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開荒種田
崇禎十三年九月十五。
楊樂率領大華艦隊進駐台灣。自從鄭芝龍和鄭森都死亡之後,台灣群龍無首,楊樂很輕鬆就攻了下來。
如今,台灣仿照呂宋島的模式,全面發展經濟。
楊樂縱觀全局,帶着幾位親信將領進駐台灣,開闢了將軍府作為臨時指揮所。
“唉,這福建沿海,旱災、蝗災一場接着一場。陛下,我們民政部商議,抗旱還好說,多運送一些水車,多挖水井就可。在沿海慢慢的籌措人力物力,再將各地的水利修復起來。
不過……論到治蝗,卻不是一朝一夕能見效的。”
徐光啟的神情有些疲憊,顯然,這段時間的事務讓他忙的焦頭爛額。
是啊,治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實中國古代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如何治蝗,己經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無非是興修水利,大面積墾荒種植,還有植樹造林,提高耕種技術,控制蝗卵等。
以上幾點,提高耕種技術,控制蝗卵還好說,余者幾點,都需要長期的經營。
而楊樂管不了那麼大的面積,治理一下離得比較近的沿海還好,至於內陸,有心無力。
對於種田,說實話,論起實際操作,楊樂不如這個時代任何一個屯官。
他雖然有長遠的見識,不過這種見解要附合當前的實際情況才行,抗旱抗蝗之策,民政部報上來幾個方案都十分契合時宜,楊樂一一準許。
“進入台灣的災民,第一時間安置進收容所,醫官要進行逐一監測,防止有瘟疫傳入。”
最近,大明又出現了一種瘟疫,通過密報描述的癥狀,楊樂猜測,很有可能是鼠疫。
從去年始,己有數萬災民進入台灣到和呂宋島,按照民政部的規劃,配送這些災民耕種的田地,屯田放牧,以為長久安置。
“陛下,災民益多,安置房屋,錢糧都是吃緊。”
面對徐光啟的擔憂,楊樂揉了揉額頭。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始終是個大問題。
眼下大明天災連連,就算楊樂手上有大把銀子,境外買糧,也越來越難。
近年來大明糧價漲得恐怖,幾兩、十幾兩銀子一石糧己是正常現象,經常還有價無市。
從去年到今年,從沿海各地趕來的十八萬百姓終於全部安置完畢,設立屯田好幾十處。
台灣島和呂宋島的田地,當然安置不完這些百姓,需要再在境內開墾荒田作為耕地。
安置完這些百姓,耗費了大量的銀錢。
楊樂倒是不吝嗇花費,不過境外買糧越來越難,只好動用庫存的糧米。
他原本庫房內有庫有糧米三十萬石,到了今年,隨着大量災民湧入,己經剩餘不到一半。
庫里有糧,心中不慌。
目前為止,呂宋島、台灣島以及澎湖列島比較好的田地,約有四百萬畝。
除了百姓自己留下的吃糧和種糧,每年可徵收六七十萬石。
相比整個大華帝國的支出,這些不算太多。
安置下的十八萬新農戶,從去年到今年,在台灣島的熱蘭遮城和普羅民遮城,以及呂宋島的馬尼拉城等地開墾了田地一百多萬畝。
楊樂準備分田到戶,每戶分田十畝,還是差了不少。
不過總算將這些新居民安置完畢,也讓楊樂等人鬆了口氣。
現在又來了三四萬災民……大華帝國沒餓死一個人的美名,成為各地百姓心目中的桃源之地,絡繹不絕的災民仍是爭先恐後擠入……
天地良心,安置原來十八萬百姓,楊樂己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目前為止,那些新居民還不能給他帶來效益,新開墾的田地今年每畝收成只有幾斗,勉強讓各個屯所自給自足,雖然這讓楊樂有所欣慰,總算甩掉了一個大包袱,不過田地的產量還是讓他非常不滿意。
連呂宋島在內,各處田地普遍收成也只有幾斗到一石,也就是一百斤到一百八十斤的水平。
如果田地產量能提高到一石五斗到兩石,就可以養活更多的人。要是袁院長在就好了。
在楊樂看來,雜交水稻的改良,應該還是可能實現的。
他早已經讓人開闢了一塊萬畝的實驗田,準備做一些水稻雜交實驗。
前幾個月,民政部己經收集了包含徐光啟《農政全書》在內的諸多農書,指揮各屯如何種田。
再由官府大規模修建水利、基建等各種措施。
最後農戶們分田到戶,又有技術指引,畝產量翻倍絕不是空談。
就算如此,沒有機械提高效率,沒有化肥農藥,這二、三百斤畝產量與後世動輒上千斤的產量還是天差地遠。
養活農民的艱難,讓楊樂很是懷念後世的那些高產作物。
當然,這隻能想想,沒有適合的良種,此時的玉米、土豆等作物的產量連小麥都不如。
呂宋島上的番薯倒是產量很高,不過依舊需要品種改良。
洪承疇曾在陝西等地強行推廣紅薯,結果鬧出民變。歷史上一直到百年之後的乾隆年間,紅薯才培育出適合的種子,得到內地大規模推廣。
當初楊樂變法,極力推廣種植紅薯,現在在大明多地,紅薯漸漸適用了當地的土壤環境,產量其實已經很高了。
這樣看來,紅薯的引進也算是提前了。
民政部也培育了一些玉米土豆等種子,不過看它們的收成,至少幾年、甚至十幾年之內,楊樂都沒指望這些“高產作物”給自己解決困難。
提高畝產量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大華帝國己經無地可墾,如何安置新來的災民,楊樂只得將目光投向福建沿海以及海南等地。
海南倒是有許多可供開墾的田地,在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軍揮師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帥歸降。在海南建立了瓊州府,領3州10縣,並成了明代的定製。
楊樂決定,將把海南島也規劃進大華帝國的版圖。
他最終的打算,便是在一個月後,自己領軍出戰,同時把新流入的災民直接送到海南島,進行海南開墾。
一個是解決這些人的溫飽安置問題,一個是防止鼠疫病的流入。
現在台灣島和呂宋島在吳又可的帶領下,設置了十所就醫診斷所。從全國聘請的大夫超過了百人。
每一個外地來的人員,必須登記審查,有癥狀的也強制隔離觀察。
……
崇禎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熱蘭遮城內西北方向的一條山川河谷之地。
自從佔領台灣之後,許多軍工廠便不斷從馬尼拉城搬到台灣來,或是在這邊設立分廠,擴大規模。
到了如今,沿着山川河谷這一帶遍佈密集的作坊,大大小小恐怕有數百個,成千上萬專註的工匠火夫在認真忙碌着。
此時,楊樂查看的是火藥廠的生產情況,數年的時間過去,諸個火藥廠得到很大的發展。
台灣島諸多地方設立了采硝之地,很多山洞當中有天然的硝石礦。
這些收集上來的良硝礦石,一年可配置好幾噸的黑火藥。
這是一個驚人的成就,要知道,此時的火藥是很貴的。
依大明《神器譜》、《武備志》、《天工開物》諸冊中的提硝法,大明很多地方挖來硝土,需要加入大量的灰水、明膠、雞蛋清、蘿蔔等物,才能吸附與去除內中的雜質。
僅這雞蛋清的成本,就註定了此時火藥的昂貴,這也是許多國家不願意使用火器的原因,排除質量問題,花費很高,根本用不起。
然而對楊樂來說,從各處集硝地點收集來多為純正優良的天然硝石,使提純的難度大大減低,而且有養雞廠,雞蛋提供也不是問題,產量飛快上去。
不但如此,火藥廠還建立了諸多精良的磨坊與篩坊,磨粉、溶解、過濾、乾燥一條龍,大大提高工藝。
各樣鳥銃火藥、火炮火藥的配方也趨於完善。
幾個月前,宋應星參考了《武備志》、《紀效新書》之類的書籍,依上面的配方,最終和徐光啟逐步完善,定下了火銃子葯的最佳配方,便是硝75%、硫10%、炭15%。
最大射程能夠達到鴉片戰爭時期英軍槍用火藥的水平,也就是兩百五十步。
宋應星的研究成果讓楊樂很欣慰。
依這樣配方生產出來的定裝紙筒彈藥,百步可破重甲,比原先使用的火銃殺傷力多了二十步。
當然,這種威力能達到這一步已經很不容易了,這個時代不可能研究出什麼無煙火藥,就算研究出來,其產生的膛壓也是火銃槍管根本無法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