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的名字
我自幼生活在農村。在我還小的時候,家裏並不富裕,蓋的是一座磚紅瓦房,鄰居卻是青泥打造的平房。那時候我很單純地以為,只要能住人,外觀不重要。至於顏色,我比較喜歡磚紅。
這是因為到了冬天,北風發冷,而磚紅色的外包裝最容易讓人覺得如火爐一樣暖和。看着鄰家那永遠不變的水泥青,有幾次我就想,為什麼不幹脆將它塗白呢?青給我的感覺像是打腫的臉,實在太難看。
在當時,村子裏以瓦房居多,平房很少,至於洋樓更是少到了絕版。而我,也只覺得那些蓋了青房的人家總也富不了哪去。如果確實很富,那為什麼不蓋洋樓?直到現在,吃的鹽多了,懂得多了,我更是這樣認為。
我想,窮人的朋友永遠是窮人,而富人相對於窮人,相處起來都很麻煩,這其中多半是富人的階級思想在作怪。畢竟農村都是窮人,而窮人與窮人之間是不會有什麼階級的。
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就很自信地以為,其實我家與鄰家並沒有什麼不同——無非是,都窮在一起了——窮在一起卻是最相同之處,而顯而易見的最不同之處就在於房子的底色。
關於它為什麼不塗白的問題,我特意去請教了鄰家的母親。我想既是她家的房子,她是最能給我解釋的。果然,鄰家母親解釋說,不塗白的都是側面還有背面,正面都已刷了大白。
為什麼不側面背面一塊刷呢?解釋又說,側面還有背面刷不刷都不重要,刷了倒浪費,而正面只要刷了一進來什麼人都能看得到。我覺得這很有道理,主次分明,又省了塗料。
所以我就覺得我見教了,長了智。
人們常說,吃一塹,長一智。這就是說,智不是平白無故就長的,應相應要付出代價。而索性只要付出代價,並不額外講究這代價是誰付的。在鄰家母親則跟我解釋完這些后,他的寶貝兒子子華就一下子推門進來,嘴角都流出了血。我當時看過去,不禁心一沉,知道我的智是長了,而為此付出的代價上天去安排給了他。
子華母親心疼壞了,忙跑過去問怎麼啦。子華好像沒事人一樣,只是嘴角勉強笑着,說是不小心自己給摔的。在那時我還不知道是不是摔的,但我很慚愧,心想就為了讓我長這一點智,上天就把它弄成這樣子,下手未免有些重了。
但時間一天天過去,對此我無所謂了,甚至是覺得他的替我承受是理所當然的,我的想法是:一切都是有原因的,而一切原因的結果都是應該的。
子華全名叫王子華,在他嘴角流血的那年正值六歲,而我已經六歲。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和子華在相同年份,我五月出生,而他六月。出生以後,麻煩就像投了胎一樣也出生了。
因為也許是在幾乎相同的孕期(我5月31,他6月1,算起來其實是只隔了一天),兩位媽媽又一牆之隔距離太近,以至於我和子華從還是嬰兒的時候,就被周圍所有的鄰居認作是雙胞胎。
那年我們都已六歲,而從出生到漫長的六年以後,時光的作用是使我們長大,更重要的卻是無聲的給了四周鄰居一個強有力而肯定的回應。
因為讓我們一起長大的時光,同時讓我們長得更像了。那年我只要一個人到村裡任何有人的地方,聽到最多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是。每次見他們很疑惑得像找不到北一樣,我就滿臉綻放出純真而無邪的微笑,同時我就會在心裏想,要讓他們這些大人分辨出我們兩個大活人,簡直是比讓他們多識倆多音字都難。
我的名字叫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