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真是古代
在呂子明家鄉時十七人有的人恨不得次日就去洞對面,走出十里八里甚至是幾十上百里只為搞清楚那邊是什麼年代,然後就可以或經商或建一個勢力,猶如網文小說中穿越主角那麼牛B。
但同是這些人回家后睡了一覺卻一個個遲疑起來,雖然各種遐想尚存但放棄不算什麼的工作或一個混熟的工作也有些不舍起來,所以約定半個月之內的探查之旅一次次延了期。
可是這事如命運之輪一經啟動就不可能無故停頓,眾人的約定時刻雖說沒有準時,可各方面準備工作不曾停下來,一些物資呂子明在當地悄悄辦了,一些物資主要是由吳世傑網購後送到了呂子明那裏,另外至少吳世傑還學了一些野外生活知識與古代習俗之類。
還有經過天人交戰或各種原因,下定決心去探險辭職的人也多了起來外,以各種辦法達到能請出長假的人也在增加。就這樣吳世傑在五月四日午後帶上一些物資,再次開車到了羅家嶴。
這次到羅家嶴承諾的不算,最終趕到的乃是十人並直接將車開到了之前停車位置。而且是這次到的人各種討論在聊天群中已經說話太多,此時見面主要是最後統計、整理、放包這次行程所需的物資。
這次眾人所攜帶的有野營所需如望遠鏡、指南針、開山刀、手電筒、瑞士軍刀、乾糧、凈水、毛毯等等;自衛武器如電警棍,防狼噴霧等外,還有一些就是向對面時空出售或易貨的商品。
另外眾人還準備了野營的雙肩大背包,這樣不管隨身物資還是攜帶過去的商品每個人背上就可以走,不然七巴個包分散背更不好辦。
除此以外這時天氣轉熱,驚蟄已過山裡荒野蛇蠍出沒,所以每人都準備了適宜的高幫靴與厚布密封衣,以及一些藥水藥膏之類備用,未知世界有不測危險而且不是遊戲可以死了復活。
因而此行安全第一,掙錢之類第二。就看呂子明為何發現蟲洞沒有獨自去探險?主要就是發財機會有送命可能也大。
至於他找同學而不是找鄉親,乃是同學無法繞過他這個坐地虎,在羅家嶴呂子明家可不是最人多勢壯、心狠手辣的人家,這個秘密讓這些人知道又真是存在巨大的發財機會的話呂家被排斥在邊緣的可能性極大,被吃干抹凈甚至於肉體消失的可能性也存在。
以上是呂子明另類的安全第一,那是吳世傑最近因考慮太多又太閑才慢慢悟出來的,為什麼呂子明將這個重大機會給了交情並不算很深厚的同學的原因。
不過吳世傑不會將這個不憚以最'陰暗邪惡'心理的猜測告訴別人,連一絲一毫也不會透露,只會永遠埋在心裏讓它最後隨身體一起消失。
而且他一點也沒有反感呂子明的算計,反而十分感謝他的選擇。因為呂子明作出的算計與選擇乃是十分正常的趨利避害,換作他遇上一樣會左右為難下挑選對自己最有利的辦法的。
因而呂子明找到同學來共同探險乃是正常選擇,可是對所有的同學而言這個機會卻是非常寶貴又意外之喜。至少是吳世傑從心裏感謝他的選擇,即便是這次探險有所不測他也不會有怨念。
上述乃題外話,五月四日眾人的到來十分低調與秘密,車子直接開上了山外,連呂子明父母也不知道。晚餐也是吳世傑買了一些熟食,十一人開了一瓶酒每人一杯乾了就算。
然後是眾人一起整理野外旅行用的大背包,將要帶走的物品一一清點並分放在十個包內。只是毛毯與洗涮用品沒有放入,因為十人此時需要在看林草屋席地度過一晚上才走。
整個過程眾人都比較沉悶,原因是此行前途未卜,幾個人是為此辭職,請了長假的人也擔心無法及時歸來,何況還有不知什麼遭遇在等待他們,實在是此行如行走在濃霧之中。
主要是眾人都不是日子實在過不下去,知道此行有莫大機遇卻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如果真處於絕地反倒是一門心思掙扎求生,不會有患得患失左右為難進退踟躕,到了這一步仍然有些遲疑之心了。
簡單吃罷晚餐,收拾好背包,眾人難得一起早早睡下。不過從次日眾人的眼圈看大多數人並沒睡好,連呂子明也是一樣,可見他的心理壓力也大。
天蒙蒙亮所有的人自覺從地鋪爬了起來,此後是洗涮,將毛毯等收拾進背包。熱了一些包子眾人吃了再也坐不住就要進洞去,呂子明將十人送到對面洞外臨別十一人的臉色都是有些青白。氣氛雖不似易水邊別荊軻那樣風蕭蕭兮易水寒般悲愴,也是如送兵出征一樣凝重。
或者說這有些誇張了,怎麼弄成生離死別般地樣子?實際上吳世傑等人生在這個時代知識不少心理年齡卻遠比經歷苦難,從小就知道生活艱辛並為父母分挑擔子的父輩低太多。
看見遠處的小山村眾人都拿起望遠鏡仔細地觀察了很久,這時眾人的沉悶而決絕氣氛才隨着觀察漸漸消失殆盡。
這時已是距他們離開山洞,找到依稀路跡走了近二個小時之後。不過看天色應該是上午九時左右,看到小山村雖然他們都不是本地人,經過一路行走與山村位置的周圍地貌就可判定這裏乃早期的羅家嶴。
望着山谷中零零落落有二三十間泥牆茅草屋,結合地形、路程判定十之八九乃早期羅家嶴,就可以斷定那山洞是穿越時空的蟲洞,還有盧建國的判斷也基本上是成立的。
只是這樣的判定仍然不能讓眾人欣然到即刻進村,因為他們還要觀察一下這是什麼年代才好。因為這古代有一些年代可是不大好辦,如五代十國戰亂太多,漢人地位低下;蒙元時他們只能算三等人,被人打死也只要賠少些錢就可以了;還有辨子皇朝他們可能因為髮式而送命,所以不得不謹慎從事。
倒不是這樣的年代他們會完全放棄,只是了解實情才好決定下一步計劃。而且是他們也走累了,看到村子與可判定乃是中國古代心事放下大半愈加覺得腿軟,於是十個人都拿出自備的望遠鏡觀察起來。
一觀察眾人又是一喜,因為在村裡行走地里勞動的男人不見辨子,也不是短髮,明顯在明代與明前。盧建國更細心還他們的農具水平斷定至少在宋代了。
宋代這裏乃是先遼后金,漢人地位低一些卻比蒙元好。只是山民服飾太普通,大家對古代服飾本不熟悉這一來更加分析不了,盧建國覺得應該是明代,其他九人都不敢確認。
好在只要不是辨子皇朝短髮出現問題不大,即便是蒙元也不會因短髮而獲罪,更可能是被誤會十人為僧侶喇嘛一類也是不礙事的,只要沒有生命危險就好,一切等向村民了解后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