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清津

第225章:清津

打掉了日本海最大的一夥海盜,讓日本海能得到暫時得以安寧。不過這樣的年代,大海上就成了法外之地,好人也能變成海盜,所以說,安寧是相對的。

次日經過一整天的航行他們找到了清津港口,因為天色已晚,就停在了錨地。

海港碼頭都是有人管的,特別是有海外貿易的。現代里有海關,古代叫市舶司。他們管什麼?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兩個字:“要錢”。為此就會有很多的規矩、制度、章程,別管怎麼說,實質上就是要錢。

在中國周邊的小王國都受中國的影響,中國叫市舶司,他們也叫市舶司,這裏的港口也一樣。

市舶司的差役登船,一般是船上的經理人來應付,交錢辦手續。但是今天展七雄也出面了,不為別的,他就想知道現在的清津是誰家的天下?這也是大少爺交代的任務之一。

雙方交流條件第一個是語言,這個差役能說漢語,當然他說的是北方的方言,而不是福建話。畢竟是漢語,大家都說官話,雙方可以湊合交流。

錢財的事情有經理人來辦,蒼龍號上沒有貨,就不好收錢了,意思意思就行了。

待錢財的事情搞明白了,展七雄就問:“清津這裏是州還是縣?官衙門是高麗國的嗎?”

差役的回答讓人意外,他說:“清津不是高麗國王的地盤,這裏也沒有官衙門。”

“沒有官衙?那你們市舶司歸誰管呢?”

“這裏有金人的佐領主事。”

展七雄聽了真是心中佩服大少爺,因為大少爺的交代時就說了:清津靠近高麗國,很可能是高麗治下的一個州縣,但是也可能是金人的地盤。

。。。。。。

此時的漢人對於金國還是熟悉的。宋朝亡於蒙古人,可是宋朝跟金國打了上百年(約兩百年)。著名的岳飛不就是跟金朝作戰嗎?

元朝不過是一百年的事,一百年以前的歷史漢人還記憶猶新,怎麼能不知道金人呢?

不但是宋朝亡於蒙古,金朝同樣亡於蒙古,並且金亡的更早,因為他們在北邊嘛。金人的殘餘就跑到了東北的苦寒之地。

清津距離吉林不遠,大約有六七百里。吉林城是個很古老的城市,明朝的統治沒有達到吉林,在清代這裏設有吉林將軍府,它統轄包括黑龍江以北、海參崴,直到庫頁島等北方領土。清代流放犯人,“予披甲人為奴”,就是發送到吉林府。

吉林就是這個時候金人的核心地帶,金人不善於農耕,更喜歡漁獵,從圖們江入海,圖們江入海口的北邊是海參崴,南邊就是清津。所以像海參崴、清津等沿海地區被金人控制很正常。

那差官說主事的是金人的佐領,“佐領”是個什麼官?

首先金人的統治體系結構與漢人不同,金人以管理部落人口為主要體系。最基層的單位是牛錄,牛錄有大有小,小的幾百戶,大的幾千戶,牛錄的首領就叫佐領。所以邊遠地區的統治就直接由佐領管起來,比任命官員更有效。

看明白沒有?金人不是按城市地域設官府,而是按部落人口設置官員。

其實中國古代的基層政權也是這樣的,各個朝代里,最底層的官府和朝廷命官就到縣這一級,縣以下由士紳階層或大家族來管理,說:“家鄉父老”就是這個意思,也是按人群管理的概念。

再比如說,劉家佔據的北竿島,島上沒有縣衙門,不就是劉家說了算嗎?假如北竿島的港口繁華起來,也會有人來收錢,別管叫什麼名字,叫市舶司還是叫港口管理處都行,收來的錢當然就有劉家的份啦。

金人的“戶”,與我們常識中的戶還有些不同。金人的社會是奴隸制的體制,“戶”的主人是牛錄中的一份子,是在冊的一個“人”。在這個“人”的名下,還會有若干奴隸,是附屬於這個“人”的,這些奴隸叫“包衣”。

所以,一個牛錄有幾百戶,可是人口總和就可能是幾千,甚至幾萬,就是因為大量的奴隸不在戶籍中。

再比如,在戰爭中,一個牛錄上戰場,名義上是100人的隊伍,可實際上是好幾百人,因為每個兵都帶着包衣。

英文的男孩是“boy”,傭人也是這個詞。它的讀音與“包衣”一樣,它們的含義也差不多。由此看,不同的語言是不是也有內在聯繫啊?呵呵,這是瞎聯繫啦。

金人的這些制度漢人也知道個大概,因為宋代的人與金人糾纏上百年,互相都有所了解。所以,對“佐領”這個名稱展七雄也知道的。

。。。。。。

在船上就能看到不遠處有城牆,城樓子看着雄偉漂亮。

古代里不是每個地方都修城牆的,只有縣以上的城池才有城牆。因為各級官吏都“守土有責”,並且要與城池共存亡。政權,也就是官府衙門最低到縣一級,所以城池就到縣城這一級。低於縣城的地方除非特殊的關隘都不會有城池,至多是民間修建的土圍子,用於防禦土匪的。

那麼清津這個地方有城,就只有兩種可能了。一是曾經設縣,二是重要關隘。不管什麼原因,都說明此地的重要性。

蒼龍號沒有裝卸貨物的需要,也就無需停靠碼頭,放下小船讓人員登岸就行了。展七雄帶上幾個人,登上碼頭,到城裏看看,了解民情也是他的任務之一。第二個任務就是找鐵礦,還要帶回去鐵礦石。

船上的水兵也可以上岸,他們要排順序,輪流上岸。

進了城,城裏還很熱鬧,人來人往的人很多。展七雄這些人知道金人,但是不等於熟悉金人,畢竟沒有在金人的社會裏生活過,所以他們在這裏看到那麼多的金人還是很新奇的。

這裏有金人,也有高麗人和漢人,這裏所說的高麗人和漢人指的是獨立於金人之外的。換個說法,他們不是金人的奴隸。也就是說,金人的奴隸中也有漢人和高麗人,那些人的身份是包衣,是奴才,當然服飾髮型就要隨着金人了。

漢人、高麗人、金人的服飾都有區別,最大的區別還是髮型。像日本人剃頭一樣,金人也是剃頭的。不過現在還是清朝之前的兩百多年,還不是剃腦門前部,後腦勺梳辮子的那樣。而是剃掉頭頂,兩側和後面都留頭髮,於是梳辮子的花樣就多了,一個辮子的、三個辮子的都有。漢人的習慣只有女人才梳辮子,所以展七雄等人都看着新鮮。臉上長着大鬍子,後邊有辮子,看着就不倫不類的。

展七雄問通事:“你懂金人的話嗎?”

通事搖搖頭:“不懂。”

“那今天再找一個通事吧,各種人混雜的地方,找個通事也容易。”

劉瓔給他們更主要的任務是尋找鐵礦石,如果確實有品位高的礦石就可以設法開採,運往北竿島,解決礦石來源問題。

古人都是在礦山辦礦場,就地煉鐵,目的是減少運輸運輸成本。作為現代人的劉瓔知道中國的鋼鐵產業就是大量的進口澳大利亞的鐵礦石,甚至從南美進口鐵礦石。不遠萬里運回來冶鍊。古代人絕對沒有這麼乾的,都是在礦石產地煉鐵。這是觀念和眼界的問題,只要礦石品位好,水路運輸成本很低,還是划算的。對於劉瓔來說,當然不僅僅是如此,還有一個避開官府耳目的問題,畢竟鋼鐵是朝廷盯緊的專營資源,既有巨額利潤,又是重要的軍事物資。

展七雄一伙人在城裏到處轉,他們主要關注賣鐵器的鋪子,只要見到了就進去搭訕,目的就是找鐵器商品的貨源地,也就是礦場。古代里小礦場還是比較普遍的,因為人們需要鐵器就會有人煉鐵、開採鐵礦。

機會不負有心人。終於在一家賣鐵器的鋪子裏得到了需要的信息。這店鋪里的夥計是漢人,說話倒是方便了,免了翻譯,只是南北口音有差異,大家都向著官話靠攏也能方便交流。

展七雄用手指敲着一個鐵鍋說:“這口鍋不錯,你家的貨物蠻好的。”

商鋪夥計當然願意聽恭維的好話,有了好的開頭,就建立了交流的氣氛,在話語中設法打探需要的信息。

展七雄問:“這麼好的鐵器是你們自家出產的嗎?”

夥計:“客官,不是的,我們的貨都是從礦場直接買進來的,包您好用。”

這一句話很關鍵,因為展七雄需要找的就是礦場,找到礦場就找到了鐵礦石。

“你能帶我去礦場看看嗎?”

聽客人這麼說,那夥計不吭聲了。做生意嘛,貨源也是重要的商業機密,怎麼能隨便告訴別人呢?

這時,裏間的門帘挑開,出來一個人,臉上微微帶着笑容。那夥計不由自主地叫了一聲:“掌柜的。”這就表明了來人的身份。

展七雄:“哦,是掌柜的?不瞞掌柜的說,我們是中原人,做高麗和日本人的生意,從大陸販運鐵器路途遙遠,就不如在這邊開礦場的好。如果掌柜的能幫忙,我們定會有酬謝。”

“哦,原來是為這個。”

他的店鋪是賣貨的,展七雄自稱開礦場,他們之間就沒有利益衝突了。同時,開礦場的多,他進貨就會更便宜,反而對他有利,所以氣氛立刻就緩和下來。

——end——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25章:清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