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孝文皇帝下

太宗孝文皇帝下

文帝前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

1冬,十一月,皇上巡行代國。春,正月,從代國回京。

2夏,六月,梁懷王劉揖薨,無子。賈誼又上書說:“陛下如果還不抓緊制定控制封國的辦法,如今的形勢,諸侯王傳到第二代、第三代,就已經驕恣而不受控制,豪植勢力而自大自強,中央政府的法令沒法推行了。陛下和太子能夠依仗的自己人,唯有淮陽王劉武、代王劉參(他們是陛下的親兒子、太子的親弟弟)。代國北臨匈奴,與強國為鄰,能保全自己已經不錯了。淮陽國和其他諸侯大國比,不過像臉上的一顆痣一樣小,正好引誘大國來吞併,而沒有力量壓制別國。如今權在陛下之手,而自己親兒子的封國,只能成為誘人吞併的魚餌,這規劃設計得不對吧!依臣愚計,不如將淮南的土地全部划給淮陽國。再給梁王劉揖選定一個繼承人,把淮陽北邊的兩三座城與東郡都划給梁國。陛下如果認為這樣不恰當,可以把代王遷為梁王,梁國都城也遷到睢陽。這樣,梁國的國土,起於新郪,北到黃河。淮陽國的國土,包括陳縣,南到長江。這樣,就算有諸侯大國心懷異志,也會被這種形勢嚇到,不敢妄為。梁國足以拒抗齊、趙,淮陽國足以禁制吳、楚,陛下可以高枕無憂,山東平安無事,能保陛下和太子兩代平安吧!如今天下太平,只不過是因為各諸侯王年紀都還小,數年之後,陛下就能看到會發生什麼了。想當初,秦國日夜苦心勞力,要除去六國之禍。而如今呢,陛下大權在握,一切可以按自己的意思辦,卻高高拱手,自己培養出六國之禍,這真不能說是明智啊!即便終陛下之身,能平安無事,但是您已經種下禍亂之根,還熟視無睹,不做決斷。陛下萬年之後,將天下傳給老母弱子,將使他們不得安寧,這,也不能說是仁愛吧!”

皇上於是聽從賈誼之計,遷淮陽王劉武為梁王,北邊的邊界到泰山,西邊到高陽,有四十餘座大縣城。

過了一年多,賈誼逝世,年僅三十三歲。

【華杉講透】

賈誼格局宏大深遠,而文帝格局太小。賈誼最早提出“改正朔、易服色、製法度、興禮樂”,這是為萬世開太平的大計,文帝對此完全沒有想像力,不僅不聽,反而受其他嫉妒賈誼的周勃、灌嬰等老臣影響,把賈誼貶到長沙,做長沙王太傅,後來又調到梁國,做梁懷王太傅。

賈誼又建議分割大封國,大量增加小封國,避免諸侯坐大,危及中央,這樣讓國運綿長的中計。但文帝還是對賈誼眼裏已經非常危險的形勢熟視無睹,無所作為。

最後,賈誼再建議壯大梁國和淮陽國以牽制吳、楚、齊、趙,這是保兩代平安的小計。這回,文帝終於聽從了。

這就是賈誼,大計開萬世太平,中計保國運綿長,小計也管君王兩代平安。

之後的歷史進程,完全按賈誼的預測發展,文帝確實是“高拱以成六國之禍”,在他身後,發生了七王之亂,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菑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全部造反。而拚死抵擋住叛軍,為平叛贏得時間和戰機的,正是賈誼預先安排的梁王劉武。

大計不聽,小計可從。主君對待謀臣,往往就是這樣。因為大計他理解不了,看不出做了這事能怎麼樣,又牽扯太多,覺得麻煩,所以不能決斷。但是,又覺得你這個人確實有才,確實不錯,確實應該聽你的,一些比較容易的小事,可以聽你的辦。

幸虧文帝聽了賈誼一個小計,辦了一件小事,否則真不好說了,吳王劉濞可能就成了明代的燕王朱棣了。

3將城陽王劉喜改封為淮南王。

4匈奴入侵狄道。

當時匈奴經常成為邊患,太子家令、潁川人晁錯上書言兵事,說:“兵法說:‘只有戰無不勝的將領,沒有戰無不勝的人民。’如此看來,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謹慎選擇。

“臣又聽說:在戰場上交鋒,最重要的事情有三件:一是得地形之利,二是士卒訓練精熟,三是兵器銳利。兵法說,步兵、戰車、弓弩、長戟、長槍短矛、劍盾,各有用武之地,在合適的地形上,才能發揮威力。地形不合適,可能十個打不過敵人一個。部隊平時訓練不夠;戰士沒有養成服從命令的風紀;平常生活作風散漫;集合或行軍,不能整齊一致;衝鋒上前,不能及時趕上;撤退向後,不能整齊有序;前鋒被攻擊,后隊就已經瓦解,軍中擊鼓前進、鳴金收兵的號令,對於他們來說完全失效。這就是平時沒有嚴格訓練的緣故,這樣的軍隊,一百人也打不過敵人十人。兵器不鋒利,就跟空手沒兵器一樣;盔甲不堅固緊密,就跟光膀子上陣一樣;弩箭不能射遠,就跟短兵器一樣;射箭不能射中,就跟沒有箭一樣;射中了卻不能造成殺傷,就跟沒有箭頭一樣;這都是將領不注意檢查兵器質量帶來的禍患,帶着這樣劣質武器裝備的軍隊,五個也打不過敵人一個。所以,兵法說:‘器械不銳利,那是把士卒送給敵人;士卒不可用,那是把將軍送給敵人;將領不懂軍事,那是把君主送給敵人;君主不選擇良將,那是把國家送給敵人。’這四條,就是軍事的關鍵。

“臣又聽說:國家大小不同,強弱不同,地形險要還是平易的不同,面對的形勢和戰備方式,都不一樣。放下身段,謙卑地侍奉強國,這是小國自處之道;聯合小國以攻擊大國,這是和敵國實力相當時採用的策略;而中原王朝對付匈奴的形勢和策略,就是以蠻夷攻蠻夷。如今匈奴的地形和士卒的技藝,都和中原不同。上山下坡,出入溪澗之間,中原的馬不如匈奴的馬;險道危徑,一邊縱馬奔馳,一邊射箭殺敵,中原的騎兵不如匈奴的騎兵;雨打風吹也不疲勞,饑渴交困也不在乎,中原人不如匈奴人;這些都是匈奴的強項。但是,如果到了平原地帶,戰車突襲,騎兵衝鋒,那匈奴人就容易擾亂了。中原的勁弩、長戟,都可以遠距離造成殺傷,匈奴的弓箭抵擋不了。中原士兵身披堅甲,手持利劍,長兵器、短兵器交叉配合,弓箭騎兵往來攻擊,步兵列陣向前,這樣的陣地會戰,匈奴士卒就抵擋不了了。弓箭部隊萬箭齊發,射向同一目標,則匈奴的皮革鎧甲和木質盾牌,就不能抵擋了。下馬格鬥,刀槍劍戟,貼身近戰,那匈奴的士卒又不如中原了。這些都是中原的強項。如此看來,匈奴的強項有三項,中原的強項有五項;陛下再派出數十萬軍隊去攻打他數萬人,兵力上是以十擊一,技術上又是以一當十了。

“雖然如此,兵,是兇器;戰,是危事;如果不懂得其中的奧妙,則雖大必小,雖強必弱,大小強弱的轉換,就在俯仰之間。用人的生命為籌碼去爭取勝利,一旦失敗,人死不能復生,國亡不能復存,悔之晚矣。帝王之道,不能冒險,一定是出於萬全之策。如今招降胡人、義渠部落、蠻夷之屬來歸化中原,他們的部眾,也有數千人,他們的飲食習慣、技藝強項,都和匈奴相同。賜給他們堅甲、棉衣、勁弓、利箭,派出邊郡的良將去統率他們。良將能知道他們的習俗,能理解他們的心,用陛下賢明的法令來約束他們。這樣,我們就有兩支軍隊,在匈奴險阻地區,就用蠻夷外籍軍團;到了平原地區,再用漢軍主力。兩軍互為表裏,各用其長技,再加上我們的人口和兵力優勢,這就是萬全之策。”

皇上非常欣賞晁錯的報告,專門批示回復,表示對他的恩寵。

晁錯又上書,說:“臣聽說秦國起兵而攻打胡、越,不是為了保衛自己的邊境和人民,而是為了擴張土地,所以功勛還沒建立,而天下大亂。要起兵,卻不知道敵我雙方的情勢,那戰則為人所擒,駐守則士卒一個個死亡。胡人、貉人,天性耐寒,揚、越之人,天性耐暑。秦國的士卒不服其水土,駐守的死在邊境,負責運輸的死在路上。人民被徵發去邊疆,就像奔赴刑場一樣。於是將被貶謫的人徵發,成為‘謫戍’,第一梯隊,先徵發被貶謫的官吏和上門女婿、商人。這些人全徵發光了,第二梯隊徵發過去曾經做過商人的人。第三梯隊,祖父母、父母曾經做過商人的人。第四梯隊,進入街閭,住在左邊的人全部徵發。蠻橫的政令,當然執行起來也不順利,被徵召的人,心懷怨憤,因為被徵發戍邊,有萬死之害,卻沒有一分錢的回報;即令為國捐軀,該繳納的賦稅,也沒有一分錢免除。天下人都知道其為禍之烈,終有一天會燒到自己身上。所以陳勝押送這些人,走到大澤,首先發難,而天下人如流水般響應跟從,這就是秦朝以威權劫持人民的弊病。

“胡人的吃穿用度,不依賴耕種土地,而是往來游牧,這種形勢,決定了他們會來擾亂我們的邊境,往來轉徙,時來時去。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就好像我們的生活方式是農耕一樣。如今胡人多次游牧、行獵於我們的邊塞之下,暗中監視我們的邊防守軍,守軍少,他就侵入。如果陛下不發兵援救,則邊民有絕望而降敵之心。要發兵呢,發少了則不足;發多了,又來不及,遠方郡縣的兵還沒有趕到,胡人已經跑了。部隊集結起來,沒有仗打,待在那裏,花費很大。撤軍吧,軍隊一撤,胡人又來了。連年如此,則中原貧苦而人民不安矣!陛下為邊境擔憂,派遣將吏,徵發士卒以治邊塞,這是非常好的。但是,如今的政策,邊境戍卒是一年輪換一次,所以永遠都是新兵,對胡人沒有熟悉了解。所以,我建議,不如挑選一些人在邊境定居,成家立業,耕田織布,用來防備敵人的攻擊。因山川地形之便,修建城堡要塞,深挖壕溝。在要害之處、河流渡口,建立城邑,每座城居民在一千家以上。又政府先建城,修建房屋,配置農具,然後再招募居民,有罪的免罪,無罪的拜爵,免除他們全家的賦稅,發給冬衣夏衣,還提供糧食,直到他們能自給自足為止。要讓人民在邊塞居住,如果沒有優厚的政策待遇,不可能讓他們久居在危難之地。胡人入侵,搶奪居民財物牲畜,如果能抵抗阻止胡人搶掠的,保護下來的財物牲畜,由財物主人將財物牲畜的一半送給他,再由政府將那一半補償給原主人。這樣,鄰里之間就能相互救助,與胡人搏鬥而不畏懼死亡。這不是為了感恩皇上,而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親戚家族和貪圖財貨。這和徵調那些不熟悉地勢,又畏懼胡人的東方士卒相比,效果好太多了。趁着陛下在位,移民充實邊疆,讓遠方的郡縣,沒有徵發戍卒之事;而邊塞的居民,能夠父子相保,沒有被胡人俘虜的禍患;利益傳之後世,聖名流傳千古,這與秦國那種與人民結怨的做法區別太大了!”

皇上聽從晁錯的建議,招募人民到邊塞定居。

晁錯又說:“陛下招募人民以充實邊塞,讓駐軍屯戍之事越發減少,運輸給養的費用也更加節省,這是很大的恩典。下面的官吏,如果真能夠給百姓厚厚的恩惠,遵奉法令的規定,體恤移民過去的老弱,善待青壯年,與大家心連心,不要刻薄侵辱,讓先到的人安樂而不思念故鄉,則貧窮的人民就相互轉告,相互勸勉而來了。臣聽說古代的移民政策,政府先去勘察地形,看看風水的陰陽調和,親自品嘗泉水的味道,然後建造城邑,規劃街道里巷,分割宅基地,修建房屋,配置器物,讓人民可以拎包入住,並且馬上有生產勞動的工具。這是人民遠離故鄉而前往新城的原因。再為城邑配置醫生、巫師,以就疾病,修祭祀,讓男女能結成婚姻,有嬰兒出生,或有老人死亡,都得到慶賀或撫恤。然後,墳墓相接,房前屋后的樹木和桑麻,都生長茂盛,房屋完備安好。這就讓人民安居樂業,而有長久之心了。

“臣又聽說古代制邊縣以備敵的辦法,移民都以軍事單位編組,讓五家人為一伍,有伍長。十個伍為一里,有假士(行里長職權)。四個裏為一連,連有假五百(行五百長職權)。十個連為一邑,邑有假侯。(官職前面都帶一個‘假’字,假借的意思,因為是邊塞新城,還不是常置的正式官爵,先行使職權。)在城邑中選拔有賢才、有保護之能的壯士,能熟悉地形,能知民心;平時教居民訓練弓箭射法,戰時率領民兵應戰殺敵。所以邊民平時訓練有素,戰時就能殺敵效命。養成習慣之後,讓他們各守其業,不要遷徙。他們小時候一起長大,長大了一起共事,夜晚作戰,喊一聲都知道是誰,則足以相互救援;白天作戰,大家相互看得見,自然都認識。其友愛之心,足以拚死相救。如此,以厚重的賞賜為激勵,以威嚴的法令為處罰,就能前仆後繼。如果遷移去的居民,不是有才有力的壯士,那只是浪費衣服糧食,不可用。如果居民有才有力,但是沒有好的官吏來領導,還是沒用。

“陛下與匈奴斷絕和親關係。我認為他們今年冬天就會向南入侵,只要對他們迎頭痛擊,就會給他們留下終身的創傷。我們要對匈奴立威,就等今年秋天,弓箭上的膠水凝固,他們蠢蠢欲動而南來的時候。如果他們來了,卻沒有吃大虧,反而志得意滿而去,那以後氣焰更加囂張,更不易降服了。”

晁錯為人,狹隘刻薄。因為口才敏捷,被太子寵幸。太子家裏的人都叫他“智囊”。

【王夫之曰】

晁錯移民實邊,兵農一體之策,實在是太偉大了!不過,當年冬天就要大治匈奴而給他們留下終身創傷的說法,則是太輕率了。移民實邊,沒有幾十年經營,是見不到效果的。

【華杉講透】

人如其言,言如其人。司馬光就說晁錯為人“峭直刻深”,他是“智囊”,能看到問題,能制定策略,但是好大喜功,急切而不能寬緩。之後激起七王之亂,害得自己被腰斬於東市,也是“性格即命運”了。

文帝前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年)

1冬,十二月,黃河在酸棗縣決堤,洪水向東,金堤(又名千里堤,在東郡白馬界)崩潰,東郡動員大批士卒抗洪救災,重新填塞堤壩。

2春,三月,除去關隘檢查行旅的政令,自由出入,無須通行證。

3晁錯上書說:“聖王在上而人民不挨餓受凍的,不是國君能耕種給他們吃,織布給他們穿,而是能為百姓開闢致富道路。所以堯帝的時代,有九年的洪水,商湯的時代,有七年的旱災,卻並沒有人餓死或被拋棄,那是因為國家預先就有很充足的糧食儲備。如今海內唯一,土地人民之眾不比商湯、大禹的時代少,而且已經數年沒有旱澇天災了,但是糧食儲備還是很少。為什麼呢?因為地有餘利,民有餘力,能長莊稼的土地還沒有全部開墾,山林水澤的資源還沒有完全開發,四方游食的人民還沒有全部回歸農業。

“天冷了要穿衣,不需要華麗,能保暖就行;餓了要吃飯,不需要美味,能吃飽就行。饑寒交迫,人就會不顧廉恥。人之常情,一天不吃第二頓飯,就會餓肚子;一年不做衣服,就會受凍。如果飢不得食,寒不得衣,那就算慈父也不能保有他的兒子,國君怎麼能保有他的人民呢?英明的君主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務民於農桑,薄賦稅,廣蓄積,以充實倉廩,防備水旱,於是能夠保有天下百姓。人民就像羔羊,在於上位者怎麼放牧他們。民之趨利,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自己並不知道選擇流的方向。

“那些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但是大家都以之為貴,那是因為上層社會的人都使用它們。這些東西輕便而易於收藏,便於攜帶,帶着珠、玉、金、銀,走遍天下也沒有饑寒之憂。這就讓臣子可以輕易背叛他的主人,人民可以輕易離開他的故鄉,盜賊有了目標,逃亡者有了盤纏。而粟、米、布、帛,生長在土地里,因四時季節而生長,靠人力生產,不是一天能完成的,有數石重,一般人都搬不動,所以姦邪小人覺得糧食沒什麼利益,但是人一天沒有粟、米、布、帛,就會挨餓受凍。所以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如今農夫五口之家,服公家勞役的不下二人,能耕種的土地不超過一百畝,收成不超過一百石,春天耕種,夏天鋤草,秋天收穫,冬天儲藏,砍伐打柴,修葺官府廳堂,服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一年四季,不得休息;還有自己的私事,送往迎來,弔死問疾,養孤長幼;人民如此勤勞辛苦,還要遭受水災旱災,忍受急苛的政令、暴虐的賦稅,隨時被搜刮,朝廷的政令,朝令夕改。有點蓄積的人,只好拿出他的蓄積,半價出售。沒有蓄積的人,就只能去借高利貸。於是有賣田賣房、賣妻子兒女來償還債務。而那些商人呢,大者蓄積物資,放高利貸;小者坐列在市場上販賣,賺取利益,然後在街市上遊樂,乘着政府的困急,所賣的東西都價錢翻倍。這些商人,男不事耕耘,女不事紡織,但他們穿的都是文采錦繡,吃的都是大魚大肉,沒有農夫的辛苦,卻有千百萬的收入。因為他們富有,又能結交王侯,權力超過普通官吏,更互相勾結,成為利益集團,千里之外,相互往來,冠蓋雲集,乘坐堅固的馬車,騎着肥壯的駿馬,穿着絲綢的鞋子,披着精白的華服。這就是商人兼并了農民,農民卻往往逃亡的原因。

“現在的當務之急,莫過於讓人民回歸務農而已。要讓人民務農,就要貴粟,以糧為貴,貴粟之道,在於以糧食為賞罰。我建議,百姓能上交糧食給縣政府的,可以拜爵,可以免罪。如此,則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糧食也不會囤積在民間大戶手裏了。能上交糧食給政府的,都是有餘積的。取其所余以供政府支配,那麼貧民的賦稅就可以減免了。這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命令一出,則人民馬上得利。如今下令,人民捐獻車一輛、馬一匹的,免除三個人的官差勞役。車騎,是天下之武器裝備,所以可以免除官差勞役。神農氏有言:‘有十仞高的石頭城牆,有百步寬的護城河,但是,城裏沒有糧食,還是不能守城。’如此看來,糧食,是王者之大用,政務之大本,如今人民捐獻糧食,可以拜五大夫以上的爵位,免除一個人的勞役,這與捐獻車騎的激勵相差太遠。賜爵,是皇上專擅的權力,只要張嘴一句話的事兒,要多少有多少。糧食呢,是人民勞動所得,生長於土地,也不匱乏。能得到上等的爵位,或者有罪能得以免除,這是人民的願望。如果讓天下人都可以向邊塞運輸捐獻糧食而得以拜爵、免罪,我看,不出三年,邊塞的糧食就多了。”

皇上聽從晁錯的意見,下令人民運輸糧食到邊塞捐獻,按捐獻的多少賜給不同級別的爵位。

晁錯又上奏說:“陛下下令天下人入粟邊塞以拜爵,這是很大的恩惠。我因為擔心邊塞糧食不夠用,才想辦法阻止天下人囤積居奇,把糧食都運到邊塞去。再建議:如果邊塞的糧食足夠五年之用,就不要他們運糧去邊塞了。可以直接捐獻給當地郡縣政府。郡縣糧食儲備夠用一年以上,就可以時常赦免百姓,不收農民的田租。如此,德澤加於萬民,百姓更加樂於從事農業,天下便大富大樂了!”

皇上再次聽從他的建議,下詔說:“引導人民的道路,在於務本。朕親自率領天下耕種,到今天已經十年了,而荒地並沒有被更多地開墾,年歲一旦收成不好,就有人挨餓,這是因為,從事農業的人還是太少啊!官吏們也對此重視不夠!我的詔書一道一道地下,年年勸勉百姓栽桑種麻,還是沒有效果,這是因為我的官吏接到我的詔書,卻沒有去勸勉百姓,或者勸勉不力,沒說清楚!我的農民生活困苦,官吏們卻不知反省,怎麼能去勸勉百姓呢!就賜農民今年免除一半的租稅吧!”

【華杉講透】

以農為貴,以商為奸,貴粟而賤珠玉金銀的思想,在西漢朝廷經常有討論。杜佑《通典》中記載了多次取消貨幣的廷議,連貨幣也禁止用金銀銅錢了,直接用糧食和布帛做交易媒介。結果呢,用糧食去買東西的人,在糧食上噴水增加重量;用布帛去交易的人呢,專門織一種劣質的布匹去交易,疏薄而不能用,百姓苦不堪言,又回到貨幣上來。中國古代的經濟、貿易和金融思想,僅存於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之後就失傳了。

打壓、歧視甚至敵視商人,成了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揮之不去。以至於對商人的最高讚美,就是:“您不是一個商人!”

文帝前十三年(甲戌,公元前167年)

1春,二月十六日,下詔說:“朕親自耕田以為天下之表率,並以皇家之田的收成,作為祭祀祭品之用,皇后親自養蠶織布,縫製祭服,就把這定為禮制吧!”

2當初,秦朝祝官有“秘祝”(秘密的祝詞咒語),有了災難或不祥的事情發生,就念“秘祝”,把過失從皇帝身上,轉移給下屬官員。這年夏天,皇帝下詔說:“蓋聞天道,禍自怨起,福由德興,百官之非,宜由朕躬。如今設秘祝之官,移過於下,反而彰顯朕之不德,朕以為不可取!撤銷秘祝官!”

3齊國總糧倉管理官、太倉令淳于意有罪當處肉刑。皇帝下詔系獄,將他逮捕押解到長安,他的小女兒淳于緹縈上書說:“妾父為吏,齊國上下都稱讚他廉潔公正,如今坐法當刑。妾深感悲傷,人死不能復活,砍下的肢體不能再接上去,雖然想改過自新,卻無路可走。妾自願進入官府為奴婢,為父親贖罪,讓他能夠自新。”

皇上憐憫她的心意,五月,下詔說:“《詩經》說:‘愷弟君子,民之父母。’君子有和樂簡易之德,所以百姓尊之若父,親之如母。如今人有過錯,還沒有教導他,就對他用刑。他想改行為善,卻無路可走,朕甚憐憫之!肉刑斷手斷腳,又在臉上刺字,終身不能復原,肉刑是如此慘痛而不道德!這豈是為民之父母的本意嗎?從即日起,廢除所有肉刑,改為有期徒刑,按罪行輕重判決服刑年數,期滿沒有逃獄的,廢為庶人。就按這個意見重新編修法令吧!”

丞相張蒼、御史大夫馮敬奏請定律令說:“當處剃光頭髮的髡刑的,男子改罰勞役,女子改罰舂米;當處臉上刺字的黥刑的,改罰剃光頭髮,頸戴鐵鏈勞役、舂米;當處割去鼻子的劓刑的,改罰鞭笞三百;當斬左腳的,改罰鞭笞五百鞭;當斬右腳的,以及殺人後自首,官吏枉法受賄、監守自盜,這些已經判刑,又犯其他鞭笞罪的,處以斬首棄市。罪人已經判決為勞役、舂米的,都改判徒刑,期滿釋放。”

皇上批示說:“可。”

當時,皇上躬修沉靜不語、清靜無為,而將相都是高祖時代的舊勛功臣,粗人多,文人少,以亡秦的虐政為戒,務在寬厚,恥於議論他人的過失,教化行於天下,揭發他人的風氣大為改變。官吏安於其職,人民樂於其業,蓄積每年增加,戶口逐漸增多,風俗日益篤厚,法制務求疏闊,刑事審判,疑罪從無,有罪從輕,所以刑事案件大大減少,以至於一年的重罪判決,全國只有四百人,而有棄置刑罰而不用的德風。

【華杉講透】

《論語》,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天下無訟,文帝真做到了!

4六月,下詔說:“農業是天下之本,重要性無與倫比。但是,如今勤勞耕種,卻還要交租交稅,這大本和末業也沒有區別了,不是勸勉人民從事農業之道啊!從即日起,免除所有農田的租稅!”

文帝前十四年(乙亥,公元前166年)

1冬,匈奴老上單于率十四萬騎兵入侵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昂,擄走人民畜產甚多,然後又進軍彭陽,派奇兵火燒回中宮,其斥候騎兵到了雍縣、甘泉。皇帝任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戰車一千乘,步騎兵十萬人在長安郊外佈防,以備胡寇;又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遬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駐屯三郡。皇上親自勞軍,閱兵,訓勉,賞賜士卒,準備御駕親征。群臣諫止,不聽。皇太后堅決阻止,這才作罷。於是以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內史欒布為將軍,出擊匈奴。單于留在塞內一個多月才離去。漢軍追出塞外即回師,無所斬殺。

2皇上御輦經過宮廷侍衛總部郎署,問郎署長馮唐:“老人家哪裏人?”回答說:“臣祖父是趙國人,父親一輩遷徙到代國。”皇上說:“朕在代國的時候,主管我膳食的尚食監高祛多次跟我說起趙將李齊之賢,講他在巨鹿大戰的事。如今我每頓吃飯時,還總想着巨鹿。您知道這個人嗎?”馮唐說:“李齊啊,知道,但是打仗不如廉頗、李牧。”皇上一拍大腿說:“嗟乎!我就是得不到廉頗、李牧這樣的大將!如果有,我還擔憂什麼匈奴呢!”馮唐說:“陛下就是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大將,也不會用。”

皇上怒,起身就走,回到宮禁中,好一陣子才平靜下來,召馮唐,責備他說:“為何當眾羞辱我?就不能找個說話的地方嗎?”馮唐謝罪說:“粗鄙之人,不知道忌諱。”皇上正關心匈奴的事,再問:“您怎麼知道我有廉頗、李牧,也不能用呢?”馮唐說:“我聽說上古之王者,派遣大將時,跪下來親自推動車輪,說:‘城門之內的事,寡人說了算。城門之外的事,將軍說了算。’軍功賞爵,都由將軍在外決定,回來彙報就可以了,這不是虛言。我的祖父告訴我,李牧為趙將,駐防邊境,軍中有市場,市場的租稅,都用來犒賞士卒。賞賜由將軍決定,不需要皇上批複。李牧只要完成任務,就能享有全權,所以李牧才能夠盡其職能。他精選戰車三百乘,能騎善射的騎兵一萬三千人,精銳步兵十萬人,是以北逐單于,破東胡,滅澹林,向西抑制強秦,向南支援韓、魏,當是之時,趙國幾乎已經稱霸。其後等到趙遷繼位為趙王,聽信郭開讒言,誅殺李牧,令顏聚替代他,於是全軍覆沒,為秦國所滅。如今臣聽說魏尚為雲中守,其軍中市租盡以犒賞士卒,每五天殺一頭牛,款待賓客、軍吏和幕僚,所以匈奴遠避,不敢靠近雲中要塞。敵人也曾入侵過一次,魏尚親率車騎出擊,殺敵甚眾。士卒們都是農家子弟,離開田地就來到軍營,他們怎麼能了解軍令文書的事呢?終日力戰,斬將殺敵,呈上功勞簿給幕府,稍有對不上的,文職官員就引用條例處罰。賞賜嘛,不一定有,處罰是一條也躲不掉。臣愚以為陛下賞太輕,罰太重。雲中守魏尚上報的斬首數目差六個人頭對不上,陛下的官吏就削去他的爵位,還罰一年勞役!所以我說,陛下就算得到廉頗、李牧,也不能用!”

皇上聽了他的話,很高興。當天,令馮唐持節去赦免魏尚,官復原職為雲中守,並拜馮唐為車騎都尉。

3春,下詔廣增各祭壇的珪幣(就是祈福用的玉帛),並且說:“祝官祝福的時候,都是為朕祈福,不為百姓,朕十分慚愧!以朕之不德,而專享獨美其福,而百姓不能分享,這又是加重我的不德了。以後祭祀官員向天地致敬時,不要為我祈福!”

4這一年,河間文王劉辟強薨。

5當初,丞相張蒼認為漢朝是得水德,魯人公孫臣認為漢朝應該是土德,所以推斷應該會有黃龍出現。張蒼認為公孫臣說得不對,將他罷斥。

【胡三省曰】

公孫臣上書說:“當初,秦得水德,推算下來,漢朝應該是土德。土德應驗,黃龍將要出現,宜改正朔,服裝顏色改為黃色。”張蒼認為:“漢朝是水德,黃河決於金堤,就是符證。公孫臣說得不對,罷斥他。”

文帝前十五年(丙子,公元前165年)

1春,黃龍在成紀出現。皇帝召公孫臣,拜為博士,與其他儒生一起申明土德,起草改曆法和服裝顏色的方案。張蒼由此自動絀退。

2夏,四月,皇上巡幸雍縣,祭祀五帝,大赦天下。

【胡三省曰】

秦朝在雍縣建四座祭壇,分別祭祀白帝、赤帝、黃帝、青帝,劉邦又立黑帝畤(祭壇),所以有五帝畤。

3九月,下詔諸侯王、公卿、郡守推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皇上親自策問。太子家令晁錯回答策問得到最高等第,提升為中大夫。晁錯又上書建議削減藩王土地及權力,以及其他法令修改意見,一共寫了三十篇。皇上雖然不能都聽從,但是很賞識他。

4這一年,齊文王劉則、河間哀王劉福皆薨逝,沒有兒子,封國撤除。

5趙人新垣平以善於望氣覲見皇上,說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彩,於是在渭南修建五帝廟。

【華杉講透】

前面說看見黃龍的拜了博士,神仙家就紛至沓來,祥瑞越來越多了。

文帝前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

1夏,四月,皇上在渭南五帝廟祭祀五帝,尊寵新垣平,讓他做上大夫,賞賜累積到千金之多。又派博士、諸儒生採取《六經》的內容編寫《王制》,謀議巡狩、封禪之事。又在長門道北立五帝壇。

【胡三省曰】

《王制》,就是今天的《禮記王制篇》。(記載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規章制度,內容涉及封國、職官、爵祿、祭祀、葬喪、刑罰、建立成邑、選拔官吏以及學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2將淮南王劉喜調回城陽,封為城陽王。又將齊國一分為六,四月十七日,分封給齊悼惠王在世的六個王子:楊虛侯劉將閭為齊王,安都侯劉志為濟北王,武成侯劉賢為菑川王,白石侯劉雄渠為膠東王,平昌侯劉卬為膠西王,扐侯劉辟光為濟南王。

又將淮南分為三國,分封給淮南厲王在世的三個兒子:阜陵侯劉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劉勃為衡山王,陽周侯劉賜為廬江王。

3秋,九月,新垣平派人持玉杯上書皇上,在宮門外進獻。新垣平對皇上說:“宮門下有寶玉之氣來了。”過了一會兒,派人去查看,果然有人來獻玉杯,杯上刻有字:“人主延壽。”

新垣平又說:“臣占出太陽將再度居中!”過了一會兒,太陽已經向西,又重新向東,回到正中。於是皇上下詔,以明年為元年,並下令全國人民都大擺酒宴慶祝。

新垣平說:“周朝的大鼎,沉沒在泗水,如今黃河決堤,黃河水注入泗水,臣向東北望氣,看見汾陰上空,有金寶之氣,寓意着周鼎將出!吉兆已現,趕快去迎接,不迎則不至。”於是皇上派人在汾陰建廟,南臨黃河,準備祭祀,迎接周鼎。

文帝后元年(戊寅,公元前163年)

1冬,十月,有人上書舉報新垣平:“所說的話全是欺詐!”將新垣平逮捕審訊,誅滅全族。從此之後,皇上對改正朔、服裝顏色、鬼神之事,也提不起興趣了。而渭陽、長門的五帝廟,讓祀官去統領祭祀,按時奉獻,自己也不去了。

2春,三月,漢惠帝劉盈的皇后張氏薨。

3下詔說:“近年以來,數年歉收,又有水災旱災,疾病瘟疫,朕甚憂之。朕愚而不明,找不到原因,是朕的施政有過失嗎?行為有過錯嗎?是天道不順嗎?地利未得嗎?是人事失和嗎?鬼神祭祀不周嗎?何以至此?還是百官的奉養或廢棄沒處理好,無用之事幹得太多?為什麼人民還是得不到充足的糧食?度量一下,現在的田地並不少,人口並未增加,按人均田地面積算,比古代還有餘,而糧食還是短缺,問題到底在哪裏?是百姓從事工商業的太多,回歸農業的人太少嗎?是糧食用作釀酒或牲畜飼料,消耗太多,以至於人吃的反而不夠嗎?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我想不明白!請教各位丞相、列侯、二千石以上官吏、博士,請你們討論討論,凡是能有利於百姓的,請把各位的意見心得告訴我,不要隱瞞!”

文帝后二年(己卯,公元前162年)

1夏,皇上巡幸雍縣棫陽宮。

2六月,代孝王劉參薨。

3匈奴連年入侵,屠殺搶掠人民、牲畜、財物甚多,雲中、遼東的情況最嚴重,每郡被殺都上萬人。皇上甚為憂患,派使者給匈奴送去書信。單于也派當戶(匈奴官名)來回報謝罪。於是重新與匈奴和親。

4八月二日,丞相張蒼免職。

皇帝認為皇后的弟弟竇廣國有賢能,有德行,想要拜他為相,說:“擔心天下人說我有私心,偏愛廣國,想了很久,還是覺得不可以。”而高帝時期的大臣,也找不到合適的。御史大夫、梁國人申屠嘉,之前是跟從高帝的材官蹶張(材官是弓箭手,蹶張是材官中的大力士,能用腳踏強弩張弓的,所以叫蹶張),封關內侯。八月四日,以申屠嘉為丞相,封故安侯。申屠嘉為人廉潔正直,家裏不接受官員私下拜訪。當時,太中大夫鄧通正被寵幸,賞賜累積巨萬。皇上曾經在鄧通家宴飲,對他寵幸無比。申屠嘉曾經入朝奏事,而鄧通站在皇上旁邊,態度怠慢。申屠嘉奏事畢,對皇上說:“陛下寵幸誰,可以給他富貴,但是朝廷上的規矩禮節,不能不嚴肅。”皇上說:“您不用說,我會告誡他。”散朝後,申屠嘉端坐丞相府,用公文召鄧通來,下令,如果不來,就地斬首。鄧通害怕,進宮找皇上。皇上說:“你先去,我會派人叫你回來。”鄧通到丞相府,脫下帽子,光着腳進去,向申屠嘉磕頭謝罪。申屠嘉端坐自如,也不答禮,責問他說:“朝廷,是高帝的朝廷。鄧通小臣,竟敢在大殿之上,嬉戲無禮,大不敬,當斬!來人!今天就把他斬了!”鄧通不停地磕頭,滿腦袋都磕出鮮血,申屠嘉還是不饒他。皇上想着丞相已經把鄧通收拾得差不多了,派使臣持節去召鄧通回來,並對丞相說:“這是我玩耍的弄臣,請您釋放他吧。”鄧通到了宮中,對皇上哭訴說:“丞相差點殺了我!”

文帝后三年(庚辰,公元前161年)

1春,二月,皇上巡幸代國。

2這一年,匈奴老上單于死,兒子軍臣單于繼位。

文帝后四年(辛巳,公元前160年)

1夏,四月三十日,日食。

2五月,大赦天下。

3皇上巡幸雍縣。

文帝后五年(壬午,公元前159年)

1春,正月,皇上巡幸隴西;三月,巡幸雍縣;秋,七月,巡幸代國。

文帝后六年(癸未,公元前158年)

1冬,匈奴三萬騎入侵上郡,三萬騎入侵雲中,所殺掠甚眾,各地烽火台舉火,一路通報到甘泉、長安。以太中大夫令免為車騎將軍,屯駐飛狐,前楚國丞相蘇意為將軍,屯駐句注,將軍張武屯駐北地,河內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進駐細柳,宗正劉禮為將軍,進駐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進駐棘門,以防備匈奴。

皇上親自勞軍,到霸上及棘門軍營,都是長驅直入,將軍以下都騎馬出來迎接和送行。到了細柳,軍官士兵都身披盔甲,刀劍出鞘,弓弩張滿,嚴陣以待。天子先驅導駕衛隊先到,不得入,先驅說:“天子馬上就到!”軍門都尉說:“將軍有令:‘軍中只有將軍軍令,沒有天子詔書。’”過了一會兒,皇上到了,還是不讓進。於是皇上派使臣持節向周亞夫下詔:“吾欲入營勞軍。”周亞夫這才傳令:“開壁門。”壁門衛士對皇家車騎說:“將軍有令,軍營之中,不可馳驅。”於是,天子也按轡徐行。到了軍營,周亞夫手持兵器,作揖說:“身穿鎧甲的武士,不便下拜,請以軍禮相見。”天子為之動容,扶着車廂前的橫木,俯身為禮,派人傳話說:“皇帝敬勞將軍。”儀式完成後離去。

出了軍門,群臣皆驚。皇上說:“嗟乎!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啊!早前霸上、棘門的軍隊,比起來簡直就跟兒戲一樣,敵人如果發動奇襲,他們的將領就會被俘虜了。至於周亞夫,誰能侵犯他!”好長時間讚歎不止。過了一個多月,漢朝大軍抵達邊境,匈奴已經撤退得遠遠的了,漢軍也隨即班師。皇上拜周亞夫為中尉。

2夏,四月,大旱,蝗災,削減皇宮費用,裁減郎吏官員,下令諸侯暫停進貢,解除山澤不許漁獵的禁令,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又下令人民可以用糧食購買官爵。

文帝后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

1夏,六月一日,帝崩於未央宮(得年四十六歲)。遺詔說:

朕聽說,天下萬物,有生必有死,死,是天地之理,物之自然,有什麼可悲哀的呢?如今的人民,都慶幸生,而厭惡死,以至於形成厚葬的風氣,破敗了生者的家業。服喪過度,也傷害身體,影響生產、生活,我覺得很不恰當。況且我本來沒有什麼賢德,沒有為百姓做過什麼貢獻,如今死了,又要百姓身穿重喪之服,長期守喪,忍受四季寒暑,讓別人父子陷入悲哀,長者心志受到傷害。守喪期間又要減損飲食,連鬼神都不能祭祀,這更是增加了我的罪過,怎麼對得起天下人呢!

朕以眇眇之身,獲得保護宗廟之任,位居天下君王之上,已經二十餘年了。賴天之靈,社稷之福,四方安寧,沒有兵革之禍。朕既不聰敏,常常害怕自己的過錯羞辱了先帝的遺德,擔心長年累月,不能善始善終。如今得終其天年,將要被供養祭祀於高廟以陪伴先帝,這是我的幸運,哪裏有什麼悲哀呢!

我下令:天下官吏人民,遺詔頒佈之日起,哭臨祭禮,以三天為限,三天之後,都脫下喪服。不要禁止娶婦、嫁女、祭祀、飲酒、吃肉。凡是要來參加葬禮哭臨的,不必赤腳;絰帶(喪服上的麻繩,系在頭上和腰上)長度不要超過三寸。出殯時,不要用喪布來包裹馬車及兵器,不要發動人民到宮殿中來哭喪;應該到宮殿中來哭喪的,早上和晚上各十五人一組,各哭十五聲,完成祭祀即可。不是早晚哭臨時間,不要擅自前來哭臨。下葬之後,應穿九個月喪服的,改穿十五日;應穿五個月喪服的,改穿十四日;應穿三個月喪服的,改穿七日。期滿即刻脫下。其他本詔書中沒有明確規定的,比照此精神,類比從事。佈告天下,讓百姓都明白我的心意。埋葬地點霸陵,山川河流都保持原狀,不要改建。我的姬妾,夫人以下,直到少使,都讓她們回娘家。

六月七日,將皇帝安葬在霸陵。

【華杉講透】

文景時代,皇帝的嬪妃,皇后之下,還有七級: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都放回娘家,文帝真是仁厚了。

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都沒有增加。有什麼不便於百姓的法令,就把它廢除以利民。曾經想要建造一個露台,召工匠制定預算,要一百金。皇帝說:“一百金,那是中產人家十家人的財產了,我住着先帝的宮室,已經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不配,還要這個露台做什麼!”身上只穿黑色的絲綿袍,送寵幸的慎夫人的衣服長度,從不拖到地面,帷帳也沒有文綉,以示純樸,為天下表率。修建霸陵,都用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裝飾,墳墓因山勢而建,不再堆土為大墳。吳王謊稱生病,不來朝見,皇上就賞賜給他手杖。群臣袁盎等的進諫雖然常常直言而不留情面,皇上總是採納。張武等受賄案發,皇上只是賞賜更多金錢給他,讓他自己羞愧。皇上一心一意,就是用品德來感化人民,所以海內安寧,家家富裕,人人自足,後世很少有能趕上的。

2六月九日,太子劉啟繼位。尊皇太后薄氏為太皇太后,皇後為皇太后。

3九月,西方天際出現光芒強盛的彗星。

4這一年,長沙王吳著薨,無子,封國撤銷。

當初,高祖劉邦對長沙文王吳芮非常敬重,下詔給御史說:“長沙王忠心耿耿,特准封王,明令公佈。”(漢約非劉氏不能封王,但封了吳芮為王。)在漢惠帝、高后時代,又封了吳芮的庶子二人為列侯,傳國數代,絕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華杉講透《資治通鑒》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華杉講透《資治通鑒》2
上一章下一章

太宗孝文皇帝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