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 九黎

第四百八十六章 九黎

以下為科普內容,不影響劇情進展。

九黎在遠古時代是一個部落聯盟,居住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以及長江流域一帶。即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地區。九黎以蚩尤為首領,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九黎酋長,蚩尤是大酋長。

”蚩尤與同母弟八人,連其自己在內共是九人,均姓黎氏,號稱“九黎”,即黎貪(蚩尤)、黎巨、黎祿、黎文、黎廉、黎武、黎破、黎輔、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黎氏支系部族,在炎帝姜榆罔時代,東征西討,奪取了伏羲後裔“九黎國”的領地,故稱“九黎之君號曰蚩尤”。

蚩尤是中國神話傳說中上古東方九黎族部落首領,又傳為主兵之神。據說他有兄弟81人,能呼風喚雨,以金作兵器,常以兵作亂。他們勇敢善戰,威震天下。

蚩尤是炎帝姜黎【公元前298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三十年】的後代,以父字為氏,姓黎氏。清朝姓氏學者張澍《姓氏尋源·路史》“蚩氏:蚩尤之後。蚩尤:姜姓諸侯耆(黎)田子邛之支庶,同母弟八人,族孽兄弟七十二,共八十一人。”

蚩尤與同母弟八人,連其自己在內共是九人,均姓黎氏,號稱“九黎”,即黎貪(蚩尤)、黎巨、黎祿、黎文、黎廣、黎武、黎破、黎輔、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黎氏支系部族,在炎帝姜榆罔時代,東征西討,奪取了伏羲後裔“九黎”國”的領地,故稱“九黎之君號曰蚩尤”。“蚩尤”二字,本義是指寄生在人體肚子裏的蛔蟲,九黎國奉此物為宗祖圖騰神像,人們即以蚩尤為九黎國君之名。《史記正義》“孔安國曰,九黎之君號曰蚩尤。”

黃帝聯合炎帝部落,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據說蚩尤作戰時能呼風喚雨,製作大霧,令黃帝兵迷失方向,不能戰勝。後來黃帝發明了指南車,能在大霧中辨明方向,才將蚩尤戰敗擒殺。蚩尤死後,升天為星宿。

或許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最早例證。蚩尤其實也是叱吒一時的部族首領,而且比黃帝等其他部族都厲害得多。開始是蚩尤族部佔上風,而且有“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的傳說,因為蚩尤所部的武器好。《太白陽經》載:“伏羲以木為兵,神農以石為兵,蚩尤以金為兵,是兵起於太昊,蚩尤始以金為之。”《龍魚河圖》說“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弓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

蚩尤的兵器和戰鬥力及其影響,從這些記述中可見其端。但後來,炎黃結成聯盟,終於還是把武器好的蚩尤給打敗了。“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龍魚河圖》)可見,蚩尤在上古時期的影響力一點不比黃帝差,卻因為關鍵之戰失利不僅丟了天下更丟了在史書中的地位。

其實,蚩尤應該算是以山東大汶口、龍山文化為核心的東部地區的先祖。遠古時期,活躍在我國華北大平原的人類集團,是東西兩大部落聯盟集團,即東部的“九黎集團”和西部的“炎黃集團”。九黎集團在山東、河南、河北一帶,炎黃集團在陝西一帶。其率領九族會盟之地就在“崇陽山”,位於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部的營丘鎮。據史書記載:在黃帝時代立有方國。其證據是:至今這裏還樹立着象徵部落聯盟各自祖先的石祖,即“營丘九頭”。蚩尤戰敗后,族人南徙,古人為方便隨時隨處祭拜祖先,便將這些“石祖”刻於石上或繪於獸皮等物上的圖譜,相當於後世的宗譜、宗氏圖,即古籍記載的“營丘九頭圖”。並將“營丘九頭圖”帶到南方以供祭拜。古籍關於衡山腳下黎族古墓中有“營丘九頭圖”記載就合情合理了!山東省昌樂“營丘九頭”至今仍有保留,人們稱之為“石祖林”,十分壯觀。九黎君號蚩尤”,蚩尤就是九黎部族的首領。

風姓始祖太昊伏羲,乃遠古部族華胥氏後代,生於成紀,始作八卦、文字、醫藥,是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公認的第一位共同始祖。伏羲建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境內】,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公元前4012年屠雍大荒落(己巳)至公元前3898年昭陽大淵獻(癸亥)】,“以龍紀官”,設春官青龍氏、夏官赤龍氏、秋官白龍氏、冬官黑龍氏、中官黃龍氏;又命其臣朱襄為飛龍氏、昊英為潛龍氏、大庭為居龍氏、渾沌為降龍氏、陰康為土龍氏、栗陸為水龍氏。故中華民族有“龍的傳人之說”——伏羲時代“龍官龍師”的後裔。

伏羲的後代主要分化成為九個支系,分居九個不同的區域,活動範圍主要在今山東、山西、河北一帶。下傳近一千三百年,至炎帝姜榆罔時代【公元前2767年閼逢攝提格(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五十五年),“九黎”部落被炎帝姜黎【公元前2982年屠雍單閼(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三十年)的後代即蚩尤兄弟、族兄弟八十一人兼并。蚩尤遂成為“九黎國”國君,部眾融納了伏羲“九黎”後裔及炎帝姜黎後代。

炎帝姜榆罔五十五年【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炎帝姜榆罔與黃帝軒轅爭奪帝位的“阪泉之戰”中,炎帝榆罔戰敗,被迫讓位,改封於潞國【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此時,“九黎族”部眾一分為二:一部分追隨蚩尤仍居住在九黎國故地【今河北、山東、山西三省交界的古黎陽郡轄境範圍】,另一部分則追隨炎帝榆罔西遷於潞國。兩個支系的後裔中,都有人以黎字作為姓氏符號,這很可能就是後世彝族中黎氏的來源。伏羲後代中的一支,不斷衍化發展成為華夏族【漢族的前身】。

太昊帝伏羲氏的次子皇仲,任“夏官赤龍氏”,生子朱襄。朱襄仼“飛龍氏”之官,後繼位為帝,即火帝朱襄,建都於株【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境內】。朱襄之子任火官祝融氏,亦稱烈山氏。烈山氏之子柱,始植百穀,有大功於天下,死後被奉祀為第一代稷神“后稷”。柱下傳十七代為公孫少典,因功封有熊國(今河南省新鄭縣)。公孫少典的長子即炎帝神農姜石年;次子以父字為氏,姓少典氏,襲封有熊國,下傳五百三十年至黃帝軒轅滅掉末代炎帝姜榆罔而登上天子之位。

炎帝神農姜石年建都於曲阜【今山東省曲阜市】,“以火紀官”,設春官大火氏、夏官敦火氏、秋官西火氏、冬官北火氏、中官中火氏。“春官大火氏”主察大火星即心宿星座。“夏官敦火氏”,主察敦火星即柳宿星座,帝顓頊時代的夏官也叫火正祝融之官,別稱北正,以觀察火星的移動變化來預測夏季物候節氣,創顓頊歷。此後,帝嚳、堯帝、舜帝及夏朝、商朝時的星象官,也都以火星的運行規律來預測夏季物候節氣。今人研究上古史,如不涉入天文曆法知識,把火正祝融之官,簡單地解說成“上古管理火種的官”,殊為不當。

“秋官西火氏”,主察長庚星即太白星,亦即現代天文學所說的金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黎明現於東方,古稱太白星,傍晚現於西方,古稱長庚星。觀察太陽的岀入變化,可定金星的位置。“中官中火氏”,主察天上中宮主要星座天極星,即北斗七星,以斗柄所指,來確定毎年十二個月的月名,劃分季節,指導農事。至堯舜時期,這種工作,成為天子的專職之一,《尚書·舜典》“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炎帝姜榆罔【姜哀曾孫,公元前2767年閼逢攝提格(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在位五十五年,其中公元前2722年屠雍大淵獻(己亥)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為黃帝軒轅攝政之十年。姜哀生薑里,姜里生薑節莖,節莖生薑克與姜戲,姜克生榆罔。】

“阪泉之戰”要比“涿鹿之戰”早。《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按:應為末代炎帝姜榆罔】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按:‘百姓’一詞,在秦朝以前的古文獻中,特指有封地爵位、有姓氏的貴族;秦朝漢朝以後所說的‘百姓’,方是現代漢語意義一樣的‘百姓’】,而神農氏【按:應為炎帝榆罔】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按:時黃帝方十來歲】,諸侯咸未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沒有誰】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兿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五臣名】,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炎帝榆罔】,是為黃帝。”

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黃帝時年22歲,在“阪泉之戰”中打敗末代炎帝姜榆罔,登上了天子寶位,建都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城東南八十里礬山鎮西部黃帝故城。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城東一里,亦名黃帝泉】。而此時的蚩尤“九黎國”,正活躍於中原【今河南省】,極力擴張勢力,爭奪帝位。《龍魚河圖》“黃帝攝政【公元前2722年屠雍大淵獻(己亥)至公元前2713年著雍涒灘(戊申)為黃帝軒轅攝政時期,即11至22歲階段】,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使刀戟大弓弩,威鎮天下,詐殺無道。萬民欽命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長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以兵符。伏蚩尤后,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皆為殄滅。”“銅頭鐵額、食沙石子”云云,均為藝術性誇張,極言其暴戾,凶獷不服,以致蚩尤戰死後,黃帝還要在自己臉上畫上蚩尤臉譜,來威嚇八方諸侯,足見蚩尤在當時的威懾力!近代有人以為蚩尤“銅頭鐵額”是外星人,“涿鹿之戰”是地球人與外星人之戰,那就遠遠超出了尋宗問祖的範疇。本文一筆帶過,不捲入。

後來,炎帝族從陝西中部沿渭水流域經黃河向東發展,碰到九黎族,戰敗而返;黃帝族從陝西北部的黃河上游經太行山向東到達河北的懷來縣一帶,同樣為九黎族所阻,炎黃兩族聯合起來,才把九黎族打敗,佔據了中原地區。作為山東、河北、河南三省接界處一個氏族首領的蚩尤,敗死以後就葬在了他的屬地。根據魏人王象、繆襲等所編撰專門記載先代冢墓之處的《皇覽》,“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天師怪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天師怪談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八十六章 九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