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謀(61)
幾天之後,文庄王就同意了澹臺至提出的做法,並且也是贊同澹臺至去都城面見皇帝的。
不過在此之前,皇帝就派人來告知文庄王說,打算讓澹臺宬去一趟都城,其實也是在於讓澹臺宬面見皇帝。
文庄王立刻想到是當今的陛下打算讓澹臺宬去朝廷任職,文庄王也趕緊表示了贊同,只不過對於澹臺宬自己來說,他自是沒有想到這一點的,就如澹臺至也是如此。澹臺至會覺得,他幾天之前隨意說出的話語竟然變為了現實的情形,但澹臺至認為這也是會在預料之中的一種情形。
於是在澹臺至去往都城之前,澹臺宬就率先去到了都城,並且在國政殿裏見到了當今的陛下……
此刻的澹臺宬正跪於國政殿裏,而且大殿裏只有皇帝一人坐於皇位之上。
澹臺宬不免也在猜測着皇帝會想說些什麼。
“澹臺宬,看起來你與朕的年齡有些相仿啊。”皇帝看向跪於地上的澹臺宬說道。
“臣不敢與陛下比較什麼,但臣可能會小几歲。”澹臺宬謹慎的說著。
“朕能夠看的出來這一點,但你不也是屬於國之謀士?
“臣不敢以謀士自居。”澹臺宬謹慎的回復道。
“但在本王看來,你就是屬於謀士,是為了國政之事而謀之人,但你以後同樣也可以為了朝廷之事而謀。澹臺宬,本王想知道你對於此事的看法。”
澹臺宬此刻感到了皇帝的威嚴,他也看到皇帝那副略顯清秀的面龐。在澹臺宬的想像之中,這似乎是有些不太一樣的,而且現在的皇帝會顯得更加的老成一些,這可能會與皇帝的實際年齡有些不一致,但皇帝就是皇帝。
“臣願意為朝廷之事而謀。”澹臺宬趕緊表態道。
“你可知道朕想讓你為何事而謀?”皇帝冷靜的問道。
“臣……不知,但臣願意為朝廷之事而謀。”
“澹臺宬,這就是你的回答?”
“這就是臣的回答。”澹臺宬沒有任何的猶豫。
“你覺得那武智王與外敵可有關聯?”
“臣不知此事。”
“澹臺宬,你是不知道?還是不敢說出來?或者也是在於你並不想知道?”皇帝審視着澹臺宬問道。
“臣……”
“你先不用做出回答,朕可以讓你考慮。”
“臣確實不知。”
“嗯,但你現在不也是已經知道了?”
“是,臣知道了。”
“是不敢不知?還是說已經知道了?”
“臣聽明白陛下的意思了。”
“武智王接下來會如何做事?澹臺宬,朕想知道你的看法,既然你是謀士,就應該能夠看的出來,你可以直言,不用顧忌什麼,也只有朕會知道。”皇帝也是在提醒着澹臺宬了,“你現在就是朝廷的謀士了,澹臺宬,你可以如此認為,然後你就以這樣的身份來為朝廷做出相應的謀划。”
“陛下,臣以為武智王會想到藉助戎狄之力來對抗朝廷。”
“朕當然知道,可這不也是朕剛才告訴你的?這不算是你自己的看法。”
“武智王會想到讓七大諸侯國結盟。”澹臺宬接著說了這麼一句,“然後武智王會再藉助戎狄之力來共同對抗朝廷。”
“讓七大諸侯國結盟?朕同樣可以想到,但武智王具體會如何做事?”
“武智王自己不會成為盟主,因為武智王知道陛下一定會做出責罰,武智王會推舉出一位諸侯王來成為盟主,以此也能掩蓋他的一些真實想法。”
“嗯,是有這樣的可能。難道別的諸侯王會不明白這一點?還會有諸侯王願意成為這樣的盟主?”
“臣以為會有諸侯王願意成為盟主,但不是對抗朝廷的諸侯國盟主,而是幫助朝廷的諸侯國盟主。”
“原來如此。”皇帝笑着說道,“也就是說,總會有這樣的諸侯王,也總會出現這樣的諸侯王。在另外的六大諸侯王裏面,有誰會願意成為這樣的盟主?”
澹臺宬一時沒有做出什麼回答。
“澹臺宬,朕並不是對你提出這個問題,你也不用做出什麼回答。”
“是,臣明白。”
“澹臺宬,你可以站起來說話。”
“臣謝陛下。”澹臺宬說完后就慢慢的站起來。
皇帝又看着澹臺宬說道:“澹臺宬,倘若朕想阻止這樣的七大諸侯國結盟,你覺得朕應該如何去做?”
“其實陛下並不用阻止這樣的結盟。”
“原因何在?”
“就如臣剛才所說,這樣的結盟不一定是有損於朝廷的,或許也是利於朝廷的。關鍵就是在於讓誰成為這個盟主。”
“以朕的看法來說,不就是那文庄王才適合成為盟主了?也只有文庄王成為了盟主……才會做出有利於朝廷的事情。澹臺宬,你的看法如何?”
“陛下英明。”
“朕可以讓文庄王成為這樣的盟主,朕知道幾天之後你的大哥澹臺至就會來到這裏,朕也會同意他提出的建議,也就是讓武智王歸還那兩座城池,這樣就能夠讓文庄王順利的成為盟主了,朕自是會同意這樣的做法。朕又豈會看不出來這背後的真實目的?朕之所以同意讓你的大哥澹臺宰執來到這國政殿裏,也是在於朕早就看出了這一點,否則朕也不會同意讓澹臺至來到都城的。聽說文庄王已經讓澹臺至成為了一國的吏首?”
“啟稟陛下,確實如此,大哥澹臺至最近已經成為了一國的吏首。”
“現如今由誰來擔任宰執?”
“陛下,是宋哲。”
“如此也可。”皇帝想了想之後才說道,“這是出於文庄王的選任?”
“陛下,確實如此。”
“也只有文庄王可以做出這樣的決定,其實本王也不用多問些什麼的。”皇帝還是笑着說道。
“與陛下所預測的一致。”
“澹臺宬,這是朕的判斷,並不是什麼預測。朕不可能連這一點都想不到,不過朕會這麼說也並不是在責怪於你,還希望你能聽明白朕的意思。”
“臣能夠明白。”
“澹臺宬,朕知道你現如今是以客卿的身份參與國政,這同樣也是文庄王做出的決定。朕也希望你能留在朝廷里,並且為了廟堂而謀。朕也會讓你以客卿的身份來做事,你可願意按照朕的旨意做事?”
“臣會聽從於陛下的旨意,然後以客卿的身份為朝廷而謀。”
“當然了,你同樣是可以做出拒絕的。”
“臣是不會拒絕的,臣願意為朝廷之事而謀。”
“澹臺宬,你現在還難以擔任什麼官職的,這並不是說你不能將事情做好,朕以後會做出相應的安排,但現在你還是以客卿的身份來做事。”
“陛下,臣能明白。”
“如此就好,再來說這七大諸侯國結盟的事情,你認為文庄王是願意為朝廷而做事的?朕是想知道你的真實想法。”
“陛下,臣可以確定就是如此,臣覺得從之前的一些事情就可以讓陛下做出判斷了,而這也會是屬於準確的判斷。”
“雖說朕也是信任文庄王的,但文庄王同樣有可能做出別的選擇,就比如說他是打算為朝廷做事的,可實際上文庄王也會有自己的想法。”
“陛下,這削藩已經成為了必然,還請陛下從這一點來考慮。難道說七大諸侯國結盟就可以戰勝朝廷了?恐怕並非如此,同樣也不會這麼的簡單,看上去武智王是想讓戎狄王來幫着他對抗朝廷的,但戎狄王不也是有條件的?戎狄王難道就不想得到這座繁華的都城?當然不會如此,其實這麼一想,武智王就是難以讓戎狄王聽從他的指令,他們自然可以達成某種結盟,但這是在有許多條件的基礎上而達成的結盟,一旦戎狄王覺得難以得到什麼,或者是武智王不能讓戎狄王得其所願,那麼自然也就不會存在什麼結盟了。戎狄王還會回到塞外繼續成為戎狄部族的王,但武智王就難以成為諸侯王了。只要武智王決定對抗朝廷,那麼武智王就不會有任何的退路了。臣以為武智王也能看明白這一點。”
“就算武智王能夠看明白,可他依然不會改變自己的做法。在朕的面前他都可以表現出一些不恭敬,更何況是回到他的王城之後。這次朕派去接管武智王銅礦的人稟告說,其實武智王並沒有使用年號,也就是這立元的年號,而是還按照以前的方式紀年,甚至於說那王城裏的很多庶民都不知道朕……已經向天下頒佈了年號。不僅是庶民了,一些官吏同樣都不知道此事,由此也就能知道武智王在王城內的一些做法了,可以說他根本就不重視朝廷之令,其實就是在於他並不認可朝廷……”
之後皇帝又接著說道:“在武智王的王城裏是這樣的情形,而在武成王的王城裏同樣也有這樣的情形,朕已經讓人去調查過此事了,具體的情形就是如此。除此之外,在文易王,以及文禮王的都城則很少會看到這樣的情形,而文良王與武簡王將事情做的都很好,這就包括文庄王在內,所以朕也想明白該如何做事了。武智王是肯定不會為朝廷做事的,還有那武成王。”
“陛下是想直接對這兩個諸侯國進行削藩?然後不讓武智王以及武成王再成為這諸侯王?”
“朕確實有這樣的打算,朕可以先告訴文易王,以及文禮王只用聽從朕的旨意就行。只要他們不去幫助武智王以及武成王對抗朝廷就行,本來朕是應該派兵護衛他們的王城,可是朕又沒有掌握那實際的兵權。”
“陛下,其實不用派兵也可。既然武智王是打算讓七大諸侯國結盟的,那麼就可以在七大諸侯王會盟的時候,將武智王以及武成王逮住。當然還是要先派人守住去往塞外之路,以免武智王和武成王去到塞外,然後繼續與朝廷對抗。”
“澹臺宬,朕也同樣想過這一點,但就算是朕這麼做了,恐怕太皇太后也不會同意的。到時候朕也不能做些什麼,只能再讓武智王和武成王回到他們的王城。”
“啟稟陛下,其實只用改變一點做法就可以了。”
“嗯?不知你的想法會是什麼?”皇帝問道,而之後皇帝也就起身並且走到了澹臺宬的面前,“澹臺宬,你現在可以說了。”
澹臺宬恭敬的對站於他面前的皇帝說道:“陛下,既然太皇太后是不同意的,那就讓太皇太后不同意就行。”
“澹臺宬,你這是何意啊?不等於什麼都沒說?”皇帝有些不滿的說道。
“陛下,太皇太后肯定是不會同意讓七大諸侯王結盟的,畢竟這也是不利於朝廷的事情,太皇太后又豈會同意?而在這七大諸侯王里,就有武智王以及武成王。”澹臺宬說道。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