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天下關注
要決口了!
張迪與劉明滿臉震驚。
他們趕忙順着李昊的目光向下望去,隱約能夠看到大壩上有幾處小缺口正在滲水,宛若一條條小溪。
張迪神色僵硬,眼神透着恐慌,低聲道:“這個,那麼小的口子,應該問題不大吧?”
劉明臉色陰沉到了極點。
他顫音道:“以前或許還行,但現在.....”
黃石鎮大壩本來就已經超越極限,現在又出現了決口。
哪怕這個決口現在看來很小,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啊!
張迪哪裏聽不出劉明的意思。
他臉色難看,神情獃滯地看了兩秒,轉身就跑。
張迪邊跑邊拿出手機,撥打了出去。
“喂,老婆,你現在在哪?”
“什麼,在市裡買東西。”
“行了行了,我不是說你不能買東西。你趕快去學校接茜茜去老家,我們立馬離開黃石。”
“大壩要決堤了,趕快去~~啊!”
張迪顧不得繼續解釋,趕忙撥通朋友的電話。
“喂,李哥嗎?”
“哦哦,你在外地出差,嫂子他們怎麼樣了?”
“不是,我沒有其他意思。嫂子他們不在黃石,那就好,那就好。”
“你問我出啥事了,哎,大壩要決堤了。我不能說了,我這還有其他人要通知。”
“狗蛋,你現在在哪?”
“在酒店上班?”
“別上班了,趕緊走。回家把咱們姥爺帶上,黃石大壩要決堤了,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快走。”
張迪一路小跑,喘着粗氣,撥通了一個個電話。
劉明神情複雜地看着張迪離去,眼中閃爍着淚光。
“都是我的錯,都是我的錯。如果我昨天強硬一點,或許,或許下游三鎮二十六村的百姓昨天就開始撤離了。都是我的錯....”
劉明痛苦的閉上了眼睛。
大壩決堤,十個小時根本不可能足夠周邊百姓完全撤離。
一旦徹底決堤,必然死傷難以計數!
李昊道:“你不走?”
劉明苦澀地搖了搖頭:“走,還往哪裏走。我還有什麼臉回去,我還有什麼臉去見鄉親父老。罷了,罷了,我在這裏幹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啊。”
“小夥子,你趕快走吧。洪水無情,到時候想走就來不及了....”
劉明低首抹去眼淚,抬首想要勸李昊離開。
只是當他再次抬首,眼前哪裏還有李昊的影子。
劉明目瞪口呆,看着身前茫茫的大雨,冷不丁打了個寒顫。
怎麼回事?
那麼大個大活人怎麼突然沒了?
難道!
遇鬼了!
劉明打了個寒顫,眼中滿是驚懼之色。
但很快,他反應過來。
鬼,再過幾個小時,自己不也要變成鬼了?
劉明嘆了口氣,疾步走向站台。
站台內開着空調,比外面要暖和很多。
但這樣舒適的環境,絲毫沒有帶給劉明該有的溫暖。
他拿起手機,撥通了州長辦公室的電話。
“劉站長,州長正在處理緊急事務,關於黃石鎮的情況市局已經向州府彙報。你就算是打電話來催也沒有用,這事要經過州府討論、評估才能做出決定。”
“張秘書,黃石鎮大壩要決堤了。”
劉明冷笑一聲,冷漠道。
“就算是大壩決堤,等等,你說什麼!!!”
“黃石鎮大壩要決堤了。”
“決....決堤了!”張秘書聲音顫慄,充滿了恐懼。
鄂州州府衙門,緊急會議室。
現任鄂州州長杜文風眉頭緊皺成了,盯着眼前的大屏幕。
屏幕上赫然是黃石鎮周圍的地勢圖,以及周圍連通黃石鎮大壩的河道圖。
“州長,因為暴雨時間太長,各地水庫早已經滿了,連通黃石鎮大壩各地的河流無法繼續蓄水。”
“州長,考察隊已經發來消息,黃石鎮大壩的情況很危險,必須立刻對大壩進行緊急維護搶救。但因為暴雨持續,緊急搶救工作非常艱難,而且並不能保證一定可以穩住大壩。”
“州長,結果已經推算出來。如果黃石鎮大壩決堤,受到直接影響的城市有四個,受災人群達六百九十萬左右。”
“但當洪水湧向長江河段,會讓長江水位短時間內暴漲,具體受到影響的城市與受災人群無法估量,因為受災範圍已經超過了鄂州可以管轄的範圍,但可以肯定長江中下游的所有百姓都有被波及的可能。具體受災人數與損失大小,必須由朝廷親自進行評估。”
杜文風聽着一個個壞消息,臉色漆黑。
“混賬,黃石市的官員都在幹什麼。”
杜文風暴怒喝道。
張秘書趕忙道:“州長大人,要我說,這責任還在黃石鎮大壩的站長。如果他能早點發現險情,向市局稟報,也不會有現在的情況了。”
杜文風怒道:“這些人,全都該死!”
“立刻通知黃石,祈城等城市對當地百姓疏散,緊急擴寬河道,務必將損失降到最低。”
杜文風心中暴怒,但到底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
他不斷下令道:“將鄂州的事情通報內閣,並向長江沿岸所有城市發出緊急通知。請求中央派遣援軍,對黃石等地的百姓進行緊急疏散。”
隨着一道道命令傳達,整個鄂州宛若機器般快速運轉起來。
同時,黃石鎮大壩即將決堤的消息也通過網絡傳到了各地。
一時間,天下嘩然。
“黃石鎮大壩決堤,數千萬人可能受到影響!”
“黃石鎮大壩決堤,天災還是人禍?”
“鄂州州長親臨黃石指揮救災工作,目前已經開始緊急撤離黃石鎮等數十個村鎮的居民。”
“朝廷為緊急救災,調動十萬子弟兵趕往黃石等地。”
“帝國首相對黃石鎮災情表示密切關注。”
“皇帝陛下發表了黃石鎮災情演講,宣佈將盡最大努力控制災情,保護人民的財產與人身安全。”
“各地正在緊急調動救援物資前往災區,向不得不離開家鄉的百姓送去了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