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尤來軍
後來,劉秀又在河北遇到了農民軍,叫尤來軍。
尤來軍最先是由力子都組建,鼎盛時期,兵力有數萬人,只不過力子都這個人自私又殘暴,並不得人心,沒過多久,他便被部下所殺。子都的殘部們,紛紛聚集到尤來,組建起一支新的起義軍,因為是在尤來成立,故起名為尤來軍。
目前,尤來軍早已今非昔比,兵力達到十餘萬眾,勢力分部在魏城和清河兩個郡。說它是魏城郡本地的土霸王,一點也不過分。
尤來、銅馬,都是河北勢力比較大的農民武裝。
公元24年起義軍被劉秀陸續擊破﹐銅馬部眾多被收編。後來銅馬﹑青犢﹑尤來餘眾共立孫登為帝。不久失敗。劉秀成功擊敗並收編了以銅馬軍為主的大量河北農民軍部隊,使軍力增至數十萬。這些被收編的農民軍部隊成為了劉秀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劉秀本人也因此得到了“銅馬帝“的稱號。
新莽末年河北的農民起義軍。當時河北起義軍有銅馬﹑大肜﹑高湖﹑重連﹑鐵脛﹑大搶﹑尤來﹑上江﹑青犢﹑五校﹑檀鄉﹑五幡﹑五樓﹑富平﹑獲索等﹐共數百萬人﹐各自分散﹐沒有形成統一的力量﹐其中以銅馬軍為最強大﹐領袖有東山荒禿﹑上淮況等。
劉玄見劉秀聲威日盛,對他產生疑忌,於是遣使者立其為蕭王,令他罷兵率領部下將士回長安,又派遣苗曾為幽州牧,韋順為上谷太守,蔡充為漁陽太守,企圖瓦解劉秀在河北的勢力。
當時劉秀居住於邯鄲宮溫明殿,耿弇到床前說道:“今更始失政,君臣淫亂,諸將在京畿之內擅作威福,王公貴戚們在京都縱橫暴虐。天子之命,出不了城門,下面的州牧郡守,動不動就被遷徙更換,百姓不知所從,士民莫敢自安。虜掠財物,劫掠婦女,懷有金玉的大富顯貴,沒有能生還的。平民百姓捶胸頓足,反而更加思念王莽。又有銅馬、赤眉軍,擁眾數十百萬,更始不能剿滅。更始的失敗為期不遠。您首舉義旗於南陽,破百萬之軍;今平定河北,據有天府之地。以大義討伐,發出號令,群起響應,天下只要傳檄就可平定。天下是最為重要的,不可讓外姓人得到。聽說有使者從西方來,要你罷兵,千萬別聽。今官吏士卒死亡的多,我願回幽州去,增發精兵,以成大計。“
最終劉秀擊敗並降伏了大量的農民軍,在河北建立了大本營。可以說,銅馬軍是劉秀軍的前身,為光武帝後期的征服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成語“推心置腹”,來自歷史上漢光武帝劉秀收降銅馬軍的典故。
公元24年,劉秀已經開始崛起,在河北打下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不過在劉秀周圍還有多股農民起義軍,其中銅馬軍就是規模最大的一支。王莽新政造成天下大亂,民變四起,這些農民起義軍雖然人數眾多,但是沒有長遠目標,組織結構鬆散,戰鬥力並不強。
劉秀在館陶擊敗銅馬軍后,接着又在蒲陽再次大勝,銅馬軍有幾十萬人投降,降軍人數遠遠超過劉秀原有兵馬的人數。
面對幾倍於己的降兵,劉秀手下普遍感到憂慮。如此多的降兵,如果處理不好必將反噬自己。
白起坑殺趙卒,項羽殺秦降兵就發生在趙地,想起這些,銅馬軍降兵提心弔膽、惶恐不可終日。
《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降者猶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歸營勒兵,乃自乘輕騎按行部陳。降者更相語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史書記載簡單,我試着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景:
黃昏時分,戰鬥已經結束,漫山遍野黑壓壓地跪滿了降兵。
將士們看着劉秀,等待着他發出命令,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這麼多的降兵。夜幕降臨,黑暗中瀰漫著緊張氣氛。
劉秀沉默了一會,對降將們說:把你們的兵集合起來,整頓一下帶回原來的營地,留在營中。
雙方小心翼翼地脫離接觸,回營后,軍中議論紛紛,不安的情緒在漫延。
第二天,劉秀帶着幾個貼身衛士,騎馬來到了銅馬軍的大營。劉秀從容不迫地揮手致意。降兵們看着毫無戒心、親切和藹的劉秀,禁不住歡呼起來。
劉秀對他們說:你們過去都是農家子弟,現在只要你們棄暗投明,歸順於我,我對天發誓,定會保你們平安,並且對你們一視同仁。
銅馬軍將士聞言感動萬分,說道:蕭王隻身來到這裏,對我們推心置腹,如此信任,我們怎麼能不拚死效忠啊!
劉秀去河北招安時,更始帝只給了他一個空頭銜,劉秀所過之處,歸服者日眾,短短三年就擁有了問鼎天下的實力。從降伏銅馬軍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劉秀具有高超的“馭人之術”。
劉秀明白,銅馬軍實際上是一群沒有歸屬感的流民,在“人心思漢”的大環境下,完全可以把他們爭取過來,彌補自己在兵員上的不足。
劉秀毫無保留地相信降兵,信任降兵,並且做給他們看,讓他們相信自己。
劉秀成功了,他用一顆赤心換取了降兵的忠心,銅馬軍也因此完全接納了劉秀。
銅馬軍歸降前,劉秀靠的是地方實力派的支持;銅馬軍歸降后,劉秀擁有了完全屬於自己的軍事班底,他也因此被稱為“銅馬帝”。
劉秀政治智慧極高,經常採用政治手段解決問題。在開國帝王中,劉秀本人不喜殺戮,是一個“知人信人”的仁慈之君。
眼下,聽聞對方是尤來軍的人,劉秀暗暗皺眉,臉上卻是不動聲色,柔聲微微一笑,恭恭敬敬地說道:“我等與貴軍無冤無仇,今日只碰巧路經鄧村,還望尤來軍的各位兄弟能高抬貴手,放我等過去。”
名為王大壯的魁梧青年嗤笑出聲,歪着腦袋,皮笑肉不笑地微微一笑,恭恭敬敬地說道:“少他娘的和老子啰嗦!老子剛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你們想走,可以啊,只要留下你們身上的錢財就行。”
劉秀看出來了,對方名為起義軍,實則就是一群土匪,和這些人,沒什麼道理可講。他向左右看了看,示意眾人準備動手,而後,他伸手入懷,從懷中掏出一隻錢袋,向前一遞,微微一笑,恭恭敬敬地說道:“我們身上的錢財就這麼多。”
朱祐臉色漲紅,既是氣的,也是出於自責。身處異鄉,他竟然忘了財不露白的道理。朱祐先是看了劉秀一眼,而後,他也從懷中掏出一隻錢袋,微微一笑,恭恭敬敬地說道:“我的錢也都在這裏!”
王大壯對於劉秀等人的表現很滿意,向前一揮手,邁步向劉秀等人走了過去。他身後的數百人,也都跟了上來。到了劉秀等人的近前,他打量他一番,哼笑出聲,微微一笑,恭恭敬敬地說道:“我看,你們騎得馬也不錯!都他娘的別在馬上坐着了,滾下來吧!”
劉秀倒是聽話,還真就跳下了戰馬。王大壯對劉秀更是不以為然,目光又落在他腰間的佩劍上,揚頭微微一笑,恭恭敬敬地說道:“把你的劍解下來,拿於我看。”
“我這把劍,閣下還是不要看得好,也最好不要碰。”劉秀邊說著話,邊把佩劍抽了出來。
王大壯的眼中立刻流露出貪婪之色,他目不轉睛地盯着劉秀手中的那把寶劍,凝聲微微一笑,恭恭敬敬地說道:“快給劍給我!”
好個詭詐的尤來軍!劉秀在心裏暗罵一聲,緊接着,他持劍的手向下一遞,就聽噗的一聲,劍鋒刺穿王大壯的脖頸,後者連聲都沒吭一下,當場斃命。
劉秀揮劍,將幾根刺過來的長矛一併斬斷,另只手抓住韁繩,縱身跳上戰馬。鄧禹、銚期、朱祐、馮異、馮異、王霸等人也都紛紛亮出武器,與劉秀一起,與衝殺上來的眾人戰到一處。對方人多,很快,人們便分散開來,有的人去圍攻劉秀等人,有的人則悄悄向馬車那邊繞行過去。劉秀有注意到對方的舉動,他一邊出劍,一邊喝道:“朱佑、馮異,去保護馬車!”馮異而退,保護己方的兩輛馬車。
見到朱佑等人過去,劉秀放下心來,他目光在人群中一掃,正看到一個勁向後縮的鄧禹。
說到鄧禹,其實他並不是十分勇敢,甚至還打過敗仗,但是鄧禹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鄧禹年輕時曾在長安學習,與劉秀交好。更始元年(23年),劉秀巡行河北,鄧禹前往追隨,提出“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方略,被劉秀“恃之以為蕭何“。鄧禹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既定河北,復平關中“,功勞卓著。
劉秀稱帝后,封鄧禹為大司徒、酇侯。后改封高密侯,進位太傅。永平元年(58年)去世,謚號元侯。
鄧禹十三歲時,就能朗誦詩篇,在長安從師學習,當時劉秀也遊學京師,鄧禹雖年幼,但見到劉秀后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人,就與他親近交往。數年後回家。等到漢兵起,更始即位,豪傑們多薦舉鄧禹,鄧禹不肯相從。後來聽說劉秀安定河北,鄧禹就驅馬北渡黃河,追劉秀到鄴縣。
劉秀見到鄧禹很喜歡,對鄧禹說道:“我有封拜官吏的特權,你遠道而來,難道是想做官嗎?“
鄧禹聽罷,不禁微微一笑,接着對劉秀說道:“不願做官。“
劉秀聽罷,不禁微微一笑,接着對鄧禹說道:“即便這樣,想幹什麼呢?“
鄧禹聽罷,不禁微微一笑,接着對劉秀說道:“但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我得為明公效尺寸之力,垂功名於史冊哩。“
劉秀聽罷,哈哈大笑。
後來,鄧禹對劉秀進言說:“更始雖然定都關西,但現在山東沒有安定,赤眉、青犢之流,劫輒以萬數,三輔一帶,往往群聚假借名號。更始既沒有挫敗過他們,而他們也不聽指揮裁決,各將領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在發財,爭用威力,早晚圖快樂罷了,並沒有忠良明智,深謀遠慮,真想尊重主上安撫百姓的。四方分崩離析,形勢清楚可見。明公雖然建立了輔佐王室的功勞,恐怕也難成大業。為今之計,不如延攬四方英雄,務必取悅民心,建立高祖的偉業,拯救百姓萬民的生命。以公的德才平定天下,是足可以平定的。“
劉秀大悅,因此令左右的人稱鄧禹為鄧將軍。讓他住宿在帳中,共同商定策略計劃。等到王郎起兵,劉秀從薊到信都。
當時任用將領,多訪問於鄧禹,鄧禹所薦舉的人才,都能才職相稱,劉秀認為鄧禹知人。派他另率騎兵,與蓋延等擊銅馬於清陽。蓋延等先到,戰不利,退回保城,被銅馬軍所困,鄧禹進兵與賊戰,把銅馬軍打敗,活捉了他們的大將。從劉秀追擊銅馬軍到蒲陽,連戰連勝,北州大致平定。
鄧禹是個聰明人,二十四歲就官至大司徒,典型的天之驕子。不管是智商還是情商,劉秀對這位老同學肯定是百分之百認可。但是,西征赤眉軍的慘敗又讓劉秀怎麼也滿意不起來。從兩萬精兵到百萬之眾再到只剩二十四人的狼狽結局,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場失利?
建武元年,赤眉軍入關開始進攻駐紮在長安的更始大軍。對於劉秀,這是個亂中取勝的機會;對於鄧禹,則是證明自己的機會。劉秀自河北起兵四處征戰,所任命的將領必先徵求鄧禹的意見,寇恂、賈復、吳漢這些日後在“雲台二十八將”中聲名顯赫的人都曾被鄧禹大力推薦過。看着下屬在前線打得風聲水起,自己的軍功卻甚少。然而,躊躇滿志的鄧禹最終以大敗告終,其中緣由值得人深思。
一個團隊要想有凝聚力,領導的權威性和下屬的執行力是兩個最基本的要素,鄧禹屢屢不執行劉秀的命令為他的下屬做了一個不好的榜樣。沒過多久,鄧禹的兩個下屬馮愔、宗歆因為爭權互相廝殺起來,最終馮愔殺了宗歆並且帶兵反了。
在馮愔看來:你鄧禹能不執行皇帝的命令,我也能不聽命於你。當劉秀獲知這次反叛的消息后,十分淡然地說道:“馮愔必被他的部下所擒。”事情果如劉秀所料,這場鬧劇就是以這種戲劇性的結果收場。
也許《後漢書》對劉秀有過分美化的嫌疑,但能看出一個道理:執行力不嚴是會傳染的。鄧禹視劉秀的權威於不顧,鄧禹的一級級下屬就敢跟着“照貓畫虎”。所以,在任何一個時代,戰場抗命都是非常大的罪名。無論你為此有多少軍功,都必須嚴懲不貸。否則,極有可能出現鄧禹大軍這樣的情形。更要命的是鄧禹在這次事件后喪失了領導的權威性,很多人對他失望之極,紛紛逃離,軍心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其實,西征大軍在這時已經註定了結局。
赤眉軍撤離後去了扶風,可因為道遇大雪、飢餓睏乏,轉頭又返回長安。兩軍對壘,鄧禹大軍被擊敗,無奈地又丟掉了長安。此時的劉秀對形勢已經看得很清楚:
基於此,劉秀讓鄧禹立刻將大軍撤回來,並再三叮囑不可妄自出戰。然而,鄧禹再次抗命,他選擇了主動出擊。出擊的原因也很簡單:這樣灰頭土臉的回去,如何面對劉秀,如何面對自己提拔起來的一眾文臣武將。然而,此時的西征大軍飢腸轆轆,毫無戰鬥力可言,最終的命運就是全軍覆沒。
很多人都認為鄧禹失敗就是不早點兒進攻長安,這話有道理但不全面。我們現在是看着歷史的結果倒推進程,站在鄧禹的角度,在沒有相關情報的條件下,至少有兩點是很難判斷的:
西征之後,鄧禹僅在建武四年再次帶過兵。直到建武十三年劉秀一統中原,九年的時間裏都沒有再上戰場。可以看出,這次慘敗對他的影響。雖然這並沒有妨礙他後來位列“雲台二十八將”之首,可西征時的執行力差、喪失領導權威等事情必是其心中永遠的痛。
後來,這段時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投奔劉秀,這個人名叫朱浮。朱浮,字叔元,沛國蕭(今安徽蕭縣)人。成語“親者痛,仇者快“的創造者。
約自漢哀帝建平初年,至後漢明帝永平中年間在世。初從世祖(劉秀)為大司馬主薄,遷偏將軍。從破邯鄲后,乃為大將軍幽州牧守蘇城。後為大司空。建武二十二年(公元四六年)坐賣弄國恩免職。
朱浮是武將,兼有文才。他寫文章,下筆如行雲流水,文采斐然,論理立意,引經據典,警語時出。他的《為幽州牧致彭寵書》,言詞犀利,膾炙人口。其中“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一句,頗為後人傳誦。
朱浮重視人才。在做幽州牧時,廣攬州中名流,就是在王莽政權中做過官的,也在延攬之列,並從各縣調集糧食,供養他們的妻子兒女。建武七年(31年),朱浮以國學既興宜廣開博士之選,諫止劉秀在洛陽一地選博士的做法,劉秀採納了他的意見。
朱浮任幽州牧時,為了籠絡當時的一些名士和舊官僚,把他們都收羅在自己的左右,還發糧食給他們的家屬。當時魚陽太守彭寵,以為天下還沒有完全安定,反對他這樣做,兩人因此互相爭執,各不相讓,仇恨愈來愈深。朱浮便向光武帝密奏彭寵受人貨賄,招兵買馬,積聚糧食,意圖難測。光武帝就下令召彭寵回京,彭寵大怒,拒不應命,並起兵攻打朱浮,朱浮便寫了這封信給彭寵,勸他收兵。
朱浮寫信的動機,顯然是企圖利用朝廷的力量,向反對他的人施壓,但態度既嚴正又婉轉:一方面勸告彭寵要為自己前途着想;一方面叉提醒他不要妄自尊大,規勸與警告並存。特別是最後一句“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告訴我們處理問題時,要考慮後果,不要讓親朋好友友痛心,而讓敵人高興,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觀點。後來朱浮作戰有功,升任偏將軍,跟隨劉秀攻下了邯鄲。此時劉秀派吳漢刺殺了更始政權幽州牧苗曾,任命朱浮為大將軍幽州牧,鎮守薊城,負責征討北方。注意啊,劉秀當時根本就沒有多少地盤,幽州幾乎是他唯一的比較完整的轄區,看來劉秀對朱浮的信任別人比不了啊!
建武二年,在功勞不明顯的情況下,朱浮被加封為舞陰侯,食邑三個縣。朱浮表現得很有才幹,很想快出政績,他徵召了涿郡王岑等人作為從事,王莽時候的兩千石官員也全部徵召,給他們很高的待遇,弄得財政非常緊張。光武帝劉秀對手下人就很大方,隨便封個侯就是幾千戶,朱浮的作法顯然和劉秀一脈相承,那就是高官厚祿收買人心。
但是,漁陽太守彭寵有不同見解,他認為天下未定,軍旅正興,不應該任命很多官員,應該把有限的財力投入到戰爭中去。從行政級別來看,漁陽太守彭寵是幽州牧朱浮的下屬,但彭寵有大功於劉秀,在劉秀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彭寵歸順了劉秀,使劉秀有了一個立腳點,劉秀的很多將領包括大司馬吳漢都來自漁陽,原來都是彭寵部下,所以彭寵自恃有功,有點桀驁不馴。
此時如果朱浮能夠採取比較溫和的措施完全可以避免事態惡化,但朱浮沒有這樣做,他“以峻文詆之“,相當於把彭寵教訓了一頓。彭寵這人也談不上有多倔強,但他認為朱浮對他的這番教訓應該是劉秀授意的,是劉秀告訴朱浮對他不用客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