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生財之道

第17章:生財之道

現代的學校有休息日,每周有星期天,有節假日還有寒暑假。七天為一個星期,依次來調節日常生活,那是現代的事情,古代的中國是沒有的。雖然沒有星期天,可是劉瓔也不是每天都上學,每10天裏有一個休息日,除此之外每當遇到節日、相關人的生日等也是不上學的。

這一日劉瓔不上學,早起來到父母處請安問好。他剛進堂屋就聽到父母在說話。他母親陳氏說:“老爺,明天到了發月例錢的時候了,內宅賬上還有一百多兩銀子,這可怎麼辦?”

劉謹:“哦,知道了,我想想辦法吧。你先不要出聲許願什麼的,萬一籌措不到就只能拖欠了。”

劉瓔知道父母在商議事情,他進去問安就趕緊退出來了。

劉家的人口已經減到了最少但是也有五六十人,單是月例錢這一項就是二百多兩。家大業大,消耗也大。大家庭人口多,沒規矩不成方圓,吃穿用度都分等級,還要有零花錢。按月發放的現錢就叫月例銀子,也是按身份有定例的。

陳氏作為管家主婦要管理全家的用度,到了日期就要發月例錢。

各房兄弟都是20兩,正室妻子15兩,妾5兩,未成年的小孩都是4兩,這個錢不包括吃穿和正常開銷。比如說劉瓔的吃飯穿衣和上學費用都是公中開銷,不在月例錢之內。

最高的是老太太閻氏,月例50兩。

下人分成家與否,沒成家的吃穿等公中開銷,也是另有月例銀子。比如通房丫鬟是2兩,普通的丫鬟500錢上下,也是分級別的,大丫鬟就多一些。

宅子外還有農莊、作坊和商鋪,其中也有劉家的家奴,這些人都有正常收入,就沒有月例銀子了。可是他們與普通人還是不同,在逢年過節時有賞賜,生老病死也有家主的關照。

宅子裏的已經成家的僕婦吃穿就自理了,月例錢也會高一些。比如管家有10兩,大小頭目三五兩,普通的僕婦有2兩左右。

總的原則是比照市面上的百姓生活要寬裕一些,生活好一些。他們的身份是主人的奴隸,可是生活水平要高於普通人,這才能讓這些僕人安心,忠於主人。

要不怎麼會有活不下去的人賣身為奴呢?

成為奴隸失去了人身自由,可是生活上就有靠山了,不至於餓死。這也是窮人萬不得已之時的一條活路。古代里有專門做人口生意的,不叫人販子,而是叫人牙子,也是官府註冊的合法生意。

對此,現代人不能理解,在現代人看來販賣人口是反人類基本道德的,所以說封建社會很黑暗。

劉家人的富有給小山村帶來了小小地繁榮。因為劉家的人有錢啊,有購買力,需要很多生活必需品。

包家寨地處偏僻,可是有個小碼頭啊,水路可以通向大江大河,四通八達。有市場就會有商人,就會有貨物流通,因而現在的碼頭上不斷有商船往來,包家寨進入了一個小小的繁榮期。

。。。。。。

劉家三兄弟也是有分工的,各有側重。按封建禮教長子為大,父親不在家則支撐家族門面的就是長子,在老家南田的時候對外禮尚往來都是老大出面,家族親戚的關係也是由他打理,同時劉家各處莊子、鋪子、作坊等理財經營他也要過問,他的幫手就是大管家劉義。劉義的下面還有很多小頭目,有管莊子的,管鋪子的,管作坊的,例如包家寨的庄頭劉德財就是劉義手下的小頭目。劉家內宅的當家人就是老大之妻陳氏,他們夫妻二人掌管着家族的財政大權。

老大主事,其他兩個弟弟偶爾能輔助一下,基本上沒多少事。

在老家南田的時候,老二劉誠就是讀書交遊。他還沒有考取功名,只有一個秀才身份,因此還要讀書備考。可是,因為戰亂也就打亂了天下士子的上進之路,讓讀書人感到迷茫。現在的劉誠就是這種狀態。

老三劉詮還未成年,他的任務就是讀好書,準備博取功名。由於他喜好拳腳武術,身體好。也是因為老二劉誠太書生氣,文質彬彬的手無縛雞之力,所以在老家時候老三就管着護院家丁。現在避難於偏僻山區,村寨的防務也只能他來管,他二哥幫忙相助。

正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除了老大,其他兩兄弟對家裏的財務不上心,也很少知道家裏的艱難。

這就是劉瓔父母為錢財操心的原因。劉瓔看到父母發愁也就難免想到是不是能幫一把,想想生財之路。在這亂世之中如何能改善家裏的經濟狀況呢?有現代的知識在古代想賺點錢還是容易的,可是在戰亂的環境下想賺錢可就不容易了。

雖說眼下的貨幣主要是銀子,並不存在紙幣貶值的擔憂。可是老百姓手裏都沒錢,處於飢餓中的人們能有什麼購買力呢?地主家也沒餘糧啊?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搞出什麼商品來,如果沒人買,沒市場,又怎麼賺錢呢?

沒有購買力就沒有市場,眼下的包家寨就是最好的例子。劉家人的生活需求和購買力是市場的基礎,在劉家沒有到來之前,你在這裏賣東西都沒人買,你生產製造再好的產品也沒人要。

因此,想解決經濟拮据,想撈銀子就要找到市場,你做出來的東西有人要,那才是生財之道。要想賺錢就必須考慮到戰亂的特殊環境。

戰爭中需要什麼?什麼貨物容易賣?那當然是戰爭物資啦。你的貨物是各方擴充實力所必須的貨物,那就有人要。

戰爭物資都有什麼呢?首先是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嘛。可糧食現在就是緊缺,劉家一直在注意收羅,那是為了自己不挨餓,並沒有做糧食生意的打算。並且此時做糧食買賣風險太大,不但是官府軍閥盯着,隨時“征糧”,就是草寇見到了也會搶奪。

還有什麼呢?是軍隊的必須物資,包括兵器被服帳篷等。

比如說兵器,要是賣刀槍弓箭肯定不愁銷路,但是危險也明擺着的,你能生產兵器哪個軍閥不眼熱?哪個不想打上門來收為己有?那不是惹禍嗎?所以不能直接生產成品。再者說,此時的冶鍊技術十分落後,鋼鐵產量低質量也差,成批生產兵器也不容易。

打軍需的主意只能生產半成品或者原材料。比如說弓箭消耗量很大,一次作戰就能消耗幾十萬上百萬支箭矢。如果生產可以做箭桿的竹製品、木製品,這種半成品就是細長的枝條。你說它可以做籬笆,做帘子,做糧囤的材料都可以啊,當然沒說出來的目標就是箭桿。按箭矢長度截斷,裝上箭頭箭尾就是箭矢。製作和販賣這種枝條危險性就會減少到最低限度,並且這種產品的銷路一定是看好的。

箭桿只是一個例子,只要用心,類似的很多。比如說山裡出木材,漫山遍野的都是,這木材如何能引起軍閥們的興趣,願意花銀子買呢?

江南的江河湖泊多,大軍閥們都少不了戰船,此時的戰船都是木料打造的。只要生產木材半成品使其適合於造船,現成的型材能極大地方便造船。

還有,行軍都需要帳篷,這都是比較厚還結實的布匹製作的,江南有出產厚麻布,結實難用,就是製作帳篷的原料。士兵需要軍裝,此時的軍裝是肥肥大大的襖,類似於現代說的大褂。其原料就是粗布,厚實一些結實一些。

瞄準軍隊的需求,生產這些粗布就不會愁銷路。

古代的戰襖也很有趣,一般叫做鴛鴦戰襖。

古代的經濟狀況不能與現代比較,軍裝也是簡化到了極點,每個士兵只有一件戰襖,一頂帽子,其餘的全免了。絕對不會有上衣、褲子、襯衣、鞋子、襪子、帽子,還有區分冬裝夏裝什麼的,所有的這些一概簡化為一件鴛鴦戰襖,就一件,全包括了。

戰襖都是雙層布製作的,內外是兩個顏色,翻過來穿就是另一種顏色,以適應季節變化,因此它才叫做鴛鴦戰襖。褲子是士兵自己準備的,當然不統一,因此戰襖就比較長,起碼到膝蓋,這樣看起來就比較劃一整齊了。至於冬季夏季冷暖問題,軍閥們能給士兵解決當然好,否則就是士兵自己的事。

。。。。。。

在這個時代里兵器軍需是怎麼生產的呢?那時候有沒有兵工廠?它是怎樣一種存在?也就是說:軍需材料賣給誰?

古代也是有戶籍管理的,戶籍就決定了個體的身份等級,並且是世襲的,賤民則世世代代為賤民,永遠不得翻身。

戶籍分很多種類,大類別里有商戶、農戶、匠戶、賤戶等等。製作生產軍需的人就是匠戶,匠戶的兒子還是匠戶,世代相傳。軍閥們把匠戶集中起來生產軍需,那就是匠戶營。古代的軍需生產就是這種組織方式。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就是這樣的模式,很落後的。

但是不管怎麼說,每個軍閥都有軍需生產,也都是集中成作坊工場的組織方式。只要原材料貨物對路,賣給他們也不愁銷路,也會財源滾滾。只需切記不要直接生產成品以避免大麻煩。

劉瓔邊思考邊寫,看着滿滿地寫了兩張紙了不由得苦笑,最後自己也是搖搖頭,還是消停了吧,別再為自己惹是非了,一個打樁機已經是出盡了風頭。他把寫滿了字的紙臨時夾在論語書中,暫時放下。

歸根到底改善自己的安全要緊。再者說,劉家有難處,可畢竟是鄉紳豪族,總不至於生活不下去。

劉家不光是有七八處莊子,在大小城鎮裏還有大小作坊和幾處商鋪,這些產業總能養活這一家人,除非戰亂直接波及到浙江南部地區。可這裏是偏僻山區,大規模的戰場一般不會波及到這裏。

未完待續。

——第17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17章:生財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