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期待質變
(新書上傳,求收藏,推薦、點擊!)
能看到一個差生改變學習態度,從瞌睡到精力高度集中的認真上課,這樣的變化是每個老師都願意看到的。
特別是在距離高考還有大半年的時間,要是高牧能一直堅持這樣的狀態,肯定會有很大的進步。
教書育人,誰不希望手下的學生成績都是好的。
是以,高牧變化的時間雖然還很短,但是胡老師已經升起了很大的期待。
今天特意找班主任溫美玉溝通交流,其目的也是希望能知道高牧的變化從何而來,更希望他這個變化能持之以恆,而不是曇花一現。
“咦,胡老師也這樣覺得嗎?”就在語文老師話音落下,從他們身邊剛剛走過的數學老師突然停下腳步,加入了話題:“這個高牧上語文課,也變的這麼認真了嗎?”
“對啊。聽倪老師的意思,這個高牧同學在你的數學課上也不一樣了?”
胡老師離開半靠的走廊欄杆,驚奇的看着眼前的婦女。
“是啊,這幾天簡直和變了一個人一樣。溫老師,你是他的班主任,知道他怎麼突然會變的不一樣的嗎?”
數學老師說的很感慨,臉上的笑容勾勒出深深的皺紋。
兩位老師的話,讓溫美玉的眉心由皺變喜,高牧的這幾天的變化,她也注意到了。
在她的英語課上,她也感受到了高牧學習態度的不一樣,雖然因為英語的基礎比較差,課上舉手發言還不多,作業的進步還不明顯。
但是在下課後,高牧總是會整理出一些問題向她詢問,有些是當天課堂上的,還有一些是之前課上的知識點。
原本以為高牧只是對英語突然有了心血來潮,現在看來語文、數學課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就是不知道歷史和政治是不是也一樣,是時候找任課老師打聽一下了。
“我暫時還沒搞清楚,不過高牧能有這樣的改變是好事,不是嗎?”溫美玉笑着和兩位老師說道:“我這裏也有一個請求,就是希望兩位老師能在平時的課上多照顧一下高牧,我也希望他這樣的改變不是暫時,而是能一直持續下去。其實他的基礎並不差,只不過這幾年自己不知道要而頹廢了。假如從現在開始用功,大學還是有那麼一些希望的。”
浪子回頭金不換!
溫美玉希望在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自己的學生裏面能多出現幾個金不換的學生。
叮鈴……
急促的上課鈴聲響起。
三位老師都有教課任務,所以也沒有繼續過多的交流,只是約定繼續觀察高牧的表現。
溫美玉走進高三一班的教室,在學生們“Goodmorningteacher”的招呼中,若有所思的望着高牧。
從高牧的身上,溫美玉看到了八個字,朝氣蓬勃,自信滿滿。
這幾天的變化確實是大,就是一個上課起立打招呼的姿態,都和以前和別的同學不一樣。
不對,要追根溯源的話,高牧的變化,似乎是從運動的會的那一跤開始的。
想到這裏,溫美玉的眼睛卻是掃向了另外一處的空座位,想到謝斌和高牧的矛盾,她的眉心似蹙非蹙的再次糾結了起來。
下一刻,溫美玉做出了一個決定,對高牧她準備再觀察一段時間。
……
“小牧,這幾天學習怎麼樣?”
高建國放下手裏的報紙,看了一眼埋頭做着習題的高牧,很是欣慰。
房間內的桌子要讓給高露,高牧只能是在客廳的餐桌上湊合。
“還行,就是原來落下的太多,現在需要抓緊補上才行。”
沒有抬頭,手中筆不停的推演着一道題目,高牧手邊的一疊資料,都是數學老師送給他的。
當然,這也是高牧自找的“幸福”,聽了馬一鳴的建議,高牧最後還是把追趕課程的希望,放在了任課老師的身上,只要有時間就會去找數學老師請教。
倪老師在遂安二中教書幾十年了,她還是第一次遇到這麼主動的學生,自然也是十分的賣力。
對高牧不但是有問必答,還根據高牧基礎和現狀,給他整理了不少針對性的學習資料。
習題都有好幾本,讓高牧充分的認識了什麼叫真正的刷題,也讓他在心裏對那些原本只在電視新聞里看到過,為了考上心儀大學在高考工廠埋頭做題的“機器生”們,有了現實的認識。
唯有付出,才有收穫。
“也不要太辛苦了,我聽你媽說,你最近都是學習到很晚才睡覺。這樣也不行,休息還是要充足的,落下的課程也不急於一時。”
高建國放下手中的報紙,關心的看着高牧。
他和曾淑芳兩人,已經是不止一次的半夜起來看到還在挑燈夜讀的高牧,在欣慰的同時,也很是心疼。
兩夫妻已經商量過了,只要下個月的工資到手,就開始給高牧和高露兩人補一補營養,比如每天增加一個水煮雞蛋。
“放心吧,我有數,肯定不會累着的。”
成功的解鎖了一道題目,高牧高興的抬起了頭。
這段時間除了在學習上賣力之外,在身體鍛煉上面也沒有懈怠,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現在這具棍子一般弱不經風的肉身,實在是太差勁了,他急需加強鍛煉提高體質。
所以,不論是上學路,還是放學路,他都在跑步,而路邊小公園的一顆大松樹上,已經留下了他不少的拳腳痕迹。
和學習一樣,雖然因為時間太短看不出有太大的變化,但是他自己內心清楚,有些東西正在變化。
只要他一直堅持,只要他不半途而廢,量變終究會帶來質變。
“你自己心裏有底就行了,對了,我明天就正式出車了,自行車還是歸你騎吧!”高建國掏出一把自行車鑰匙,放到了高牧手邊:“注意安全。”
“手續都辦好了?”高牧合上手中的習題本,記憶里沒有高建國第一次出車去的地方:“這是你第一趟車,去哪?去幾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