的事存在,卻不信有人類?
第二問:有沒有人相信有馬術,缺不相信有馬??
注意:這種問題,是蘇格拉底的學術領域!一般人不會去碰。這樣的問題,在短時間內很難弄清楚。
也就是說:蘇格拉底拿米利都沒接觸過的問題,來讓他答。再加上時間的緊逼,讓他沒法答;蘇格拉底不給,米利都思考的機會。
我們先來試着推理一下,看看結果是什麼;蘇格拉底問米利都:
一問:有沒有人,認為有關人類的事存在,卻不信有人類??
首先,這個問題非常有迷惑性,蘇格拉底對“詞”的用法,迷惑了人對題的認識。
按理說,他應該是這麼問:有沒有人相信有關人類的事,卻不信有人??
這樣問,就比較清楚了。蘇格拉底那樣的問法,迷惑性太大!一時間使人反應不過來。
雖然是他自己作答的,但是這個問題,肯定經過了他的思考。
來看問題:有沒有人相信有人類的事存在,卻不信有人??
假如米利都說:有,蘇格拉底會問:連人都沒有,哪來人類的事??下面就沒法作答了,米利都說“有”就錯。
假如米利都說:沒有;蘇格拉底說:我信。米利都問:你怎麼證明?蘇格拉底說:信,不需要證明!我心裏信。
再看第二問:有沒有人相信有馬術,卻不信有馬??
米利都,說:有。蘇格拉底問:沒有馬,哪裏來的馬術??
這裏就又到死胡同了,最終答案還是是沒有。
也有可能蘇格拉底,說“有”;因為他信。“信”是不需要證明的,雖然你看見有馬術,但是我不信。你有信的自由,我有不信的自由,跟事實無關。
這就跟有神沒神一樣,信的人說有,不信的人說沒有。那誰說的對??——答案是:都對。
信的人,無法向不信的人證明有;不信的人,也無法向信的人證明沒有。
信的人對不信的人說:有神。不信的問:你證明給我看;他沒有辦法證明“有”。
不信的人對信的人說:沒有神。信的問:憑什麼說沒有?不信的說:因為看不見。信的人說:看不見,證明不了沒有。
不信的說:嗯,我還是不信有。這沒辦法,都有各自的理由,既然都證明不了,那就各人過各人的。
其實在信與不信之間,沒有絕對;不信的人,有時候會選擇去信。信的人,有的時候慢慢就脫離了,兩者在互相轉換中。
現在庭審局勢是,蘇格拉底占話語權,支持率從39票長到了41票;但是米利都雖然話語權上被動,但在主動權占上峰。
蘇格拉底41vs59票米利都。
雖然此時主導權在“米利都”手中,也就是說:假如現在投票判決,蘇格拉底是要被判有罪的。但是蘇格拉底此時有話語權在手,只要能說服在場的人員,票數也會增加。
現在庭審還在繼續,不過…對蘇格拉底很不利。這跟前面的34票和36票比,強多了。
在這局中,蘇格拉底雖然壓得米利都很難回答,但是針對指控的內容,蘇格拉底仍無法讓法官和陪審團信服。
蘇格拉底,票數41vs59票,米利都。
(第二十四局)
標註:在這一局,蘇格拉底已經感覺到,大勢已去!
雖然他口才好,但無法說服法庭在場的人來支持他。
沒辦法,蘇格拉底沒有,強有力的辯詞駁倒米利都的指控。此時的蘇格拉底意志消沉了下來,因為他感覺到了“無望”。
蘇格拉底,票數39vs61票米利都。
(第二十五局)
標註:完了,蘇格拉底在做最後的陳述……
在這裏,給我們留下了有一個思考:這場審判,蘇格拉底到底哪裏出了問題,使他從一開始的67票,一下跌到了37票?
他現在才36票,肯定是要敗訴的;蘇格拉底會被判死刑。
關鍵是在67票時,他選擇的策略出了問題;這導致了他的支持率,突然急轉直下。
當初蘇格拉底,不該把“演說”的形式,突然採取了“辯護”的方法。狀態他切錯了,沒辦法。
蘇格拉底,票數33vs67票,米利都。
(第二十六局)
從語氣和講述的內容來看,這更像是蘇格拉底的悲鳴!
不是說蘇格拉底不在乎庭審的結果,而是他已經感覺到“沒有希望了。”
其實我的推論,不是先看整部《申辯篇》;我是從語氣和申辯核心,再看蘇格拉底在各個環節的表現,然後才去推論的。
讀一段,再把當前的形式做個評估,把其中的重點列出來,這樣庭審局勢就能看出來了。
蘇格拉底,票數33vs67票,米利都。
(二十七局)
上一局,雖然是蘇格拉底的悲鳴,但從申辯的意義來看,結果很不好。此時他發自肺腑的陳述,依然得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在這裏,蘇格拉底已經不指望,能勝訴了!就是說“敗局已定”,他此時所做的,是對自己的總結。
重點:敗局已定,蘇格拉底此時所做的,是對自己的“總結”。
就是告訴當庭的所有人;我蘇格拉底,是什麼樣的人。
蘇格拉底的票數從33,一下跌到了27票。與“米利都”得票的差距,越拉越大。完了!
蘇格拉底票數27vs73票,米利都。
(二十八局)
注意!此處蘇格拉底的陳述,是沉痛的!但依然無法贏得,法庭參與者們的憐憫。這很難!不過蘇格拉底的感情牌,還是為他拉回了一點點支持率,從27增長了3票;“米利都”現在是70票。
蘇格拉底,票數30vs70票,米利都。
(法庭宣判)
沒辦法,蘇格拉底的演講,是蒼白的!雖然他說的大部分是事實,但此時的法庭,已經不願再聽了。
蘇格拉底票30vs70票,米利都。蘇格拉底——敗訴。
蘇格拉底結尾說:離開的時辰到了,我們各自走自己的路!我死去,你們將活着!誰的命運更好呢?——只有神知道。
老天哪,我不得不說:蘇格拉底最後陳述,太給力了……
蘇格拉底,票30vs70票,米利都。
法庭宣判:蘇格拉底——死刑!
最後點評:雖然蘇格拉底最終以30vs74票敗給了米利都,這導致了他的死,但這不表示“米利都”有多聰明。
只能說:“當時憤怒的雅典人,對蘇格拉底的仇恨太大了”,只能說蘇格拉底的討教方式,觸怒了很多雅典人的神經……
從票數增減,能夠看到每個環節,蘇格拉底的辯論效果。他雖然誠懇,卻無法被陪審團以及法官支持。申辯篇最精彩的部分,主要在前面篇幅;在最後的陳訴中,這是蘇格拉底感到大勢已去,他的內心所發出了悲鳴!
——這也沒有辦法。
蘇格拉底,本來想通過後面的陳述拉選票,可是他發現!庭審人員已經厭倦了他的發聲。沒辦法!演說,就當訣別吧!
是什麼扼殺了蘇格拉底呢??
從總體來看:
第一,雅典人的不理解佔40%;
第二,蘇格拉底的學生佔34%;
第三,蘇格拉底的討教方式佔26%
注意:在這場審判中,蘇格拉底承擔了很大一大部分,是他學生的責任。這…原本是,不該他背的罪。
結語:蘇格拉底的哲學高度,依然不變!——蘇格拉底,永遠受人尊敬!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作者:何永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