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新知縣

第243章:新知縣

淡水城到北竿島鋪設了通信纜並且測試成功,效果出奇的好,近三百多里的距離(實際是160公里),光信號看不出減弱,通信兵都感到不可思議,那麼細的一條玻璃絲竟然把光傳過來了。可劉瓔心裏是有把握的,他知道,現代里的海底光纜上萬公里的很多,相比之下,一百多公里是非常短的距離了。所以,即便自己造的玻璃纖維粗糙、質量差,也是有把握的。

有了這條通信纜就實現了台灣到北竿島的快速通信,並且不受天氣變化的限制,隨時可用。

對於北竿島的地位他也有所思考,即便是將來的重心完全在台灣島上,北竿島也是與大陸聯繫的最佳地點,其意義不容忽視。所以任何情況下,劉瓔也不會輕易的放棄北竿島。為此北竿島上的軍事力量只能加強,而不能削弱,那裏的護衛隊會長期存在下去。

來到淡水城已經有三個月了,這段時間主要做的是基本建設,建設碼頭、修路、架橋、疏通河道、建設房屋和城池,按此時的慣例淡水城也修建了城牆。現在的淡水城和周圍地區已經脫離了原來的蠻荒狀態,初步有了大陸上城鎮的樣子,逐步穩定下來。

淡水城中的縣衙門也有了,只是比較簡陋,不過是普通的民宅的樣子,只是為了做縣衙,建了一個寬大的正門,門上懸挂了牌匾,上書四個大字:“淡水縣署”。院內的正房也很普通,可同樣懸挂了牌匾,寫着“明鏡高懸”,這就是縣衙大堂了。雖然沒有奢華的建築,也有個威嚴的樣子了。

現在正是需要治理地方的時候,地方的事物繁多,所以劉瓔這次回來,馬上就操辦建立第一個縣府。經過簡單的準備,就正式的任命劉亞辰為淡水知縣。有知縣的官稱可沒明確品級,一切從簡。

劉瓔把劉亞辰找來,授給印信和官服,就算是任命知縣了。

“印信”的“印”是官印,“信”是委任文書,這兩樣就是知縣地位和權力的象徵。

官服是個藏藍色的大包袱,還不知道裏面的官服什麼樣?

劉亞辰大禮叩拜,接過印信,跪在那裏,聽劉瓔的訓示。

劉瓔說:“淡水縣是我們剛剛建立的,一切都是從頭創建,不但縣衙門是剛蓋起來的,裏面的官吏一個都沒有,一切都是從頭開始。主要的吏員我都給你配齊了,但是這幾個人肯定不夠用,其餘的人手就要你自己增添。但是各職各處的人數需要報上來批准。”

古代的縣衙門裏也有自己的一套結構,因為它是政權的最末端,事無巨細都要處理,所以也是蠻複雜的。當然了,如果跟現代的去比較它就太簡單了,其原因是官府管的事情不多,概括起來就是收稅、宣教官府政令、民間打官司,至多有徵兵、賑災等臨時任務,不像現代的官府管那麼多。

縣衙門裏最大的官就是知縣,也叫縣令、縣太爺什麼的。按品級是七品,屬於朝廷官僚里的最末端。但是一縣之中的錢糧訴訟等都在他的管理之下,都是實權,所以也不可小看。

我們前面說過“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知縣就是流水的官,其餘的官吏都是“鐵打的衙門”那一部分。知縣是朝廷任免的,經常換,可是縣衙里其他的官吏並不跟着知縣走,是相對穩定的。

這些官吏各個朝代會有變化,大致上有以下一些:

有一個縣丞,是知縣的副手。實際上如果知縣什麼都不管,縣衙門還是照常運作,這就是縣丞的作用。縣丞的職權與知縣一模一樣,知縣為正他為副。

有主簿,管錢糧,是經濟主管。有教諭,這是管最基層的科舉考試,祭祀禮儀等。有縣尉,也叫巡檢,是管地方治安的,緝捕抓人等等是他的差事。還有典吏,就是看守監獄的。也有設置一個保甲庄頭的,是聯繫各鄉村,管理土地和納稅,是主簿的幫手。

數一數這些就是六七個人,這就是一個縣衙的全部了。當然一個縣衙門裏頭絕不會僅僅是這七八個人,每個部門還都有幫手,叫什麼書辦、衙役、差役等等,至少有數十人。

劉瓔說主要的吏員都配齊了,指的就是縣丞等人,其餘的要他們自己去充實。

作為上級的劉瓔,不光是任命幾個人的事,還要給他們發俸祿,就是薪水。古代官員的薪水不低,與平民相比高出太多,但是它與現代的工薪制度完全不同。我們拿縣衙門來說,朝廷的俸祿名冊上就是這幾個人,那麼其他那麼多人吃什麼?那時候的制度就是誰的人誰管飯。比如說,主簿下面的幫手有幾個人,這些人就是主簿自己雇傭的,主簿給他們開工資,當然是主簿自己掏腰包!與別人無關,朝廷也不會給。所以主簿願意雇傭多少人是他自己的事。

再比如,縣太爺出門要坐轎子,轎夫就是縣太爺自己花錢養着的。縣太爺有兩個師爺,幫助處理文案,策劃出主意,這些師爺也是縣太爺自己花錢養着的,與官府無關。

所以表面看官員的薪水很高,實際收入並不多,想做清官也很難。

在這樣的制度之下,衙門裏冗員少,基本上沒有閑人。這個道理就不用說了吧?

當然也有例外,抓捕罪犯的衙役或者地方組織的民團之類的地方武裝,這是需要官府開銷的,不能讓縣尉掏腰包養兵啊?原因是關係到地方治安,也是朝廷的大問題,所以需要格外重視。

這時候的縣太爺還要充當法官斷案,並且是他的一項重要工作。判案要依法而行,可是現在還沒有律法呀?所以劉瓔說:“我們正在修法,現在就是沒有法律條文,所以你斷案的時候,就要遵循常理,循例而行。我給你的舊朝律法看了嗎?”

什麼叫“循例而行”?直白地說,就是按照歷史舊的案例去做。

律法是嚴謹的,但是世間的案子千奇百怪,律法條文不可能把所有的情況全部包括在內。因此就不能死扣條文,也不能用詭辯的辦法歪曲條文,於是就有引用歷史上類似的案件作為判案參考的慣例。這就叫做“循例”,是判案的常用辦法。

劉瓔說的意思就是讓他遵循常理,參考歷史上的例子。現在還沒有自己才律法,難道就不要判案了嗎?

“回大少爺的話,您給的書小的每天都在看,但是初次讀律書,很多看不懂的。小的也尊您的令,向李先生討教。”

“好,你要用心。”

“是,小的記下了。”

劉瓔說:“淡水縣現在還沒有劃定疆界,我們現在所勘察的淡水河沿岸都是淡水縣治範圍,這是暫時的,以後會有正規的劃界。你上任后,除了建設完善衙門,還要立即介入招收壯丁的差事,從現在起,招收壯丁就由你管起來。招來的壯丁,全部編成民團,你也可以從中抽調充實衙門所用。”

“是!”

。。。。。。

當官就要有官服,這一點是不能變通的,畢竟不是現代,所以劉瓔發給劉亞辰一套官服,這是臨時趕製出來的。

現在是元代末年,明朝還沒有建立,所以人們熟悉的官服就是元朝的了。

可是劉瓔不能採用元朝的官服呀?道理很簡單,那不是有留戀舊朝的嫌疑嗎?等新朝建立后這官服就犯忌諱了,這不是自找麻煩嗎。可是想用新朝的也不行啊,因為大明還沒有建立,誰見過大明的官服呀?所以劉瓔只好自己設計一套,作為現代人的劉瓔所設計出來的官服定然會參照現代服裝的元素,不會完全照抄那些老古董。並且他們在海外,不必考慮朝廷的感受。

現在護衛隊也有軍服,那是沿襲大陸上的習慣,主要的就是一件鴛鴦戰襖,再加一頂帽子。元朝的官帽、軍帽都是草帽的形狀,所以護衛隊的帽子也是那樣的,此時天下各路諸侯的軍隊也是這樣的服飾。

軍隊換不換裝不着急,可是官員必須要穿官服,所以為劉亞辰準備了官服。

這官服什麼樣?先說官帽。元代的官帽像個大草帽,宋代的是烏紗帽。烏紗帽的頂上是圓的,因為有髮髻,所以帽子後部高出來一節,帽子左右有雙翅。明朝還沒建立,但是劉瓔知道,跟宋朝的官帽差不多,就是雙翅短一點。

帽子上為什麼要裝一對翅呢?現代人只是看着好看,並不知道緣由。

設計雙翅的初衷是皇帝防止大臣們在朝堂上竊竊私語,要臣子們保持距離。如果有兩個大臣靠近,則帽翅互相刮碰就可能讓帽子掉下來,那可是嚴重的失禮。

劉瓔設計的帽子是個高筒帽子,硬筒子比較高,這是因為古人有髮髻。前面有遮陽帽檐,後面沒有翅。當然還要加上一些飾物和金黃色的絲絛(絛,讀音濤)等,看起來類似於現代法式軍帽。這個帽子的式樣很特殊,與元朝、宋朝的都不同,當然與即將到來的明朝的也不同。

古代的官服就是一件上衣,它很長,一直到腳面。穿這種衣服行動不方便,如果想快走幾步都要把前襟撩起來,否則容易絆倒,看古代的戲劇中就不乏被官服絆倒的情節。

因此劉瓔設計的官服短了不少,剛過膝蓋,就像現代里軍大衣的長度,再紮上腰帶就比老式的官服利索多了。袖子稍微變窄一些,不是寬袍大袖。穿衣要便於行動,不能被服裝限制了。這個設計就是向現代的服裝靠攏,既要好看也要方便行動。

看這樣的設計與現代服裝差距甚遠,但是畢竟有所改變。也是沒辦法,畢竟時代不同,還要照顧到古人的審美觀,如果太過於現代就成了另類。

這套官服還有一個大的區別:沒有補子,替代物是增加了肩章。

古代官服的前胸後背都有一塊方形的刺繡圖案,很複雜的圖形。武官用猛獸圖,文官用鳥類圖,所以有“衣冠禽獸”之說。它的作用是區別品級的,現代區別官階的辦法是領章肩章加勛表。

勛表是什麼?

它是佩戴在軍裝左胸前的一個方形的物件,一條一條的色彩斑斕。那些彩色的條塊都有特別的含義,說起來很複雜,外行看不懂。總之它表示官階等級和曾經獲得過的功勞獎賞。

現代的官服飾物更簡潔美觀,因此劉瓔不想用補子,用現代軍服的肩章表達品級。肩章簡單明了,也是蠻威風的。

古代官服大多採用深紫色,劉瓔還是遵從慣例,用深紫色。

穿古代的官服是看不到褲子的,現在短了就要有配套的制服褲子,這也是不同於古代官服之處。當然還要有官靴。

——end——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43章:新知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