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霸之間的爭吵2
十幾年過去了,魏侯爺早就將子凡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對待。
“孟子說:仁就得到榮耀,不仁便會受到羞辱。當政者推行仁政就又榮耀,不行仁政就遭恥辱。”子凡的性格一向直爽,有話必說,可是他卻忘記了一樣最重要的事情。那便是,在此種情況下,他的一言一行會連累到整個侯府的安危。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要做臣子,須盡臣子之道。如果用不義之道去侍奉君王,那便是對君王的不恭敬。”侯爺反駁道。
“‘孟子《盡心下》中教導,百姓最為重要,國家其次,國君為輕。’民眾的生機才是最寶貴、最重要的。這樣才有國家社稷,才有君王。”子凡說道。
在孟子的民本思想,為什麼說,百姓最重要。因為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也就安定了。
爭論到這裏,侯爺眉頭緊鎖:“如果沒有了社會秩序,又談什麼社稷國家。沒有了國家社稷,民眾的利益又如何保障,沒有了國家的保障又怎麼談得上民為貴!”
“孟子說: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由於仁,他們失去天下是由於不仁。國家之所以興盛或衰落、生存或滅亡也是如此。如果諸侯不仁,就保不住他的國家。”子凡看着父親,眼中皆是憤憤不平之氣。
“你斷章取義,難道你忘了後面還有兩句‘卿大夫不仁不能保有宗廟,士人和老百姓不仁,就不能保全家身性命’。”侯爺說完站了起來,越說越激動。
子凡那張嘴一向能言善道,今日竟用來對抗自己的父親,魏侯爺心裏肯定很難受。
“孟子說: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寧願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君王有重大過錯,便要加以勸阻,反覆勸諫而不聽從就更立國君。若在生與義兩者之間選擇,我寧願捨生取義,上諫君王之過。”子凡說道。
侯爺此時大怒,他的眼中滿是失望的眼神,同時也有痛心之感。侯爺用手按住心口處,隔了一會兒,怒斥道:“你剛才說什麼?”
侯爺走到子凡面前,一字一字大聲的說著:“你剛才說你要捨生取義?”
侯爺那激動的情緒,自己已經不能控制了,此刻心如刀割一般的疼痛。
激怒的心情已經無法平復,因為子凡只知道大義,卻不知道這大義的背後,要付出的代價。
十七年了,十七年前子凡還是一個尚在襁褓中的男嬰,那時候,魏侯爺府中剛好失去了親生的兒子。
正在傷心之際,上天憐憫他們夫婦,將子凡送到他們府上,雖然十多年了,但是每次想起來,侯爺都覺得這是上天賜給自己的福氣。
這十多年,侯爺一直將子凡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一般看待,而且為了不讓子凡傷心,這十幾年都沒有跟他提起親生父親這件事。
魏侯爺痛心的說道:“你現在要捨棄的是你自己的生命還是整個侯府所有人的生命?你這麼做是要讓侯府上上下下一百多條人命拉下去陪葬嗎?”
“我沒有,我是說……”子凡說到一半就被侯爺打斷了他的話語。
“你不用說了,給我跪在這裏好好地反省。”侯爺打開了明暉閣的大門,走了出去。
子凡只聽見身後傳來父親的聲音……
“來人,把公子給我看好,不得讓他踏出這扇門半步。”侯爺說完,頭也不回的走了。
明暉閣的大門被關上了,留在屋裏的只有無奈和無助。
從小到大,子凡從來沒有見過父親發那麼大的火,或者這次自己真的讓父親失望了,徹徹底底的失望。
子凡也許沒有想到父親這一走,竟成了他們之間的永別。有些事情,始終讓人始料不及。
次日,侯府的管事來報告夫人。
“夫人,不好了,昨夜公子跟侯爺爭執過後,到現在還被罰跪呢?”侯府管家說道。
魏夫人轉身,看着劉管家,疑惑的問道:“子凡做事一向有分寸,也很聽老爺的話,怎麼會?”
“昨晚侯爺很生氣,說是公子要是不認錯,就不放他出來了。”劉管家說道。
“行了,我去看看。”魏夫人說道。
魏夫人問了劉管家關於昨晚的事,基本上就知道,他們父子為什麼而爭執了。
了解了情況之後,魏夫人起身往明暉閣的方向走去。
下人們開了門,子凡仍舊跪在那裏,沒有挪動過半分。
魏夫人走進去,將大門關上。她走到子凡跟前,問道:“昨晚究竟發生什麼事,你跟你父親爭吵?”
“朝中的事情,政見不合。”子凡回答。
“朝中的事情,自然是你父親拿主意,你就別操心了。等會跟你父親認錯,這事也就過了。”魏夫人勸道。
畢竟這麼多年了,她跟侯爺一樣,也一直將子凡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子一般。
“我沒有錯!”子凡跪了一夜,但是他心裏的想法還是跟之前的一樣。
因為他認為,現如今的王上,昏庸無能,他之前所做的那些事情,實在讓東周子民寒心。
而他只不過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並沒有什麼錯誤。
“你怎麼這麼執拗,向你父親認錯,先等他消氣了,有什麼事以後再說。”魏夫人說道。
子凡根本沒有半點妥協的意思,仍舊跪在那裏,面不改色。
魏夫人知道自己勸不過,但是這麼下去也不是辦法。
於是她便說:“今日我會說服你父親,讓你去萬福寺待上一段時間,等你想明白了再回來吧!”
魏夫人知道子凡的性子,所以她也只能這樣出主意了,目的就是為了不讓他們父子的關係鬧得太僵。
“我不去!”子凡不想離開侯府。
“今日你父親已經幫遞了休假,這段時間你就不用陪太子讀書了。”魏夫人說道。
……
在子凡心裏,他所想的那便是孔孟之道。作為太子伴讀,這些書籍上的學論,他比誰學得都好。
安民是治國之本,所以子凡拒不認錯。
兩日後,侯府的下人們打點好一切,子凡最後還是去了萬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