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珍稀貢品

第353章:珍稀貢品

在等待面聖期間,除了驛館安排的禮儀功課之外,使團眾人盡情地在南京城裏快樂,這是貨真價實的一趟美差。

所謂的禮儀功課就是學習面聖的所需禮節和程序,就連磕頭喊萬歲都要反覆演練,金鑾殿裏的規矩可是一點也不能出錯的。

秦淮河美景如畫,美女如雲,風流才子數不勝數,劉珞光顧了幾次,但是他只是旁觀看熱鬧,沒敢交結這些紈絝子弟,也沒敢招這些花枝招展的名妓,因為他現在的身份是南洋的蠻夷。作為外國人在天朝交友是犯禁忌的,另外交朋友就可能露出真實身份,那是要誤大事的。秦淮河上的妓女都不是一般人,與她們交往的都是當朝權貴,劉珞下意識的就要遠離她們。

各國使團都住在一個院子裏,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也認識了幾個,其中比較有興趣的是琉球和呂宋,他們在台員的一南一北,距離都不遠,算是鄰居。

但是各國使節之間極少交流,見了面不過是三言兩語的,或者點頭致意而已,這是因為驛館的官員已經明確告誡過了,不允許他們交往。其實各個使團之間的隔離牆已經是明明白白地表達了官府的意思。再者說還有語言障礙,大家帶來的都是漢語通事,不同的兩伙番人之間要交流時,至少要經過兩個中間的通事(翻譯兩次),太麻煩。

不過呂宋的使節是漢人,這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因此劉珞私下裏也與他們有過交談,雖然話不多,可是挺關鍵。

劉珞還是要通過通事問話:“呂宋不遠嘛,你們那裏可有國王?”

呂宋使者:“哪裏呀!有國王就好了。我們是懇請朝廷派官員,在呂宋設府縣的。”

這一問一答就明白了,呂宋沒人管,他們是盼着大明朝廷委派官員,來管理那個地方。

劉珞可是不想引起朝廷的疑心,因此他們的談話都是三言兩語的,打個招呼,不能深談。

就這樣足足等了一個月,到了九月中旬,驛館的官員才通知劉珞準備面聖,據說這一次被召見的朝貢使節就有十幾家,都湊在一起召見。

九月十八日是召見的日子,按照驛館官員的囑咐,寅中時分(凌晨4點)就起床做準備了,寅末(5點)出發。

劉珞穿上華麗的禮服,帶着通事和兩個跟班,抬着一個大箱子,向皇宮走去。距離不是很遠,不必坐車坐轎。

在朝廷里,乘車坐轎也是有規矩的,劉珞雖然是使臣,可是沒有品級,無論乘車坐轎都是不合禮儀的,莫不如步行免去麻煩。看其他的使者,也都是步行。

東方發白,天還沒亮,在午門外各國使團已經排隊等候了,另一邊是等待上朝的大臣。官員的朝服統一,戴着官帽,身穿深紫色的長袍官服,前胸後背有補子,可以區別品級高低。使團這邊就亂了,服飾五花八門,相比較看,劉珞的禮服算是好的,起碼看着舒服。

劉珞估摸着,大約能有十多家使者,劉珞來的晚,就排在後邊了。他看到呂宋使者在前邊,身邊也有見過面的,只是臉熟而已,不管認識不認識的,都點頭打個招呼。

官員和使者都很多,可是在偌大的廣場上依然很空曠。這麼多人卻很安靜,人們都肅穆不說話,絕對沒人敢大聲喧嘩。這也是基本的禮儀,驛館的官員都反覆叮囑過的,劉珞規規矩矩地站在那裏,他身後跟着通事和隨從,還有一個大箱子,箱子裏是貢品的樣品。

足足等了半個多時辰(一個多小時),只聽前面清脆的鞭聲三響,那邊的官員開始慢慢移動,列隊進入午門,這邊使者還要等待。到這個時候劉珞感到緊張了,馬上就要見皇帝了,金鑾殿就像天上的神殿,皇帝更是神一樣的存在,普通百姓哪有機會一睹天顏啊?

除了緊張他還感覺到肚子餓了,他沒經驗,起得早,吃不下東西,可是折騰這麼長時間,年輕人消化快,肚子餓的咕咕叫,沒辦法,只能忍着。

官員進去后時間不長,前面有太監模樣的人引路,使者隊伍進入午門。午門裏邊又是很大的開闊廣場,他們走到金鑾殿的台階前就站下了,然後是一個一個傳喚使者進入大殿去參拜叩頭。使者們站立的位置不遠,裏面朝賀萬歲的聲音都可以聽見。

呂宋的使者進去了,高呼萬歲之後,使者敬獻貢品,讀表文,都是朝賀的話,很明顯,此使者是個漢人。劉珞聽到使者在說:“……呂宋小民盼望回歸大明,恭請聖上委派官吏,設府衙,以示天恩,讓海外遊子得到皇上的庇佑。”

這話的意思就是請求把呂宋收入大明版圖,以得到大明的保護。

按說這是好事啊,開疆擴土是做皇帝的功績,要史書記載的,是流芳萬世的功績。可是皇上的回答令劉珞意外。

皇帝說話聲音很大,很威嚴,劉珞清晰地聽到:“爾等小民,不思報恩,逃亡海外何意?”

朱元璋的意思是說:你們應該留在大陸,為朝廷出力,效忠我大明朝廷,你們跑到海外去幹什麼?

對於皇上這樣的態度劉珞是理解的,因為他大哥劉瓔說過,朝廷把海外的華人當做叛賊,而不是同袍。

好在今天是朝貢的場面,朱元璋沒說太難聽的,其實在朱元璋的心裏,離開大陸的草民就是不忠不孝之人。

一旁的一個大臣怕壞了氣氛,示意提示太監。那太監會意,高聲說:“下去吧!”

呂宋使者戰戰兢兢地磕頭退下來,很沮喪,很狼狽的樣子。

還好,後面的幾個使者都沒有出狀況,進獻貢品,得到賞賜,都是喜氣洋洋的,氣氛活躍起來。

終於輪到劉珞了,此時的他倒是鎮靜下來,他按照才學習的禮儀,弓着身子,穩步上殿,身後跟着通事,還有兩個番人抬着大木箱。

來到大殿上,兩側是文武官員,正中高高的檯子上坐着皇上。劉珞是低着頭的,不敢抬頭看,這也是規矩。

劉珞帶頭,使團四人都跪下三叩首,口呼萬歲。這些禮節在驛館就演練過。海外蠻夷不懂禮節,驛館的官員要一個一個地教導。

起身後,依然是躬身站立,不能抬頭。劉珞拿起表文,嘰哩哇啦的說了幾句。通事接過表文用漢語高聲朗誦,反正都是頌揚大明和皇帝的話。

然後展開另一份呈文,那是禮品清單,也是由通事宣讀。同時跟班的打開木箱,一樣一樣地展示貢品。香料特產等大宗貨物當然不能搬來,都是小包的樣品。有幾樣精緻的貢品,都用精緻的木盒子裝着,都是玻璃製品,一樣一樣地打開展示。

此時的玻璃絕對是珍稀物件,吸引了滿朝官員的目光,皇上也不斷示意太監呈上御案,近處觀看。

有玻璃杯,一個木盒裏裝四隻,一個個玲瓏剔透的,外表有花紋。擺在御案上,皇上也忍不住拿起來仔細看。

古代是有琉璃的,比如一些觀賞陶瓷擺件表面塗的就是琉璃,還有宮殿屋頂的瓦,都是琉璃製品。琉璃和玻璃差不多,生產原理也類似,但是琉璃都有顏色,透明度非常差,也可以說它不透明。

實際上玻璃製品要到清代以後才出現,拿到此時當然就是絕世珍寶了。

這次朝貢的玻璃杯一共有十套,今天面聖只帶來一套。

皇上看過了,又拿給大臣們傳看。

後面又呈上老花鏡,它倒是不同於玻璃杯,因為市場上已經有賣的了,雖說極難買到,可畢竟是有,達官貴人們是最有優先權的,不少人都擁有或見過。

老花鏡也呈給皇帝看了,朱元璋只是看一眼,似乎興趣不大,很可能他已經得到了老花鏡。

這次的貢品中,屈光度不同的老花鏡一共50個。

接下來的望遠鏡就不同了,這東西劉家已經出產幾年了,但是嚴格控制,應該是沒有外傳的,即便有消息泄露,外人有知道“千里眼”的,可實物都沒見過。

這是個稀罕物件,朱元璋拿起來端詳,劉珞示意通事解說使用方法,其實包裝盒子裏有說明書的。

皇上的座位很高,可以一直看到大殿外面的廣場和午門。於是他就端着望遠鏡朝遠處看,調整着旋鈕,慢慢的面上露出驚訝的神色。

大殿裏的大臣們有些騷動,他們輪流觀賞這些貢品,今天他們確實開了眼界,見到了稀罕物。

望遠鏡的數量是九個,估計一般臣子極少能得到。

最後一個亮點是最新的產品:玻璃鏡子,數量九個。

鏡子尺寸約一尺,相當於此時比較大的銅鏡尺寸。鏡框、鏡架都是上好的木材,雕刻了精細的裝飾花紋。

玻璃鏡子反光清晰,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比銅鏡強的太多。

有了玻璃,製造鏡子應該很容易了,但是工匠們也費了一番周折。儘管有劉瓔的指點也是多次試驗才成功。

玻璃鏡的製作方法對於現代人來說是個普通的常識,知道的人很多。

具體的方法是:是用薄薄的錫箔貼在玻璃上,然後倒上少許水銀。於是錫箔被水銀容解,成了黏稠的銀白色液體。這液體是錫和汞的混合物,它緊緊的粘在了玻璃上。等待乾燥硬化后,外面再塗上一層樹脂保護膜就成了鏡子。

劉瓔畢竟不是萬事通,他只知道這個辦法,細節當然不會知道,於是就只能由工匠們實驗着去做。方向是對的,反覆實驗總會成功。

順便科普一句,這個辦法是最古老原始的,現代里已經有更好的辦法,成本更低,質量更高,對此我們就不細說了。

玻璃鏡子呈上去后,引起皇上的興趣,也造成朝堂上的轟動。

——end——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3章:珍稀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