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許都生變(3)
當時,蜀郡太守寫了一封信給曹騰,裏面表達了一些尊敬景仰的意思。
這封信在函谷關被益州刺史種暠給搜到了。種暠不但把這封信上交給了太守,他還上奏朝廷,說是曹騰作為內臣,竟然私交外官,違反朝廷律令,請皇帝治曹騰的罪,並把他的職位拿掉。
當時的皇帝為曹騰緩頰,說到。
“這書信是從外部來的,曹騰並沒有自己寫信到外部去,這不是曹騰的過錯。”
事情過去之後,曹騰並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而記恨種暠,他反而還常常稱讚種暠,說是。
“種暠對待聖上很有規矩、對待朝廷很有分寸。”
後來,種暠做到司徒(三公之一),他常常對人說。
“我能做到今天的位子,都是曹常侍的恩惠啊!”
曹騰的為人處事,由此可以見其一端。從而能夠福蔭子孫。
桓帝即位以後,一來因為曹騰是先帝的舊臣,二來因為曹騰在忠孝方面的聲譽非常好,就把他封為費亭侯,並加位為特進。
在曹騰的奮鬥下,曹家也雞犬升天了,曹騰哥哥曹褒當上了潁川太守,侄子曹鼎當過尚書令,侄子曹熾當上了侍中、長水校尉。
從小就進宮的太監是不應該有孩子的。曹騰的兒子,自然是養子。他的養子曹嵩,字巨高,此人就是曹操的父親。
曹嵩是曹騰從夏侯家領養過來的。
按照輩分,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故而,曹嵩的兒子曹操和夏侯惇就是叔伯兄弟了。曹嵩本姓夏侯,被收養后,改從曹姓。
有這樣的父親做靠山,曹嵩也得以在朝中充任要職,桓帝時任司隸校尉,靈帝時又歷任大司農、大鴻臚,甚而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曹嵩一路攀升大抵離不開養父的照應,但能居三公之位也幸虧他是巨富,靈帝末年,做官是要向皇帝捐錢的,這是官方公開的規定,中平四年,為了做太尉,曹嵩賄賂宦官以及向皇帝捐錢不下千萬。
桓、靈之時,宦官把持朝廷,權力空前炙熱,世族出身的公卿深為不滿,士人進身的前途受阻,因而與宦官勢同水火,更藉著反對宦官而揚名。當時的士人相互標榜,興起了品評人物、批評時局的風尚,且指引着社會輿論。
黨錮之禍爆發的那一年,曹操十二歲,出身於官僚家庭的人將來繼續做官,在那個時代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做官,曹操面臨的抉擇就是或與宦官為伍、或與士人為伍、或者默默無聞。
這時曹操所結交的袁紹等人不僅是遊俠也大多是身負盛名的士人,這些名士的立場影響着曹操向士人靠攏。他們當中最重要的當屬出身於世家“汝南袁氏”的袁紹,他的家族號稱“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
袁紹在黨錮之禍的時候隱居於京師雒陽,一方面結交天下名士,一方面謀划營救黨人。
曹操所結交的名士中當有一些出於袁紹的引薦,何顒就是其中之一,他常常到雒陽與袁紹一同商議營救黨人,當他初見曹操時竟然說道。
“漢家將亡,能安定天下的必是此人!“
雖然積極結交名士,但在當時的情形下,曹操作為宦官後裔的身份大概還是為一些士人所懷疑和不齒的。
並無聲望的曹操,需要製造輿論,於是他拜訪了以善於識人而著稱的名臣喬玄,喬玄驚訝地說道。
“天下將要大亂,能安定天下之人恐怕就是你了!”
接着,喬玄建議曹操去拜見許邵。
許邵善於品評人物,是著名的“月旦評”的主持人,時人都認為要獲得名望就要得到他的評價。
然而許劭看不起曹操,起初不願意為他做評,在曹操的威脅之下終於說出著名評語“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這足以讓曹操揚名。
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朝做了郎官,從此踏入仕途。
大約期滿一年後,曹操可以出任縣令長或縣尉之類的官員,他並沒有如願以償的做雒陽令,而是被尚書右丞司馬防、選部尚書梁鵠舉薦為雒陽北部尉。
曹操初入衙署就在大門左右各懸挂十餘支五色大棒,申明嚴肅法紀、不避權貴,當時蹇碩是皇帝寵信的宦官,他的叔父違反宵禁夜間出行,結果被曹操棒殺,此舉大約轟動京師,從此沒有再敢犯禁者。
曹操不僅致力於秉公執法,也有意藉此揚名,既然矛頭指向宦官更旗幟鮮明地站在了士人立場。
據說曹操就曾潛入宦官中常侍張讓家中,意圖行刺,被張讓發現時,曹操揮舞手戟退至庭院,越牆而出。
於是宦官都對曹操有所忌恨,但有礙於曹家在朝中的勢力不能輕易謀害,於是一致稱薦曹操才能,讓他治理地方,曹操升任頓丘令,頓丘在雒陽東北方,兩地相距約八百里,這實際是讓曹操遠離了京城。
曹操在頓丘令任上的第二年,卻因從妹夫濦強侯宋奇獲罪而連坐免官。
在擔任議郎期間,曹操上書為竇武、陳蕃鳴冤,試圖為黨人平反,這篇言辭懇切的上書卻得不到皇帝認同。
曹操或許是看到朝政頹敗、世風日下,非一人言行所能匡正,因而不再諫言。他變得冷靜了,可大漢卻正要掀起波瀾。
巨鹿“太平道人”張角領導黃巾軍起事。一時間天下響應,各地隨張角反者大約數十萬之眾,京師震動。
朝廷緊急部署,以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鎮守京師,將京城周圍各關隘設置關都尉把守,又召開朝廷會議選舉將領,以尚書令盧植為北中郎將、北地太守皇甫嵩為左中郎將、諫議大夫朱儁為右中郎將統兵征伐黃巾。並拜曹操為騎都尉前往潁川平亂,曹操抵達長社與皇甫嵩、朱儁合兵一處,將由波才領導的一支黃巾主力擊敗,升任濟南相。
這恐怕也就是潁川士族願意相信這個救過自己家鄉的騎都尉,並且追隨曹操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