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九章 亡羊補牢
李儒知道董卓不能只當甩手掌柜,讓西涼軍一直欺負并州軍,不利於軍心穩定,想要享樂,什麼時候都有,不急於一時。
可董卓依然不聽。
如今想要亡羊補牢,太難了。
被董卓點名的李儒只能硬着頭皮,給董卓出一出下下之策,看看董卓傾向於哪一種,反正這西涼大軍是董卓的,始終要由董卓來做決定。
李儒上前一步,拱手抱拳施了一禮,說道:
“岳父大人,我軍略略遇挫,不必如此動怒、慪氣,小心氣大,傷了身體。諸候大軍來勢洶洶,暫時攻下了洛陽城門,圍在了皇宮,然而岳父大人並非沒有還手之力。此時皇宮內外,尚有十萬西涼鐵騎,且岳父大人上有漢帝天子,下有猛將如雲,未嘗不能與各諸候一較高低,決出勝負。小婿有三計可助岳父大人擊退皇宮外的諸候,只是代價有大有小,還請岳父大人聽小婿仔細說來。”
“第一計,各諸候名為討伐岳父大人,實則想取而代之,像岳父大人這般挾天子而令諸候,因此小婿建議岳父大人立即毒殺天子劉協,並將劉協的屍首送到宮外,呈現給各諸候。到時,那些居心叵測的諸候們看到天子已死,想必就會起了其他心思,忙着擁立新的天子登基,沒有餘力與岳父大人作對了,皇宮裏有岳父大人的十萬西涼鐵騎,易守難攻,反而成了一座微不足道的地方而已。”
“第二計,岳父大人之所以令天下諸候忌憚,無非就是得到天子劉協的支持,不妨將天子劉協帶上,隨後一把火將皇宮連同洛陽給燒了。以岳父大人的十萬西涼鐵騎開路,返回三輔之地,重新定都長安,另擇龍興之地,以待時變,這一點對岳父大人並沒有多難。”
“第三計嘛,岳父大人可親自挂帥,如此西涼大軍的士氣高漲,十萬大軍齊出,殺出皇宮,各路諸候面和心不和,想必不敢直搦岳父大人的鋒芒,到時只要岳父大人不分兵,每次以十萬西涼鐵騎齊出齊回,要殺散這些諸候大軍,只是時日長短、折損多少的問題,當保皇宮無憂。”
李儒不愧為一代智將,舉手投足之間,就給董卓獻了三條計策,且其中有不少毒計,堪稱有賈詡賈文和的風範。說白了,這三條計策,一條是毒殺年幼的天子劉協,讓各諸候心亂;一條是火燒洛陽,讓諸候們絕望,心知撈不到好處了,自然就會收兵,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最後一條則是讓董卓去和各諸候火拚,來一個謀事在人,成敗在天。
董卓沒想到李儒要麼一聲不吭,要麼一下子給出三條妙計,讓董卓難以定奪。
這殺害天子劉協嘛,董卓倒是下得了手,只是殺了劉協,擺脫了眾諸候的圍殺,那董卓也就變成各路諸候的其中一個了,平平無奇,沒什麼特別的亮點。當初正是推了劉協上位,登基天子,董卓才順理成章地自領為太師,掌管這朝堂上的話語權柄。
殺天子,極為不妥啊。董卓不捨得,殺了劉協,其他諸候就會找到另一個姓劉的,然後擁立成天子,到時董卓還得屁顛屁顛地領兵前來討伐,像諸候討董一樣。
至於火燒洛陽,董卓更心疼,這洛陽城千萬年的繁華,要是一把火給燒了,以後董卓去哪兒享樂去?要知道縱然是長安的美人,也比不上洛陽城內的千姿百態,令董卓心曠神怡,念念不忘。
只有最後一條計策了,帶着十萬西涼鐵騎去和諸候火拚,這一條看來最靠譜,可董卓知道麾下這些武將是真的廢物,遠遠不如呂布呂奉先,火拚下來,估計這十萬西涼鐵騎所剩也無幾了。
若是董卓還有呂布,坐擁二十萬西涼鐵騎和呂布的并州軍,別說皇宮之外這點諸候兵馬了,就算是殺到幽州或益州去,董卓都不帶眨眼的。
“文優,再無他法了么?殺害天子,莫說有損本太師的賢名,恐怕本太師往後也就淪落到與各路諸候一般,再無號令天下了。火燒洛陽一事,文優萬萬不可再提,哪怕遷都長安,也不如洛陽城的錦繡繁華,本太師享樂慣了,吃不了苦,一輩子就窩在這洛陽城內了,不挪地了。至於領兵直出皇宮,去與各諸候大軍廝殺,這倒是小事,只是文優覺得勝算有多大?畢竟本太師麾下的猛將遠遠不如呂奉先這般勇武,萬一被程遠志和袁紹、曹操等人陣前斬殺了大將,恐怕會潰不成軍。”
董卓知道牛輔等人的斤兩和底細,不堪大用,心裏還在憧憬李儒能獻出一條代價更小的計策,像當初李肅前去勸降呂布,只是牽了一匹赤兔馬和帶了一些錢財,就將呂布誘惑到董卓這兒來,還自願認了董卓為義子。
雖說赤兔馬是董卓自身的戰馬,但董卓這人還算豁達,該大方的時候絕不吝嗇,要是李儒現在能用錢財或者寶物招攬各路諸候,董卓肯定會採取這種化險為夷的計策。
沒有赤兔馬,董卓還有七星刀嘛,頂多將七星刀還給曹操,再重給曹操高官厚祿之類的,董卓兩眼渴望地望着李儒,希望李儒能給一個肯定的眼神。
然而,李儒卻搖了搖頭,皇宮外面,剩下的這些諸候個個精明如狐,可不會像呂布那般好忽悠,見財忘義,好色無情。
要知道現在討董的人,乃是程遠志、曹操、袁紹和孫堅等人。
這些人大多心志堅定,或者所謀甚大,董卓能給他們的,他們不會拒絕,但絕對不會饒過董卓,只要殺了董卓,董卓所擁有的一切,到時還是會落到他們的囊中。
“岳父大人,兩軍交戰,勝負難料,大多勝算只在五五分,但凡大戰,哪有定論。小婿也拿捏不定哪種計策為好,不過想要反間招攬各路諸候,小婿還是勸岳父大大早早熄了心思。這些諸候皆人中豪傑,亂世雄主,不會因一些小恩小惠而棄了自身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