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7章 環保(1)
第987章環保(1)
(這兩天有點忙,今天水兩章)
“這些傢伙還真頭鐵啊。”
美國高層已經知曉了己方試爆核子武器的消息,可依舊沒有投降的打算。“既然這麼想剛,那就硬剛到底吧。”揮揮手,示意讓剛剛進來彙報的萊因哈德坐下,望向施佩爾。“剛剛說到哪了,繼續。”
“就是各大城市電力供不應求,我們計劃明年一季度新建31座發電廠,緩解各大城市用電緊張的問題。”彙報到這裏,施佩爾看到雅尼克微微皺起了眉頭,小心翼翼的問道。“殿下,可是有什麼不妥?”
雅尼克問道。“這些是什麼類型的發電廠?”
“其中28座是火力發電廠,剩餘三座是水力發電廠。”
“……”可能是因為從小灌輸愛護環境的意識,雅尼克對火力發電並沒有太多好感。更糟糕的是現在的火力發電廠沒有什麼環保指標,更沒有什麼防塵措施。直接把大量的煙塵、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出去。“總理閣下,您去過魯爾工業區嗎?”
雖然不知道雅尼克這麼突然提起這事,不過施佩爾如實點點頭。“一個星期前剛去過一次。那裏的工廠加班加點……”話未說完,便被雅尼克打斷。“你是白天去的吧,那裏還能看到藍天白雲嗎?”
施佩爾不由一愣,隨即搖搖頭。“沒有,殿下,那裏的空氣能見度很低,更別說是藍天白雲了。”
“想必也是。”雅尼克輕嘆了口氣,不禁想起後世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海因里希.伯爾如此描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德國魯爾區。“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廠冒着黑煙,鑄造廠也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污水,還有飄浮在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使得戶外一切東西都蒙上一層黑灰。潔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會兒便成為灰色。紅瓦白牆,綠草如茵的家園,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從18世紀下半葉起,經過整個19世紀到20世紀初,首先是英國,而後是歐洲其他國家相繼經歷和實現了工業革命,最終建立以煤炭、冶金、化工等為基礎的工業生產體系。而煤的大規模開採並燃用,在提供動力以推動工廠的開辦和蒸汽機的運轉,並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時,也必然會釋放大量的煙塵、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質;這些國家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煙霧騰騰的城鎮,煙霧中毒事件,河流污染等等惡性情況。
隨着工業化的擴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西方國家煤的產量和消耗量逐年上升。據估算,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世界範圍內工業生產和家庭燃燒所釋放的二氧化硫每年高達幾千萬噸,其中三分之二是由燃煤產生的。而到了二戰結束后,世界經濟由戰後恢復轉入發展時期。西方大國竟相發展經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經濟高速持續增長,一方面帶來了資源和原料的大量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使得工業生產和城市生活的大量廢棄物排向土壤、河流和大氣之中,最終造成環境污染的大爆發,使世界環境污染危機進一步加重。
1962年12月發生了導致156人死亡的“魯爾工業區霧霾事件”。當時魯爾工業區首次出現嚴重霧霾,部分地區空氣SO2濃度高達5000微克/立方米(後世世界衛生組織的空氣質素標準是25微克/立方米),當地居民呼吸道疾病、心臟疾病和癌症等發病率明顯上升。雖然魯爾工業區所在的北威州州政府頒佈《霧霾法令》,但迫於經濟利益和保障就業的壓力,污染限值設定較寬鬆。
當時最受企業界追捧的“環保措施”是“高煙囪”政策,即把煙囪加高到300米,降低低層大氣中的污染物濃度。此舉雖然有效降低了魯爾工業區大氣污染的數據,但帶來了更嚴重的後果。半個歐洲為此遭受酸雨之苦,導致農作物減產、魚類死亡,危及飲用水安全。
原西德共有森林740萬公頃,到1983年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積量占同年森林生長量的21%多,先後有80多萬公頃森林被毀,這種枯死病來自酸雨之害。在當時魯爾工業區的森林裏,到處可見禿樹、死鳥、死蜂,該區兒童每年有數萬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不止是德國,美國英國等國面臨同樣的問題。
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40年代初期發生在美國洛杉磯市。光化學煙霧是大量碳氫化合物在陽光作用下,與空氣中其他成份起化學作用而產生的。這種煙霧中含有臭氧、NOx、乙醛和其他氧化劑,滯留市區久久不散。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中,洛杉磯市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於大氣污染和高溫,短短兩天之內,65歲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餘人,許多人出現眼睛痛、頭痛、呼吸困難等癥狀。直到20世紀70年代,洛杉磯市還被稱為“美國的煙霧城”。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倫敦居民以煤炭作為日常烹飪及取暖的主要燃料,產生大量煙霧。此外,火力發電廠和內燃機車等排放的廢氣也加劇了煙霧污染。因氣候條件所限,這些煙霧籠罩市區難以散去,尤以冬季為甚。從那時起,倫敦被稱為“霧都”。
狄更斯筆下的《霧都孤兒》,柯南.道爾書中的福爾摩斯,“霧都”的朦朧景色令人神往。但事實上,身處書中年代的倫敦人對此卻深感困擾。濃霧會妨礙交通,高濃度的二氧化硫和煙霧顆粒更會危害居民健康。
倫敦最嚴重的煙霧污染髮生於1952年12月,史稱“1952倫敦煙霧事件”。政府報告顯示該事件導致約四千人死亡,十萬人患病。另有研究者認為死亡人數高達一萬二千人。
面對如此嚴重的環境問題,各國自然也想過嘗試治污,相繼頒發了防治大氣、水、放射性物質、食品、農藥等污染的法規,但並無實質性改觀;當汽車開始普及之後,排放的尾氣讓環境污染更是雪上加霜。
一直到後來80年代,西方國家才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較好地解決了國內的環境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