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生態環境

第33章:生態環境

廖凱在史家談生意,劉瓔和展七雄二人坐在客房裏喝茶等待。在客房裏也有史家的人,人家做自己的事,沒人陪着他們說話。因為他們兩人的身份是跟班的下人,地位低。

長時間坐着也是無聊,出於禮貌規矩他們也不好自己閑聊,更不能到院子裏閑逛。還有難受的,這裏是熱帶氣候,又是盛夏季節,屋裏很熱,當然此時也不會有空調,只能使勁地扇扇子。因此坐時間長了也是難熬。沒辦法,他們是侍候人的奴僕,只能忍着。

劉瓔無聊地四下里看,看到一個角落處他一愣,看見那裏放着有兵器,有刀槍還有火銃。劉家也是有火銃的,所以他認識。

民間擁有火銃是比較顯眼的。可客房裏還有史家的人,劉瓔就不好談論人家的事情,於是他用手捅捅展七雄,暗着指一指那邊的兵器。展七雄順着他的指點也看見了,他也只是點點頭,然後又沖劉瓔搖搖頭,那意思是不要亂說話。

中國在宋代就使用火器,到元代已經有火銃了,據說還是中國發明的。可是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他們更信奉和依賴騎兵,而騎兵主要的兵器是刀和弓箭,並不重視火銃。

此時的火銃還很原始,火銃體很長,立起來比人都高(有兩米長),裝葯擊發都很費事,特別是騎在馬上很難使用。用途不大,得不到重視也就很少改進。

可畢竟火銃是重要的武器,元朝統治者連菜刀都要嚴加管制,就更不會讓民間擁有火銃了。

這就有問題了,既然大陸上的官府管理嚴格,那麼他們的火銃是哪兒來的呢?從大陸上難於得到,那就可能來自西洋。

雖然現在大航海時代還沒有到來,但是東西方的交流很早以前就存在了,是通過中亞的阿拉伯人做中轉。中國的絲綢瓷器不是很早就到了歐洲嗎?此時在中國西洋貨也常見,比如洋錢幣、金屬小物件、裝飾物、玻璃杯子等等。西洋的玻璃器皿也很有名,就類似中國的瓷器享譽西洋一樣。因為人們對武器的偏愛,都想擁有好的武器,因而火器的交流速度也很快。所以此時西洋火銃出現在這裏也沒什麼奇怪的。

現在是火銃出現的早期,東方西方究竟誰最早發明製造的?咱們不清楚,但是現在西方已經有了火銃,這也是事實。而且到了明朝中後期的時候,西方殖民者來到東方確實是武裝着火銃的,而且比中國的火銃更好。

那時候有個專有名詞叫“佛郎機”。這個詞有兩個解釋,一是指人,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也泛指歐洲人,中國人叫他們為佛郎機人。佛郎機的第二個含義就是火銃,人們把西方來的火銃叫做佛郎機,佛郎機的性能優於中國的火銃。這些都說明此時的西方已經有火銃了。哦,還有來自西方的火炮也叫佛郎機火炮。

劉瓔猜測屋裏的火銃就是來自西方的,如果能拿來細看說不定上面有文字或者其他的什麼標識能證明其產地,但是他現在的客人身份不能那麼隨便,那就失禮了。

劉瓔還想到,有火銃就說明他們有家丁武裝。再結合這裏沒有官府的情況則可以推想:此地的華人家族,或者商會等,都會組織建立自衛的武裝,類似於大陸的民團,甚至規模更大,港口哪兒的大炮就是證明。

劉瓔琢磨的這些事不會對展七雄講,他知道展七雄也不會有興趣的,在展七雄看來這種東西也常見,火銃有什麼了不起啊?他沒興趣琢磨那麼多彎彎繞。

。。。。。。

廖凱終於從上房裏出來了,劉瓔展七雄兩人趕緊從客房出來,到大門前等候。只見主人客客氣氣的送客直到大門,廖凱也是滿臉的興奮,看樣子生意談的不錯。

有生意了,回到船上廖凱就和賬房先生查賬算賬,籌劃出貨和進貨,安排明天靠碼頭的裝卸順序。

他們在忙碌,劉瓔在旁邊侍候着茶水聽吩咐。他們的生意也沒有什麼可保密的,也不會避着劉瓔,因而劉瓔也能聽到一些。

今天與史家做的鐵器生意是大頭,他們說的也就比較多。有一件事引起了劉瓔的注意。他們說到史家有個要求,希望下次能帶幾個好鐵匠過來,史家一定會重重酬謝。

這說明福建的冶鐵業的確發達,技術上在此時是領先的,產品優質已經聞名海內外。史家專營鐵器生意自然就盼望着自己能掌握最好的技術,壓倒其他商家。在南洋在呂宋,做鐵器行業的不會只有史家,甚至史家也不是做得最好、最大的。呂宋不缺乏鐵礦,也就有冶鐵行業,經營者多就存在競爭,技術好的就能把生意做大,賺錢更多。

從廖凱的話里知道,此前他曾經給史家帶來兩個工匠,但是史家的冶鐵業依然沒有多大長進。廖凱雖然答應繼續給史家找,但是聽他的口氣也是沒有什麼信心。

這個事情劉瓔倒是看得明白,從大陸找來好工匠也未必能起多大的作用,現在的冶鐵產業結構已經比較複雜了,不是來幾個人就能支撐起來整個行業的。

這其中可能有技術保守的緣故,如家族絕技傳男不傳女等等。但這不是主要的,作為現代人劉瓔還知道另外的道理,此時的人就未必看得明白。比如當事者廖凱和史家,他們找不到原因,會以為他找來的工匠技術不行,不頂用,所以還要重新找人。

劉瓔知道他們成功的機會很小,那是因為他們缺乏正確的認識,那麼這個道理在哪兒?我們說點題外話。

技術越是進步,越是先進,它對社會環境的依賴程度也就越高,這就是科學技術的生態環境之說。

“生態環境”本意說的是動植物對周圍環境的依賴關係,萬物互相依存。

為了理解“生態環境”這個詞,我們舉個例子:澳洲的貓。

看地圖就知道,澳洲是個孤零零的存在,遠離其他大陸。這個環境造成它的特殊性,那裏有很多特殊的物種,比如說袋鼠、袋熊,這是其他大陸上絕對看不到的物種。

起初人們只是好奇,還沒有生態環境的概念。到了大航海時代之後的18世紀才有歐洲人來到了澳洲,他們帶來了貓。貓狗雞鴨豬牛羊等等都是人類馴養的動物,所以誰也不會特別關注貓。

可是澳洲本來就沒有貓,這很特殊。現在有人把貓帶進來了。

貓是有很強捕食能力的動物,適應環境的生存能力也是超強,繁殖能力也強,是動物界中打不死的小強。所以中國有句老話,說“貓有九條命”!

簡單一句話:貓在澳洲沒有天敵!

於是乎,家貓變成了野貓,成了澳洲最厲害的猛獸,開始獵殺澳洲本地動物。澳大利亞的土生土長的動物大多數都是又懶,又蠢,動作又慢,完全不是貓的對手。

人們終於發現,如果再不控制野貓的數量,那麼用不了多久,澳洲很多本土動物將會滅絕!

為了減少貓的數量,澳大利亞動用國家的力量,想盡各種辦法消滅貓。甚至想出了修建阻擋貓的長城,人為控制一片區域,成為無貓特區,以利於保護瀕危物種。這個“長城”有兩千多公里長,雖說沒有中國的萬里長城那麼長也夠可觀的了,它是由電網和普通鐵絲網圍欄組成,還有人看守維護巡邏,人力物力的耗費不可謂不大。

好了,過細的我們就不說了,這就是“生態環境”的原意。現代的人們發現,人類的社會活動也是需要相應的生態環境,科技水平越高,其依賴程度也就越高。這是把生態環境一詞抽象化了,擴展到其他領域。

就拿我們常見的香煙做例子,你要生產香煙這個產品需要一個大社會環境。不用詳細說,只羅列一下就理解生態環境之意了。

它需要煙葉原料、切絲機械、噴洒的香料、捲煙的紙、捲煙的機械設備、包裝盒子印刷加工、玻璃紙等等,當然還離不開工人、電力、水、廠房、運輸的汽車,工人要吃飯穿衣。如此等等。幾乎每一項的後面都是一連串的產業。如果要生產更複雜的電視機呢?其產業鏈有多大?

這就叫產業的生態環境。

古代農耕的環境造就了小農經濟思想,就是自給自足。一家一戶包打天下。現代的工業科技環境裏,這種萬事不求人的思想就落伍了,需要的是社會的協作。科學技術發展的越高,協作的範圍就越大,單打獨鬥是不可能的。

回到原來的問題,在明朝那個年代裏,“閔鐵”能打出了自己的牌子,其優質的鐵產品也是福建當地的環境造就的,不是一兩個工匠就能在呂宋複製出來。

這就是劉瓔知道的道理。因為他是現代人,現代的普通人放到古代里就是有先知的哲人了,這就是時代的差距了。

可是這個道理劉瓔自己知道是知道,他還不能對其他人說,否則說出來就太驚人了。別人未必當他是神童,有可能當他是妖孽!

未完待續。

——第33章完——

本作者的《明末強國夢》已完本,歡迎查找閱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3章:生態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