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計議

第63章:計議

為銀錢拮据所迫,劉謹找兒子進行了一次長談,可劉瓔首先提出了家族安危的問題。劉瓔這麼說也帶有勸阻的意思,畢竟箭桿也沾兵器的邊,他當初寫在文稿里考慮的未必全面。對於安全,他們父子二人倒是有共同的認識,都沒有昏頭。

現在劉家織造的布匹供不應求,只是生產規模太小,劉家只有大小三家作坊,十幾部織機,因而產量有限。

作為現代人的劉瓔知道紡織業的重要性。作為現代工業革命的標誌是蒸汽機,它提供了動力。把蒸汽機應用於紡織業,出現了蒸汽機驅動的紡織機械。由於紡織產品的大眾化,市場寬廣,從而催生了大規模生產的現代工業。

紡織業是第一個進入工業化的產業,由此可知其市場潛力巨大。

在此還要三言兩語的科普一下紡織業,作為常識應該大概知道它是怎麼回事。

從原料說有棉花、羊毛、蠶絲,現代里還有化學纖維。我們就以最主要的棉花紡織為例給予說明。

棉紡業分四個主要的工序,就是軋花、紡紗、織布、印染。不管怎麼千變萬化都離不開這四步。專業化高的可以按每一步來建專門的工廠,比如有軋花廠、紡紗廠、織布廠、印染廠。

棉田裏採摘下來的棉花叫“皮棉”。軋花是把皮棉裏的棉籽去掉。這不是手工的,不是一粒一粒地摘除棉籽,而是有軋花機。中國在宋代、元代就有軋花機了,與現代不同,那時都是人力機械,整個機器都是木料打造的。古人也很聰明,可不要小瞧了。

紡紗是把棉花紡成紗線,很多人都見過紡車,它就是最老的紡紗機械。最簡陋的紡紗設備是紡錘,那是一根筷子似的木棍,底部安裝一個圓形重物,一般用大的銅錢。手一捻,就轉起來了。手裏抓一團棉花,利用紡錘的旋轉紡成紗線。

為避免啰嗦,織布和印染就不解釋了,相信讀者都知道,沒見過也能想像出來。

也不要覺得機械多神秘,人類從穿衣服那天起就有織布機。因為沒織布機就沒有布,布匹不是手工一線一線能織出來的。

最老的織布機什麼樣子?

一端綁在腰間,另一端用雙腳綳直,手拿梭子,這就是最簡單的織布機。

織布機是紡織的幾個過程中最複雜的機器,我們故事所處的時代里已經有了非常複雜的織布機,能讓外行看得眼花繚亂。

古代的中國是農業經濟社會,其特點是閉塞、自給自足,反應到紡織行業里就是小而全。從原料皮棉,到生產可以做衣服穿的布匹,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四大工序,都在自己的作坊里完成。甚至銷售布匹的商店都是自家的。

劉家的三個作坊就是這樣的。可是劉瓔知道,分工可以提高效率。

劉瓔對他父親說道:“咱家的銀錢不足,的確應該想辦法,孩兒想知道我家的織造作坊還能不能再擴充呢?比如說添加更多的織機,購買更多的棉花,從而增加出產布匹。對原有的作坊擴大總比開闢新產業方便快捷吧?”

按劉瓔的想法,劉謹已經嘗到了布匹生意的甜頭,擴大生產應該是比較好的辦法。但是劉瓔真的不了解此時此地的具體情況,只能試探着提問。

劉瓔不知道具體的經營情況,可是當家的劉謹很清楚,並且知曉本地的實情。劉家不光是此地有名的鄉紳,劉謹還是南田的商會會長呢。

劉謹說道:“瓔兒想擴大產業,可是這也不容易,這織造行當也不是咱家想怎樣就怎樣的,還有鄉鄰好友的關係在裏頭。不要說處州,僅僅青田縣做織造的何止幾十家呀。我們南田也有七八家,鄉里鄉親的互相都熟悉,有的還套着親戚。就拿採購棉花來說,各家收多少?價格如何?都是有照應的。為父我還是南田的商會會長,更要守行規。咱這裏出產的棉花少,由於戰亂斷了商路,幾年了,外邊的棉花進不來,鄉里縣裏棉花都欠缺,咱家怎好爭搶呢?俗話說: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這不是結怨與鄉鄰嗎?所以擴大產業斷不可為!”

劉瓔有些吃驚,怎麼會這樣呢?他問道:“難道說咱們這兒出產的棉花少?不夠用?”

劉謹說道:“從前不這樣,正常年景有商旅流通,可以從北邊轉來棉花。可這些年不太平,長途販運不易,這棉花就不夠用的了。”

劉瓔又問:“父親是說我們這裏棉花出產不足,需要從北方販運。對此瓔兒就不明白了,為什麼不多種棉花呢?咱家也有不少莊子呀?咱家也不能種棉花嗎?”

劉謹看著兒子,不由得有些得意。看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還是有道理的。現在他就可以教導教導兒子了。

於是劉謹說道:“江浙一帶織造業發達,歷來是絲綢棉紡麻紡的出產之地,但是棉花產區卻在江北。所以歷年來都是江北的棉花向南販運,這些年兵荒馬亂的征戰不斷,長江上就是主戰場,一年之中多一半時間都在打仗,大小戰事幾乎不間斷。於是這商路就斷了,造成我們這裏棉花不足。本地出產的少,大家都盯着,真的爭鬥起來,會大幅漲價,對大家都沒好處。好在布匹也不好賣,各處作坊產量都不足,互相謙讓一下也過得去。因而才有眼下的局面。”

中國幾大棉產區大多在北方,最大的在新疆,距離江浙最近的是安徽蘇北的棉產區,也就是劉謹所說的“北邊的棉花”。

看著兒子專心地聽着,劉謹繼續解釋說:“各種莊稼都有各自的喜好,我們這裏適宜種稻穀,卻不太適宜種棉花。棉花耐旱,不宜潮濕,喜陽光,喜砂質疏鬆土地。我們這裏多雨水,還有梅雨連陰天,土地粘性大,這些都不適宜種棉花。所以就出產的少。”

劉謹所說的這些劉瓔的確不知道,現代人也不是什麼都懂啊,總有知識欠缺之處。

本來劉瓔還有想法:想說能不能在自家的莊子裏擴大棉花生產,看來是不合時宜的了。

從他父親的話中劉瓔另有一層體會,那就是古人受儒家文化影響心地善良,知道與人為善,互相關照,而不是為爭利爾虞我詐,你死我活。這種契約精神也是難能可貴的。

人們常說的:有錢大家賺,和氣生財,就是這個意思吧?

劉瓔說道:“父親所說讓兒子受教了。如父親所說,暫時不能擴大作坊了。兒子沒到過紡織作坊,不知作坊里的事情,因此兒子還想問問,作坊里可做過棉麻混紡嗎?”

劉瓔的意思是探討混合使用原料可否解決棉花的短缺?但是他知道自己外行,只能試探着提問。

劉謹笑着說道:“哦,我兒還不懂織造啊,混紡紗古已有之,比如常見的綢就是絲麻混紡成紗織出來的。不過我們現在出產的粗布用的是純棉紗,也可以添加麻,棉麻混紡織出來的布會更好,手感好更結實。不過麻比棉花貴,棉麻混紡布匹就要漲價。”

看來劉瓔真的是外行了,基本的知識還是欠缺。這也告訴劉瓔,不可過分自信,自己不知道的還很多。

當然了,作為父親是不會挑剔自己兒子無知,他會耐心地教導。

劉瓔轉換了話題,他說道:“兒子知之甚少,父親的教導我記住了,今後還要多學多求教。我還有一事請教父親,咱家經營過鐵業嗎?”

劉謹:“鐵是朝廷專賣,經營不易,咱家祖上曾經經營過礦場,早就廢掉了,可能是怕麻煩吧。現在咱家只有鐵匠作坊,是買來鐵料打制自己需要的器具。”

此地與福建北部都屬於武夷山區,福建那邊有鐵礦,這邊同樣有鐵礦,有礦就有人經營。正是因為冶鐵收益豐厚才有官府專營和嚴管。

劉瓔:“父親,兒子這次遭難也有獲益之處。劫掠我的廖凱家就經營冶鐵,藉此便利我熟悉了冶鐵這個行當。因此兒子有個想法:鐵器工具是農耕之利器。從包家寨就可以看到,農戶的鐵制農具還是太少了,使得農夫事倍而功半(效率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是天下鐵業興旺,農具不缺,就能提高農民的出產,即便達不到天下豐衣足食也會讓經濟得到很大的改善。從我們自家說,經營鐵業也可以獲利豐厚,是個不錯的行當。雖說鐵業乃官府專營,我們正好可以趁此亂世經營起來。沒了官府的限制,就可以放手去干。父親看兒子這個主意可行嗎?”

這是劉瓔悟出來的道理,他想從冶鐵入手,謀求改善經濟狀況的途徑。近代中國多災多難,經濟不夠發達,糧食長期緊缺是重要的因素。

在包家寨劉瓔就看到農戶還有不少的木製農具,鐵製品僅限於重要農具的關鍵部位。比如犁杖,僅頭部是鑄鐵件,其餘的部分都是木料,或者在木頭上鑲嵌鐵條。還有木杴代替鐵杴的情況,都說明鐵的短缺。

劉謹猶豫着說道:“世人都知道冶鐵獲利高,但是風險也大,不管哪個官府,眼睛都盯着吶。咱家祖上做不下去就可知其難。此外,雖說有廢舊的礦場,也是從頭做起,萬事開頭難,實在是不易啊。這事還容我再思量,也要與你的叔叔們計議。再等等吧?”

未完待續。

——第63章完——

本作者的《明末強國夢》已完本,歡迎閱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63章:計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