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3):中國傳統的甲子紀年法(部分介紹)

作品相關(3):中國傳統的甲子紀年法(部分介紹)

中國傳統——甲子紀年法:

又名干支紀年法。在太乙數中,每個甲子是分為三元,1984年後為甲子下元。我國用六十甲子來紀年。

由十天乾的甲、丙、戊、庚、壬和十二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以十天乾的乙、丁、己、辛、癸和十二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相配,共六十組,周而復始,循環往複使用。現在的干支年首月為建寅月。

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

天干地支對照表:

十天干:

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

生僻字讀音:

戊:wu,第四聲;庚:geng,第一聲;

壬:ren,第二聲;癸:gui,第三聲;

十二地支:

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

11戌12亥

生僻字讀音:

寅:yin,第二聲;卯:mao,第三聲;

巳:si,第四聲;酉:you,第三聲;

戌:xu,第一聲;亥:hai,第四聲;

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配對為: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一天十二個時辰:

開始:→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

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結束

華夏古老的干支排列表:

第一種排列:

01甲子02乙丑03丙寅04丁卯05戊辰06己巳

07庚午08辛未0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

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

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

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

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

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

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

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第二種排列:

01甲子11甲戌21甲申31甲午41甲辰51甲寅

02乙丑12乙亥22乙酉32乙未42乙巳52乙卯

03丙寅13丙子23丙戌33丙申43丙午53丙辰

04丁卯14丁丑24丁亥34丁酉44丁未54丁巳

05戊辰15戊寅25戊子35戊戌45戊申55戊午

06己巳16己卯26己丑36己亥46己酉56己未

07庚午17庚辰27庚寅37庚子47庚戌57庚申

08辛未18辛巳28辛卯38辛丑48辛亥58辛酉

09壬申19壬午29壬辰39壬寅49壬子59壬戌

10癸酉20癸未30癸巳40癸卯50癸丑60癸亥

以下為百度百科——甲子紀年法(即干支紀年法)

中文名:甲子紀年法

別稱:干支紀年法

使用國家:中國

開始時間:從軒轅黃帝時代開始

計算方法:西曆年份減3后除10的餘數為干,除12的餘數為支。其中:1為甲、為子,即代表天干地支開頭的那個甲與子。

甲子紀年法有一缺陷,即每六十年就有一個重複的年號,因此,古人又以帝號紀年。現在,甲子紀年法仍為我國農曆紀年所採用。其開始時間,是從中國上古黃帝繼位時代開始。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是中國古代先民對自然世界的詮釋,也稱“干支“,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合稱。

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

十天乾的含義:

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干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循環往複周期,對萬物產生着直接的影響。

十二地支的含義:

子是茲的意思,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丑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萬物盛大枝柯密佈。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的意思,萬物盡滅。

亥是核的意思,萬物收藏。

六十甲子:

用十天乾的“甲、丙、戊、庚、壬“和十二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

及十天乾的“乙、丁、已、辛、癸“和十二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相配。

共配成六十組,稱為《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順序[1]: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甲子納音: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按順序兩兩相配,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個組合,稱六十甲子。又每兩組配一納音五行。

甲子、乙丑,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爐中火;

戊辰、己巳,配大林木;

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劍鋒金;

甲戌、乙亥,配山頭火;

丙子、丁丑,配洞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牆土;

庚辰、辛巳,配白臘金;

壬午、癸未,配楊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丑,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

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丑,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佛燈火;

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戊申、己酉,配大驛土;

庚戌、辛亥,配釵釧金;

壬子、癸丑,配桑松木;

甲寅、乙卯,配大溪水;

丙辰、丁巳,配沙中土;

戊午、己未,配天上火;

庚申、辛酉,配石榴木;

壬戌、癸亥,配大海水。

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古人用天干地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

干支最初是用來紀日的,後來多用來紀年,現在農曆的年份仍用干支。

使用方法:

一·記年

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干後(俗稱“六十甲子”),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不息。

二·記月

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正月是由寅開始,二月是卯,三月是辰....直至十二月丑〉

然後依次與天干組合,開頭的一年的正月是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如此類推。

如同上表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三·記日

按順序先後排列,兩個月六十日,剛好一個干支的周期。

四·記時

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23:00~1:00為子時;1:00~3:00為丑時……21:00~23:00為亥時。

參考資料:

[1]天干地支.

相關文章分享:

農曆一月為何叫“正月”?民俗專家:源於“建寅”的夏曆正月

中國青年網

2019-02-0516:30中青網新媒體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新華社天津2月5日電(記者周潤健)5日,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民間習慣稱這一天為正月初一。農曆的第一個月不叫一月而叫“正月”,這是為什麼?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我們的祖先在勞動生產實踐中,根據北鬥鬥柄的指向和若干恆星的出沒,發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時以月亮圓缺為月,將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並以十二地支配十二個月,從而制定出最早的曆法夏曆。

但是,每逢朝代的更換,新的朝代以每年的哪一個月作為第一個月是有變化的,也就是說,把每年的哪個月定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

比方說,夏朝的夏曆把一月作為歲首,商朝的殷歷以夏曆的十二月為歲首,周朝的周曆以夏曆的十一月為歲首。

若用干支紀年法來稱謂,一月稱“建寅”之月,十二月稱“建丑”之月,十一月稱“建子”之月,這就是所謂的“三建”說。其中,“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

在我國,秦至西漢中葉前,歲首一直在夏曆十月,也就是以農曆每年的十月初一為新年。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把歲首之月固定在了“建寅”之月,即農曆正月,此後歷代相沿。

羅澍偉進一步介紹說,“正”字,在漢語中有兩個讀音:一個如“剛正不阿”里的“正”,有正中、正直、糾正等含義,但用於農歷中的一月,則要讀“萬里征途”中“征”的讀音。這是周秦以來的傳統讀法。也有人認為,把“正”讀為“征”,是因為秦始皇姓嬴名政,“政”與“正”同音,為避諱皇帝名字,遂改讀為“征”音。

“正月里來是新年,大年初一頭一天。”民俗專家表示,隨着正月初一的到來,春節的大幕正式開啟,人們走親訪友,互拜新年,表達對新一年的美好祝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多元洪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多元洪荒
上一章下一章

作品相關(3):中國傳統的甲子紀年法(部分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