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蔡昭姬
PS:感謝大佬‘藍色河豚’的月票支持!
感謝朋友們的訂閱支持!
拜謝了!
。。。
“爹爹......”
涼亭中,蔡邕一聲大笑,似乎做出了才能決定,卻突然被一個嬌俏的呼喚聲間給打斷了。
隨着聲音的出現,只見涼亭外,一個約莫十三四歲年紀,穿着一身翠綠衣衫,皮膚雪白,嬌美可人的少女,正一手提着裙擺,帶着一陣香風般捲入了涼亭中。
“琰兒,何事如此匆忙,還不快快見過幾位先生!”蔡邕略帶責備的瞪了女兒一眼,但言語中雖有責備,卻怎麼也掩飾不住眼神中的寵溺之色。
“見過王伯父、張叔父,劉叔父......”小姑娘確實有些急,臉上都冒出了細細的汗珠。
別看她小小年紀,可長期在蔡邕的熏導中,一身卻已經有了大家閨秀的氣質,並沒有因為蔡邕的寵溺,而刁蠻任性,失去該有的禮節。
“哈哈哈,昭姬,何事讓你如此匆忙,敢來打擾你爹爹與叔父們的雅性?”蔡邕身邊,一位胖胖的老者,看着眼前嬌俏的人兒,不禁開起了玩笑。
不過,他這話卻不是無的放矢。
因為誰都知道,蔡邕是個十分嚴謹之人,特別是在做學問和會友交流之時,一般都會選擇家中,或僻靜之地。
他最煩的就是有人打擾,別說是家中奴僕,就是朝中官員來訪,若是不對他心意,他也理都不理。
當然,這其中唯一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他唯一的掌上明珠。
你別看他此時笑意盈盈的,一臉溫和,但這讀書人發起火來,一般人也是承受不住。
被人如此調笑,蔡琰倒是一點不急,巧語嫣然,十分有禮的回道:“回叔父,昭姬冒味打擾也情非得矣,實在是家中來人,要見父親!”
“哦!”
眾人恍然,原來是來客了,而且看樣子來客的身份似乎還不尋常,難怪小姑娘會如此着急。
想來是下人因為蔡邕的規矩,不敢打擾他,只好報給了年幼的小女主人。
“琰兒,可知是誰?”
“回爹爹,聽福叔說,是大破黃巾的將軍。”一雙明眸眨巴了幾下,長長的睫毛閃動中,彷彿小大人一樣的蔡琰終於還是沒能忍住心中的疑惑,一張嬌俏的小臉兒上露了一付好奇的模樣。
“爹爹,琰兒問福叔那位將軍姓甚,他也不說,這是何道理?而且還讓琰兒通知爹爹,讓對方是走是留,速作決定?”
沒有理會好奇寶寶一般的蔡琰,幾乎在聽到她的話后,蔡邕便驚呼了起來,“蘇鋒——”
“是他——”蔡邕的一聲驚呼,讓其他幾人也瞬間醒悟。
不過驚呼過後,又有人心生疑惑,“此子不應該是在張讓那廝府上嗎,怎麼會來蔡兄這裏,他要作甚?”
“我看此子此番洛陽之行,怕是另有算計,至少不單純只是為了盧子干在奔走,要不然,他只要在何進和張讓府上走動便是了,根本不必再來打攪伯喈兄.......”
“此子英雄蓋世,文採風流,更於黃巾之亂中力挽狂瀾,可謂風頭正勁。可其出身低微,想要出人頭地,必有諸多阻撓。
他出入何進、張讓府坻,只怕不過是掩人耳目,真正的目的說不得便是為了功名利祿。真正為了名聲者,當屬此地,若能攀上伯喈,他在士人之中,則無往不利了,哈哈哈.......”
這些人,都是久混官場,看透了人性的老鬼,一番言語下來,哪怕是還未謀面,卻已經將蘇鋒此行剖析了個清楚明白。
要他們卻不知,聽到這番話的時候,小蔡琰竟然嘟起了紅紅的小嘴兒,一雙長長的柳眉都快皺到一塊了。
有明顯,小姑娘心裏不高興。
也不知道是因為這些人沒理她,還是在怪他父親慢怠了客人。
“爹爹,天色將暗,客人還在等候呢!”
看着幾人喋喋不休,大有停不下來的架勢,蔡昭姬不由走到了父親身邊,輕輕地拉了拉他的袖袍,低聲提醒道。
“喔!”蔡邕拍了拍腦袋,寵溺的看了一眼身邊的女兒,這才對幾人抱拳道:“諸位,今日就到此為止,且待伯喈去會會這少年英才,明日你我再做計較,如何?”
“當是如此!”
“伯喈請便……”
經蔡琰提醒,一干人才明白此時不能久留,不然只會打擾人家蔡邕會客,於是紛紛向蔡邕抱拳告退。
就在眾人告辭之時,蔡邕家的會客廳里,戲志才卻不無擔憂的看着蘇鋒,叮囑道:“將軍,蔡師在士林之中威望極高,言行之間千萬不可魯莽啊!”
“先生放心便是!”蘇鋒點頭。
此番前來拜會蔡邕,他可不是一時衝動。
從張讓府上出來之後,蘇鋒便快馬加鞭回到了驛館,備上一份薄禮后,他只帶了戲志才和蘇燦兩人,便匆匆趕來了此地。
至於一直跟在他身邊,如同影子一樣的‘二魁’,自然是不方便出現在這裏,便被他留在了一管之中。
蘇鋒此行的目的,還真如那些老鬼所猜想一般,為的是名聲。
當然,還不止此,他還為了人才。
畢竟,蔡邕名滿天下,門生眾多,且交友十分廣泛,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蘇鋒相信,自己將有更大的把握,儘快的結束這場亂世。
故此,早在進入洛陽之前,他便已經有了萬全的準備。
夢中記憶里的東西,蘇鋒相信無論是拿出哪一樣,都夠驚才絕艷。
比如標點、拼音、術數、甚至阿拉伯數字,這任何一樣,都夠這位當世大儒對他另眼相看,甚至甘願為他所用。
不光是他,為謀大事,蘇鋒在日後還會召集更多如同蔡邕這般,無心官場,醉心學問之人。
讓他們為這天下,傳播學問,讓更多的人讀得起書,更容易讀書。
這個時代,經學之所以傳承在世族豪門,除了昂貴的學習成本外,有太多的東西限制了文化的傳播。
沒有拚命,任何文字只能口口相傳。
沒有標點,任何經學,只能靠逐字逐句去理解剖析,去看前人留下的註釋。
比如一篇文章,因為各人理解不同,學問不同,講述出來之後,其意總會產生一些偏差,普通人,即使是有這條件,但受限於自身智力,又何以成就學問。
只怕他們大多的時間都浪費在了學字和背誦上面了,又何談全方位發展。
當然,蘇鋒誰有萬全的準備,但他的心裏還是無比的忐忑,只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