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皇儲(21)

第321章:皇儲(21)

唐代飛機螺旋槳化明顯加快,帽子的形態從軟榻榻變為硬殼狀;簡單來說就是給帽子外面進行塑形,然後再在裏面加層襯。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帽子可以直接戴在頭上,如此四根帶子也就顯得多餘了。

所以唐朝人將前面的兩條帶子繫到帽子上面形成一個蝴蝶結,剩下的兩條在腦後的垂腳在裏面襯上絹、紙板甚至是鐵絲,或如燕尾般下垂、或如飄帶般長長的拖在後面;這就已經十分接近宋代的官帽樣式了。

唐太宗和唐玄宗就非常喜歡這樣的帽子,可見對蝴蝶結的喜愛不是現代人的專利。

唐太宗所戴帽子,已經接近宋代官帽樣式

到了宋朝,有個皇家宗室叫趙彥衛,他是趙匡胤弟弟趙光美的後代。

趙彥衛寫了一本書叫《雲麓漫鈔》,裏面記載了不少唐宋時期的故事。

此書里記載着,五代時期後漢高祖劉知遠還沒當皇帝時任并州衙校;曾出訪楚國。

劉知遠見楚國的國君馬希范的帽子上有兩個翅,都是向上的“L”型,就問:“這兩個翅叫什麼呢?”

馬希范說:“這是龍角啊。”劉知遠就想這個帽子帥,我也來一頂吧。

但是劉知遠不敢叫龍角,因為這是犯上的罪過;所以他就將“L”型的變成了“—”字型,兩邊各長1尺多(40厘米)。

後來劉知遠當了皇帝,就將這種帽式推廣;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都戴上了此款帽子。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螺旋槳似的帽子不是專門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設計的;帽翅僅僅是一種誇張傾向的外露裝飾,或者說是人們為了讓自己顯得更帥而設計的,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也有相似記載。

另外,在官方史書《宋史·輿服志》中也有記載說;帽翅變成平直是五代時候的事情。

宋朝時期,一高一矮似的帽子從圓形變成了方正、有稜角的帽子,而且以黑色為主,其他顏色兼有之。

襆頭後面的翅,不只有我們所見的兩根長翅;據《夢溪筆談》說,當時已經分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五等。

看來這時帽子的“飛機化”終於完成,而且還至少出現了5種“螺旋槳”。

直腳又叫平腳或展腳,這種襆頭,或者叫烏紗帽的最大問題是造型太過招搖。

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私訪。

當他和一個老頭兒談話時,老頭兒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恭謙。寇準感到奇怪,故意發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

老頭兒笑着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

老頭兒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所以,如果每個人都戴着不能摘掉翅的帽子在街上行走,那每個人都得前後左右距離1米以上,要不就會被帽子翅所誤傷。

正因為這個原因,到北宋中期,這兩個外展的翅改成可以摘掉的,並不固定在帽子上。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刷洗更加方便。

局腳襆頭,即彎曲的襆頭腳,就是將直腳襆頭的兩根長翅的尾端捲起來,形成“C型””S型”或“螺旋型”。

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狀元、翰林學士等文官,比如當年著名的翰林學士包拯就特別喜歡。

交腳襆頭,顧名思義就是兩腳相交,即將直腳襆頭的兩根長翅對摺,然後再在上面交叉成“X型”。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皇親國戚。

朝天襆頭,就是兩腳直上,即將直腳襆頭的兩根長翅對摺,然後再折成兩根平行朝天的電線杆似的,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各類官員。

順風襆頭,就是將兩根翅一起折向一邊,如同比目魚,一邊有兩根翅,另一邊沒有翅。另外也有人認為是一邊下垂,一邊上抬,就如同“∽”符號一樣。這種帽子的常見於平民百姓。另外,常見一些太監或雜役,戴着沒有翅的襆頭。

到宋朝時,襆頭基本定型。明朝雖然出現了圓翅,但其他幾類基本都繼承於宋朝,沒有太大的變化。不過因為帽翅都用長的或圓的,體現不出來高官的特殊地位,所以明朝皇帝為了獎賞一些有功之臣,特意允許他們在帽翅的邊緣鑲玉,以顯示自己的地位,比如海瑞的帽子上就有鑲玉。清朝沒有繼承明朝的習慣,也就不再有這類帽子了。

宋太宗將丹墀下挺立的文臣、武將目視一番,見大家都是規矩站立;頭上的長翅子官帽將彼此的距離分開來,心中便就暗暗高興。

趙廷美一案之後,宋太宗對朝官進行了一次清洗;凡是輕蔑皇上同情趙廷美、盧多遜“小集團”的官吏統統趕出朝政發配邊遠惡州。

宋琪、李昉、張齊賢、李穆、呂蒙正、李至、王沔、、陳恕、張遜、溫仲舒、寇準等人全都成為朝廷重臣,朝綱為之一新;寇準剛直不阿尤其得到太宗皇帝的親睞。

宋太宗將有點肥胖的身軀在龍椅上轉動一下對丹墀下的朝臣說道:“今日朝堂的議題主要是如何對待党項人的問題,朕登已經若許年;党項李繼遷這樣出爾反爾的流氓夷狄遭遇的還是頭一次!”

宋太宗說著定定神慷慨激昂道:“這些年來,朕想用羈縻手段將党項人佔領的夏州、囿州、靜州、綏州、銀州納入大宋版圖;任命李繼捧為定難節度使,但李繼遷起兵反擊,現在党項人已經成為僅次於契丹人的邊關一患,如何對付,我們要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來!”

宋太宗話音一落,便見班部叢中站出寇準來;只見他慷慨激昂道:“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寇準這時候還算不上重臣,可他敢於直言的氣質其他重臣卻是沒有的。

寇準說完上面這句話,伸長脖子咽下一口唾沫向丹墀跟前近了幾步神情亢奮道:“陛下一定知道這句話的出處吧!他是漢元帝朝忠烈將軍陳湯的名句,臣以為;對待李繼遷這樣的撮兒雜夷就應該使用陳湯的將軍的話——明犯強宋者,雖遠必誅!”

寇準將“明犯強漢”改為“明犯強宋”,這讓宋太宗十分高興。

宋太宗自登基以來,還沒有被大臣頌揚過“強宋”、“天朝”這樣的溢美之言,沒想到一勺子倒一碗的寇準講出這樣的話;宋太宗便就對他刮目相看。

這時候的寇準還不算朝廷重臣,只能算一個敲邊鼓的杠精。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19歲的寇凖考中進士。

宋太宗選取進士,往往到殿前的平台親自看望提問;年紀輕的人幾乎不予錄用。

有人教寇凖增報年齡,寇凖說:“我剛剛準備要踏上仕途,怎麼可以欺騙陛下呢?”

後來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評事,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任滿改任成安知縣。以後他又先後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等官。

端拱二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膽進諫。由於忠言逆耳,宋太宗聽不進去,生氣地離開了龍座,轉要回內宮。

寇凖卻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勸他重新落座,聽他把話講完。

事後,宋太宗十分讚賞寇凖,高興地說:“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

寇凖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剛直足智著名。淳化初年,北宋朝廷處理了兩樁受賄案。

情節嚴重的王淮,贓錢以千萬計,僅被撤職仗責,不久又恢復了原職。

而情節較輕的祖吉,卻被處以死刑。寇凖知道這是王淮的哥哥、參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春天發生了一次大旱災,宋太宗召集近臣詢問時政得失;群臣多認為是天數所致,寇凖則說:“《洪範》裏說,天和人的關係,相互應和就像影子和回聲,大旱是因為刑罰有不公平的地方。”

宋太宗很生氣,起身回到宮中。過了一會兒,召寇凖詢問刑罰不公平的情況。

寇凖說:“希望把二府的官員召來,我就說。”寇準還真有膽量,這話不是脅迫皇上嗎?

但皇上知道寇準是直臣,下令召二府的官員都來;寇凖這才說道:“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觸犯法律接受賄賂,祖吉受賄較少卻被殺頭;王淮因為是參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錢財千萬,只受杖刑仍官復原職;這不是不公平是什麼?”。

宋太宗把這件事問王沔,王沔叩頭謝罪,於是宋太宗嚴厲批評了王沔,並且知道寇凖可用;當即任命寇凖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開始直接參預北宋朝廷的軍國大事。

從這個層面講,宋太宗還有知人善用之風範;這時候見寇準列舉出西漢陳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警語,坐在龍椅上揚揚手臂道:“冦愛卿有什麼話直講,朕很想聽聽你的見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章獻明肅皇太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章獻明肅皇太后
上一章下一章

第321章:皇儲(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