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蕭太后(4)

第461章:蕭太后(4)

蕭太后和韓德讓決定再次向宋進軍,報被劉敏侮辱的一箭之仇;命令契丹南府宰相耶律奴瓜與南京統軍使蕭撻凜統兵侵宋。

數萬鐵騎直入北宋定州境內,北宋時任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的大將王超即令鎮州都部署桑贊、高陽關都部署周瑩各率本部兵馬來定州迎擊遼兵;高陽關方面是副部署王繼忠率軍而來。

王繼忠是開封人,其父王珫曾任禁軍武騎指揮使戍邊瓦橋關;在與契丹作戰中陣亡。

王繼忠由於父親的戰死得以補官東西班殿侍,成為當時還是皇太子、開封府尹宋真宗趙桓的侍從。

王繼忠“以謹厚被親信”,待皇太子趙桓即位為宋真宗;王繼忠作為“皇太子”舊人累遷至殿前都虞候,領雲州觀察使;出為深州副都部署又轉為高陽關副部署。

王繼忠自小倜儻,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在真宗開府的隨從中頗得賞識。

王超是這次會戰的總指揮,他先派出一千五百名步卒北上望都;前哨打探敵情。

這支宋軍在望都縣南遭遇遼兵,發生激戰。王超聞訊,與各部宋軍紛紛北渡唐河增援與遼軍對陣。

王超所部居於戰陣中央,桑贊部為右翼,王繼忠部為左翼,與遼軍酣戰。戰鬥自午後戰至夜半,雙方不分勝負。

宋軍正準備稍作休整,來日再戰,卻驚恐地發現,契丹兵馬一部,乘夜色掩護,已經繞到宋軍左翼王繼忠部的陣后,截斷退路,分解宋軍,欲各個擊破。

王繼忠也看出遼軍的企圖,果斷分兵抵抗,親自躍馬舞槍赴敵,與遼軍騎兵在康村一帶奮勇大戰。

然而,王超與桑贊卻膽怯害怕了;看到王繼忠部陷入重圍,不僅不率部赴援,反而為求自保,帶着軍隊退出戰場。

戰場上的形勢風雲突變,僅有的王繼忠部初分割瓦解。

遼軍發現王繼忠服飾與其他將士有別,便料到是宋軍主將便集中兵力擊攻王繼忠。

王繼忠大義凜然,浴血奮戰,且戰且退,麾下將士死傷慘重。

但還是藉助西山地形向東北突圍,當退到白城(今河北清苑西)又一次被遼軍騎兵追上包圍;此時人困馬乏,身邊的親隨也紛紛倒在遼兵的刀下;王繼忠力盡被俘,所部全軍覆沒。

蕭太后早知王繼忠忠賢,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並且以早有南北和好,止戈休兵之意,希望王繼忠能夠搭起南北的橋樑。

說到這裏人們才發現蕭太后是以戰促和,這可能是她受劉敏的影響。

劉敏當初將那把鈦合金手術刀按在蕭太后脖子上就說過:“遼國不可戰勝宋國,宋國也不可能吞併遼國;兩家還是和好即為上策”。

劉敏的話不無道理,而蕭太后在勸降王繼忠時講出的“南北和好,止戈休兵;希望王繼忠能夠搭起南北的橋樑”的話和劉敏此前講過的兩家和好別無二致。

王繼忠是宋真宗藩邸舊臣,深知宋真宗有化干戈為玉帛之意;當他出任邊關將領,二人交談,宋真宗就說:“息民止兵為事”。

宋真宗任命自己最親信的人到邊境帶兵,暗含“止戈”之意。

今契丹承天太后也說出此意,王繼忠就把促成南北議和提到日程;接受了蕭太后的任命為大遼戶部使。

蕭太后還把最早效力契丹的漢臣,康默記的族女嫁給他。

宋遼兩方儘管都有和好的意圖,但必須在戰場上多爭取一些利益。

於是,契丹王朝又一次大舉攻宋;承天太后蕭燕燕與遼聖宗耶律隆緒親自統兵二十萬大軍席捲而來。

前方告急文書接連送到開封城中,宋真宗急召群臣商議對策。

這時候劉敏和寇準已經從華洲返回東京,寇準在華陰縣親自督促劊子手斬殺了打着自己旗號為非作歹的寇環;向故鄉的鄉親們賠禮道歉,華陰縣的父老鄉親明白事情的經過後覺得誤解了當朝宰相,紛紛表示歉意。

寇準一回到京城,便就接到邊關緊急塘報;說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耶律隆緒率領20萬大軍直逼澶州。

以王欽若為首的南黨又在作妖,再一次試圖說服宋真宗放棄汴京難逃長江駐蹕建康。

寇準力挽狂瀾讓宋真宗親征,與此同時宋真宗收到莫州部署轉送來的王繼忠的密信。

王繼忠兵敗,最初宋真宗以為他戰死追封其為大同軍節度節;同時以王繼忠當年首次被任命的官職恩蔭其子,並派人調查此次戰敗的責任;處理了兩個“替罪羊”稗將。

當宋真宗收到王繼忠寫來的信,又驚又喜;方知王繼忠未死。

王繼忠信中大意是:“臣嘗念昔鄉面辭,親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為事……”表達了南北共同的心聲。

但宋真宗對契丹議和的真實程度半信半疑,經與大臣商議;在給王繼忠的手詔中還是表達了和談的意思。

為了增大議和的籌碼,宋真宗把親征地點定在澶淵;並派出曹利用攜國書及給王繼忠的手詔赴契丹行營議和。

但曹利用到達大名時,守將孫全照對契丹的議和誠意產生懷疑;留下曹利用。

澶淵位於黃河之濱,南城在河南岸,北城居河北岸,彼此有舟橋橫跨河上相通。

只所以選擇澶淵,也是有目的的:澶淵在歷史上以會盟而聞名,並且宋真宗親征之日:“日抱珥,黃氣充塞”。

司天官解釋為:“宜不戰而卻,有和解之象”。

此時的契丹蕭太后,得到南院大王耶律善補奏報;說宋真宗遣使饋贈王繼忠“弓箭,密請求和”。

蕭燕燕詔令王繼忠與宋使會面,商議和談之事。

但遼軍並沒有停下南侵的腳步,進抵到澶州(澶淵)城外三面合圍;造成強大的聲勢,同時令王繼忠打通與宋和談的渠道。

王繼忠又一次托宋將石普轉送給宋真宗密信,誰想石普派出送信張皓誤被南下遼軍擒獲。

蕭太后與遼聖宗聞知,親自接見張皓;讓他攜帶宋真宗所賜王繼忠的手詔副本直接去大名府,以催促曹利用來遼營商談議和之事。

但判天雄軍王欽若等人依舊懷疑,不遣曹利用出城。

這裏的補充一點:王欽若試圖說服宋真宗逃亡長江以南的建康,被宰相寇準嚴厲痛斥;一不做二不休,寇準乾脆動用自己的權利將王欽若發配天雄軍。

王欽若不讓曹利用出城,蕭太后便命王繼忠再起草一封密信;令張皓送至宋真宗行營:稱曹利用被留於天雄軍(大名府),請宋天子“速自澶州別遣使臣至北朝議和好事,免致緩誤”。

宋真宗接到王繼忠密信,發詔書給王欽若;督促曹利用與張皓共往遼軍大營議和,並再下一道詔書賜王繼忠,讓他轉告蕭太後燕燕,派人去大名迎接曹利用。

與此同時,遼先鋒大將、蕭太後堂侄蕭撻凜帶少數親隨到澶州城下觀察地形。

在城頭上的宋威虎軍軍頭張瓌,發動射程甚遠的床子弩,射中蕭撻凜額頭墜馬,被手下抬回營帳,因傷勢過重,當夜就死了。

蕭太后非常悲痛,以其子蕭排押接位蕭撻凜的職務;向宋通利軍發起攻擊,一戰而下通利軍(今河南浚縣),也是對宋的一種施壓。

曹利用幾經折騰終於到達澶州城外的契丹大營。

史載:曹利用謁見蕭太后時,蕭燕燕與親信漢臣韓德讓並坐於駝車之上;遼聖宗與其他大臣將領分行別坐。

蕭太后在車軛上擱置木板,上面放了食器;讓曹利用坐於車下飲食。

眾人邊食邊討論議和之事,但彼此分歧較大;蕭太後燕燕便遣左飛龍使韓杞持國書與曹利用入澶州城中,面見宋真宗決議。

和談最大的爭議就有關“關南”土地的歸屬(系指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以南的十個州,是當年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的一部分;被後周周世宗柴榮奪回。蕭太后始終要奪回關南),故蕭太后要求宋朝歸還關南故地(王繼忠寫給宋真宗的第二封信,就有“關南乃其舊屬,恐難固守”等語,表明染指關南,是和議的一個重要條件)。

而北宋君臣在關南歸屬上絕不讓步。可以“歲給金帛,助其軍資”。

蕭太后基本認可,便又讓王繼忠會見曹利用;表達“南北通和,實為美事。今本國國主年少,願意以兄禮事南朝主”,並且談及一些細節。

經過三輪談判,蕭太後接受了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的議和條件,雙方達成以實際佔有領土劃界的共識。

可以說,王繼忠是促成澶淵之盟的締造者;他更希望以回家的方式表達對宋朝繼續效忠的願望,但誓約中“雙方應遣返越境逃亡者”,讓王繼忠無法回到宋朝。

忠,要求忠貞不貳,在《論語》中被神聖化的道德概念,而易主就是不忠,忠,表現為殺身成仁和民族意識。然而,在特定的環境下,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會存在差異。

澶淵之盟后,雙方定期交聘,每次宋使都會單獨帶給王繼忠一份禮物。

王繼忠每次收到禮物,都會慟哭;因為他的原配夫人及兒女都在北宋,他很希望回到北宋。

王繼忠曾說:“繼忠自服漢人衣冠,稱未死臣;每向南哭拜不起。”

但宋真宗為了和平也只能忍痛拒絕王繼忠。

王繼忠並沒有辜負他的“忠”字,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造就了他的不幸,命運給他安排了一幕悲劇。

站在“正統”的立場看,王繼忠沒有殺身殉國是恥辱,然而,促成南北罷兵,又可以說是忠義之士。

這種看似忠貞有“貳”的矛盾,恰體現了“古人盡忠,止能忠於一主,今河間王(繼忠)結南北歡好,若此可謂盡忠於兩國主”《遼史拾遺》引《王文正公筆錄》。不是一種大義大忠嗎?因之,同情王繼忠的人,就為他記載了占卜者所言:“半生食漢祿,半生食胡祿”的故事,也是為其解釋一種“忠”。

因為檀淵之盟,宋遼二國百姓免受戰亂之苦;百姓對王繼忠很是感恩。

王繼忠死後,宋遼雙方都給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一個“漢奸”能混到這份上也算出類拔萃的了。

澶淵之盟是宋遼兩國在經歷幾十年戰爭后簽訂的盟約,開啟了兩國之間長達百年的和平友好。

宋朝自高粱河、雍熙北伐兩次失敗后對遼一直心存畏懼,相反,遼基本摸清了宋的底牌開始南征不斷擾宋。

澶淵之盟前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宋真宗懼戰欲遷都南逃;唯寇準力請真宗御駕親征。

真宗雖畏敵但並不糊塗,在劉敏的力勸下最後接受了寇準的建議北上抗敵。

宋真宗御駕親征大大激勵了宋軍的鬥志,將士一箭射殺遼軍第一名將蕭撻凜是戰爭的轉折點;蕭太后提出了議和的建議,宋真宗正求之不得。

所以宋是在一片大好形勢下籤訂的不平等條約,從此宋遼為兄弟之國,以白溝河為界各自撤兵,互不侵犯;宋每年給遼歲幣白銀十萬兩,綢緞二十萬匹,雙方在邊境開展互市貿易。

毫不誇張地說,蕭太后在澶淵之盟中功不可沒;在很多演義、戲劇中對蕭綽的形象進行醜化,這實際對她是不公平的。

蕭綽開始臨朝聽政時和韓德讓的緋聞也是一直流傳至今,不管是真是假;韓德讓在輔佐承天太后這一點上,確實盡忠竭力。

蕭綽對韓德讓的寵信和提拔也是毫不吝惜,甚至命遼聖宗對韓德讓以父禮相待。

在韓德讓的儘力輔佐之下,承天太后重用了一大批漢臣;比如王繼忠,本是宋真宗的舊臣,后降遼,做起了宋遼兩國的調解人。

澶淵之盟的達成,王繼忠是功不可沒的;王繼忠兩朝為臣,兩邊還都信任他,可見宋遼統治者的心胸有多開闊。

對於澶淵之盟的評價後世始終眾說紛紜,一方面澶淵之盟的簽訂避免了長年的戰亂;加強了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

對於宋來說,用三十萬銀絹換和平是很划算的買賣;也不再想收復幽雲十六州。

另一方面宋統治者避戰求和,軟弱外交為邊境一時苟安;簽訂不平等條約,也讓宋遼兩國從此不再居安思危;後來面對女真的崛起,無力反抗。

不過總體看來,澶淵之盟帶來的影響還是積極的;為中原和北部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進程起了推動的作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章獻明肅皇太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章獻明肅皇太后
上一章下一章

第461章:蕭太后(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