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創新

第67章:創新

竹條的生意不錯,只要收來貨,銷路沒問題,前提是保證質量,滿足製造箭桿的需要。生意這麼好也從側面反應出軍閥內戰很激烈。

終於有客戶詢問有沒有更好的箭桿材料,指的就是經過加工,更均勻、光滑、分量勻稱的箭桿。

對於現在如何加工更好的木製箭桿劉瓔是有疑問的,他想到有個關鍵的工序不好辦,他不知道現在是怎麼解決的?

他的疑問在那兒呢?是開料,就是分解木料。

箭桿很細,木頭原料很粗。第一步要把原料分解開來,成為尺寸合適的坯料,然後才是加工成細細的箭桿。

不是很簡單嗎?粗木頭鋸開就行了。可是在古代就不簡單。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可用的鋸。

“鋸”這個工具在古代早就有了,但是由於缺少好鋼材,就是有韌性,且強度堅硬度都合適的鋼;此外還沒有軋鋼等工藝,所以就沒有高性能、高質量的鋸條。古代里的鋸條是用熟鐵,在鐵匠爐上用鎚子鍛打出來的,因此就能很薄、很平直均勻,鋸齒部分需要硬度更好的鋼,並且人工開的鋸齒也沒那麼規矩均勻。因而古代有鋸但是用途有限,幹不了“開料”的工作。

古代有這樣的故事:某工匠耗盡畢生的精力打造出一把“寶劍”或者“寶刀”,這刀劍有多麼多麼的好,是鎮國之寶。

可我們現代人知道那材料就是鋼,是韌性強度甚至還有防鏽蝕的性能等等很優秀的鋼。

其他細節我們不去研究了。這故事說明古代里不是沒有鋼而是稀少珍貴,甚至到了無價之寶的地步。那麼試問,一根合格的鋸條,其成本是多少?如果鋸條成了無價之寶了它還能用來鋸木頭嗎?

用於開料的鋸都是很大的,起碼都一米多長,是一頭一個人,兩個人拉鋸分解木料。

在沒有軋鋼的情況下,在鐵匠爐上敲打出來一米多長、又薄又均勻的鋸條這是難於想像的。如果真的打造出來了,那就成了寶貝了。

所以古代里有鋸,但是其功能有限,不是用來開料的。

可是古代也需要開料啊?按照推理劉瓔會有推測,但是真實的實際如何呢?他也想看看。

他即便有什麼革新的想法實現還需要時間,現在既然有銷路,能賺錢,劉家也會做起來。到那時候劉瓔正好去看看,以解心中的謎團。

實際上也用不着他操心,當家人劉謹交代給管家,劉義就會去找人手、找木材。木匠和木材都是現成的,又有幹練的管家,沒用幾天就開工了。

劉瓔好奇就到現場觀看,看看工匠們到底是怎麼乾的?

他看到木匠的工具很齊全,除了普通的錛鑿斧鋸還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開料的工具是斧子、楔子,用來劈開木料。木匠會仔細查看木料,特殊的位置,比如有節子的地方都會特殊處理,以保證劈開后盡量整齊。儘管如此,也不會像鋸開的那麼整齊標準,並且尺寸太小不一。這造成兩個後果,其一是砍出來的坯料大小形狀差異太大,給後續加工帶來難度。其二就是造成木料的浪費,更重要的是效率低。

他有疑問的工序搞明白了,其他的工序也看了看,算是對此時情況的了解。

儘管技術落後,但是匠人們做出來的箭桿還真是沒的說,圓潤光滑。這樣的箭桿製成箭矢當然要強於普通的竹條。

劉瓔手裏還有書,就是夢溪筆談,這書不簡單,真是面面俱到,木匠的各種工具及用途都有講解。有書,有實際,就能很快掌握此時各種技術,真是一本好書啊。

對這種現實劉瓔也在時時地思索着,一旦有可能他就會給出改進的辦法,以提高效率和產品質量。

比如他現在就在想,能不能搞出像電鋸這種工具,如果有替代的方案,發明類似的工具就能極大地改進此時的木工技術,省工、高效、低成本,還提高質量。

。。。。。。

劉瓔還是時刻關注着冶鐵,現在家裏的經濟得到緩解,有所餘地,恢復礦場應該提上日程了。

劉家的當家人是劉瓔的父親劉謹,劉瓔上心劉謹可不那麼上心,他還是有所顧慮。

當劉瓔提起礦場的時候,劉謹說:“我兒還是不知道官營管制的厲害呀!當初咱家礦場是怎麼停的?查封、罰銀子都是小事,定罪坐牢全憑官老爺一句話,說你有罪就有罪,殺頭也不稀奇。說現在趁着天下大亂官府顧不過來,可以賺點錢,可是總懸着心啊。”

此時人們的心裏總有很強烈的正統觀念,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人們心裏的皇帝、朝廷都很神聖。儘管劉家的家主劉基也在造反,可還是也抹不掉對朝廷的敬畏。是不是很矛盾呀?

劉瓔知道元朝即將滅亡,朱元璋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可是劉謹不知道呀!

劉瓔說道:“說官營就是官管,實質上是官府要抽利。別人能得到官府許可咱劉家為什麼就不能呢?官府拿大頭咱家拿小頭還是有利可圖呀?再者說這亂世能到哪一年誰也說不清,我們做一天就賺一天,走着看罷了。”

劉謹:“好吧,不過還要注意不要太招搖,記得我兒也說過的,不要樹大招風。”

劉謹這話有點不厚道,抓他兒子的小辮子了。

劉瓔聽着也不舒服,他說道:“亂世不出頭是自保之道,過多的錢財的確能招來禍害。但是也不能不顧生計呀?並且鐵器工具的增加能改善農耕,糧食豐足莊戶們都收益,豐衣足食是平安穩定的基本,全國的民眾都受益。再說我們不是一直在維持和訓練護庄隊嗎?”

不管是否勉強,劉謹總算鬆了口風,劉家的事還是要當家人說話。也許劉謹存了先賺幾年再說的心態。

於是劉謹開始安排人手恢復礦場,眼下要做的是修路,按劉瓔的說法要能夠通行馬車。要重新修建礦場裏的房屋等建築,還有礦場的引水渠等等。好在都可以就地取材,花費不大。

劉家還有幾名工匠是原來礦場的,還需要招募一些,為此劉瓔提出能否到福建去招工匠。因為他知道福建的工匠是眼下最好的,他希望自家的礦場能掌握當前最好的技術。

礦場的恢復預計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眼下剛好趕在冬季,雨水少便於施工。南方的冬季也沒那麼冷,不像北方的冬季,地面都凍結了。

劉謹同意派人去福建,他挑選了兩名工匠。劉瓔推薦了展七雄跟隨前往,因為展七雄熟悉福建的環境,也懂得礦場的技術。

別看展七雄不是正經的工匠,在廖凱家的時候他可是跟劉瓔形影不離,一同出入礦場,從劉瓔那裏他獲得的冶鐵知識屬於偏得,某種程度上說是得了劉瓔真傳的。因此,他的水平可是遠在那些工匠之上的。

劉瓔對展七雄說道:“最近識了多少字了,這次出去辦差事可不要忘了識字。”

展七雄:“大少爺放心,小雨每天都來督促。現在我認識的字有兩百多了,都會念會寫。”

展七雄識字的事情是劉瓔安排的,讓小雨做老師,教材是千字文。因為小雨現在也在家學裏上學,他學的就是千字文。那邊學,這邊教展七雄,倒也是便利。

跟在劉瓔手下的人,劉瓔都會督促識字,會讀會寫是基本要求,否則,一個文盲能辦的事情就有限了。展七雄是他用着得手之人,劉瓔自然會催促他認字學習。

劉謹拿出一條船,委派家丁張一八當頭,一行四人奔福建去了。

。。。。。。

此時圍繞着重點人物朱元璋的內戰到了什麼階段呢?

朱元璋以應天府為基地,他的頭號對手陳友諒佔據着湖北一帶。這兩家從今年起開始了正面的戰爭,但是戰爭規模還比較小,屬於撕破臉了,小打小鬧的,還沒有達到決戰狀態。但是矛盾逐步升級,戰爭也越打越大。劉家竹條銷路好就是一個側面的證明,可以預計,軍需的需要量會越來越多,劉家的布匹和竹條生意看好。

因為朱元璋對陳友諒是主要的矛盾,朱元璋對位於江浙的軍閥張士誠採取安撫的態度,因而江浙地區還是和平景象。這段和平時期是短暫的,如果歷史沒什麼變化,朱元璋對陳友諒的仗還要打兩三年,也就是說,江浙一帶還有兩年多的和平,這對於劉家也是很可貴的。

不但竹條的生意好,木製箭桿也不錯,並且價格高,獲利也就更多,美中不足的是產量小。影響產量的關鍵在開料工序,此時的做法不但效率低而且浪費木材。劉瓔總在想:如果有類似於現代的電鋸就好了。

適應此時的條件,發明類似的工具需要解決三大問題:動力、傳動和鋸片。

動力上現在不會有電機、內燃機或者蒸汽機,現在的條件只能考慮水力和畜力。但是不管選哪一個都有功率不足的缺陷。比如劉瓔打算選擇畜力,優點是移動地點靈活,放到什麼地方都可以使用。可是即便使用四匹馬同時工作,其功率也不能跟電動機相比。

用畜力的辦法類似於牲畜推磨,直徑大一點可以容納多匹馬拉動。

傳遞動力的辦法頗多,相對難度小,就不說了。旋轉的鋸片是個關鍵。

現在沒有那麼好的鋼材,也沒有現代的加工手段,這就要想出替代的辦法。

銅或者熟鐵的伸延性好,可以打制鋸片的主體。鐵匠爐打造的圓片會有很多缺陷,可以用手工打磨使其達到要求。

鋸齒的牙可以採用高性能的鋼,用手工加工成型,用機械鑲嵌的辦法固定於鋸片上。因為好鋼料稀少珍貴,這樣做是為了節省材料,和便於製造。

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會很粗糙,但是它只要能夠切割木料,總比刀砍斧剁強的多。

設計方案有了,能否實現還要實驗着看。作為現代人劉瓔知道,研製創新沒有一次就成功的,總要反覆實驗修改,甚至還會以失敗告終。創新就是這樣,不能因為怕失敗而無所作為,一旦成功不但改善了眼前的加工能力,還可以用到其他的方面,對今後其他的創新也是有利的促進。

未完待續。

——第67章完——

本作者的《明末強國夢》已完本,歡迎閱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67章: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