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醫精神病學治療理念

第三節 中醫精神病學治療理念

第三節

中醫精神病學治療理念

一、精神疾病的中醫辨證論治

精神疾病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辨證主要以證候,舌質、舌苔、脈象為主要依據,以中醫八綱(陰、陽、寒、熱、虛、實、表、里)為基礎,結合病因病機進行辨證。一般認為癲證屬陰,多為虛證,治療癲證以補虛扶正、寧心安神、壯陽興奮為主;狂證屬陽,多為實證,治療以清熱瀉火,豁痰開竅,活血化瘀為主,但狂證久則傷陰轉為癲證,宜滋陰降火。

中醫病證還有“不寐”“郁證”“健忘”“臟躁”等,辨證論治常採用疏肝解郁、清熱解毒、益腎化濁、健脾養心、安神定志、豁痰開竅、活血化瘀等治法,通過氣機通調、五行相依、陰陽平衡,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一)治則

1.清熱瀉火法

①龍膽瀉肝湯,本方以清熱瀉火為主,用於肝膽鬱火發狂。②涼隔散,本方瀉陽明熱結,用於邪熱內傳陽明所致發狂。③黃連解毒湯,本方以清熱解毒為主,主治三焦火毒證,用於心肝火旺的狂躁症。上述三個方劑是清熱瀉火法代表方,治療各種以精神運動興奮為主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和老年痴獃等。

2.調氣破瘀法

①桃仁承氣湯加味,本方逐瘀瀉熱,主治瘀熱互結髮狂。②新制柴胡湯,本方理氣重鎮,行血破瘀,用於陽狂多躁證。③癲狂夢醒湯,本方活血理氣,解郁化痰,主治癲狂陽證。上述三方,凡舌質紫黯有瘀斑,脈沉實有力為辨證要點。適用於情緒不穩、行為紊亂、興奮躁動、妄見妄聞者。

3.滌痰開竅法

①溫膽湯,本方理氣化痰,和胃利膽,適當加減用於痰熱擾心證。②三聖散,本方涌吐風痰,主治痰涎壅盛發狂。③控涎丹,本方祛痰逐飲,主治癲病痰氣交結。凡是狂躁、易怒、傷人毀物,苔黃膩,脈弦滑者皆可按痰論治。

4.補虛扶正法

①安神定志丸或甘麥大棗湯養心安神,人蔘歸脾丸和十全養榮丸氣血雙補。此法用於癲證、舌脈俱虛的各種精神疾病。若心悸、失眠服安神定志丸,氣血兩虛服人蔘歸脾丸或十全養榮丸,煩躁不安可服甘麥大棗湯。②壯陽湯,本方治療思維貧乏,情感淡漠,懶散獃滯、倦卧少動等精神疾病,陽氣不足者療效較好。③酸棗仁湯,本方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主治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證。虛煩失眠,心悸不安,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舌紅脈弦細為辨證要點。

5.滋陰降火法

①服蠻煎,本方適用於水不制火兼心腎微虛之狂證。鬱結不遂,疑慮驚恐而致痴獃,言語顛倒,舉動失常,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為其辨證要點。②黃連阿膠湯,本方滋陰降火安神,主治心腎不足,陰虛火旺證。心煩失眠,輾轉不寧,煩躁易怒,舌紅苔燥,脈細數為辨證要點。③百合地黃湯,本方滋陰清熱,主治百合病。神志恍惚,沉默寡言,心煩意亂,寒熱似有似無,口苦尿赤,舌紅脈微數為辨證要點。

6.疏肝解郁法

①柴胡疏肝散,本方疏肝理氣,活血止痛,主治肝氣鬱滯證。胸悶善太息,抑鬱易怒,脅肋脹痛,脈弦為辨證要點。②逍遙散,本方疏肝理氣,養血健脾,主治肝鬱血虛脾弱證。頭痛目眩,神疲食少,兩脅作痛,脈弦虛為辨證要點,如出現肝鬱血虛,生熱化火,則可選用加味逍遙散。③抑肝散,本方抑肝健脾,清熱解痙,主治肝氣亢盛,肝經虛熱發搐。發怒咬牙,驚悸不安,腹脹嘔吐,脈弦實為辨證要點。上述三方,凡因情志失調,肝氣不舒,氣機郁滯引起的抑鬱症、焦慮症和痴呆症均可辨證施用。

7.安神定志法

①硃砂安神丸,本方鎮心安神,清熱養血,主治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證。失眠多夢,驚悸怔仲,心煩神亂,胸中懊惱,舌尖紅,脈細數為辨證要點。②天王補心丹,本方滋陰清熱,養血安神,主治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症見心悸怔仲,虛煩失眠,神疲健忘,手足心熱,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辨證要點。③磁朱丸,本方鎮心安神,主治心腎陰虛,心陽偏亢證。症見心煩神亂,心悸失眠,耳鳴耳聾,視物昏花,舌紅脈細數為辨證要點。上述三方以安神定志為本,可根據陰陽偏盛和所涉臟腑選方。

8.補腎益髓法

①七福飲,本方補腎益髓,填精養神,主治髓海不足證。智能下降,記憶減退,頭暈耳鳴耳聾,失眠健忘,齒枯發焦,腰酸腿軟,步幅不穩,偏癱,言語蹇澀,舌瘦色淡紅,舌苔白,脈沉細無力為辨證要點。②還少丹,本方補腎健脾,益氣生精,主治脾腎兩虛證。表情獃滯,默默無語,記憶減退,失算失認,口齒含糊,詞不達意,伴腰酸腿疼,肌肉萎縮,舌質淡白,舌體胖大,苔白或舌紅,苔少或無苔,脈沉細弱為辨證要點。③知柏地黃丸,本方滋陰養血,補益肝腎,主治肝腎陰虛證。平素沉默寡言,形體消瘦,兩目少神,表情呆鈍,顴紅盜汗,肌膚甲錯,毛髮不榮,耳聾耳鳴,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為辨證要點。上述三方均由年邁體弱,至腎虛髓減,神機不用引起,適用於老年期痴獃等久病致精神疾病的治療。

(二)中醫辨證分型及治療

中醫歷來重視辨證分型,目前已經公佈的有抑鬱症、精神分裂症、老年期痴獃和失眠的中醫辨證分型及分證論治,現列於下供參考。

1.郁病(抑鬱症)中醫辨證分型及治療(2010年修訂)。

(1)肝鬱脾虛證:精神抑鬱,胸脅脹滿,多疑善慮,喜太息,納呆,消瘦,稍事活動便覺倦怠,脘痞曖氣,大便時溏時干,或咽中不適;舌苔薄白,脈弦細或弦滑。

治法:疏肝健脾,化痰散結。

主方:消遙散合半夏厚朴湯。柴胡、當歸、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厚朴、茯苓、生薑、紫蘇葉。

(2)肝鬱氣滯證:精神抑鬱,胸脅作脹或脘痞,面色晦暗,曖氣頻作,善太息、夜寐不安,月經不調;舌質淡,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氣解郁。

主方: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香附、枳殼、當歸、陳皮、綠萼梅、百合、合歡花、徐長卿、佛手、川芎、甘草。

(3)心脾兩虛證:善思多慮不解,胸悶心悸,神疲,失眠,健忘,面色萎黃,頭暈,神疲倦怠,易自汗,納谷不化,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

治法: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主方:歸脾湯。党參、茯苓、白朮、黃芪、當歸、遠志、鬱金、酸棗仁、木香、龍眼肉、大棗、甘草。

(4)腎虛肝鬱證:情緒低落,煩躁兼興趣索然,神思不聚,善忘,憂愁善感,脅肋脹痛,時有太息,腰酸背痛,性慾低下,脈沉細弱或沉弦。

治法:益腎調氣,解郁安神。

主方:頤腦解郁方化裁。北刺五加、五味子、鬱金、合歡皮、柴胡、梔子、白芍、甘草。

(5)肝膽濕熱證: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多夢,耳中轟鳴,頭暈頭脹,腹脹,口苦,咽有異物感,噁心,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清肝利膽,寧心安神。

主方:龍膽瀉肝湯。龍膽草、黃芩、梔子、川木通、澤瀉、當歸、生地、柴胡、甘草、車前子(包煎)、珍珠母(先煎)、龍齒(先煎)。

2.癲病(精神分裂症)中醫辨證分型及治療(2011年修訂)。

(1)肝鬱脾虛證:情感淡漠,呆愣少語,意志減退,妄見妄聞,多疑善慮,生活懶散,肢體睏乏,胸脅脹悶,少寐易驚,食欲不振,脘悶噯氣;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疏肝健脾,養腦安神。

推薦方葯:柴胡、香附、青皮、枳殼、三棱、莪術、白芍、川芎、茵陳蒿、人蔘、茯苓、炒白朮、酸棗仁、合歡花、夜交藤、炙甘草等。

中成藥:逍遙丸、舒肝解郁膠囊、解郁丸、疏肝和胃丸、木香順氣丸等。

(2)痰濕內阻證:情感淡漠,沉默痴獃,少語或不語,思維貧乏,肢體睏乏,懶散被動,意志減退,納呆,大便稀溏;舌體胖或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滑或沉緩。

治法:燥濕化痰,開竅醒神。

推薦方葯:法半夏、天南星、蘇子、陳皮、茯苓、桔梗、枳實、竹茹、皂角刺、大黃、石菖蒲、遠志、生薑、炙甘草等。

(3)氣滯血瘀證:情感淡漠,情緒不穩,偶有易怒,哭笑無常,思慮重重,時而低落,多疑善慮,婦女易於經期神誌異常,情緒波動,心煩易激,經色紫暗;舌質暗,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澀。

治法:行氣解郁,活血醒神。

推薦方葯:三棱、莪術、柴胡、香附、枳殼、赤芍、川芎、當歸、丹參、鬱金、桃仁、紅花、牛膝、穿山甲、大黃、炙甘草等。

中成藥:越鞠丸、血府逐瘀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4)心脾兩虛證:情感淡漠,神思恍惚,魂夢顛倒,言語無序,思維貧乏,意志減退,時而自笑,心悸易驚,食欲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弱。

治法:健脾養心,益氣安神

推薦方葯:黃芪、人蔘、當歸、茯苓、茯神、鬱金、酸棗仁、龍眼肉、石菖蒲、遠志、五味子、龍骨、牡蠣、磁石、炙甘草等。

中成藥:歸脾丸、人蔘歸脾丸、柏子養心丸等。

3.老年呆病(老年期痴獃)中醫辨證分型及治療(2011年修訂)。

(1)髓海不足證:智能減退,判斷能力下降,定向力障礙,聽力、記憶力減退,頭暈,耳鳴耳聾,失眠健忘,懈惰思卧,齒枯發焦,腰酸腿軟,步幅不穩,偏癱,言語謇澀;舌瘦色淡紅,舌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腎益髓,填精養神。

主方:七福飲。熟地、人蔘、白朮、甘草、當歸、遠志、杏仁。

辨證加減:填補腦髓之力不足者加鹿角膠、龜板膠、阿膠、紫河車等血肉有情之品;還可以本方製成蜜丸或膏滋以圖緩治,也可用河車大造丸大補精血。

(2)脾腎兩虛證:表情獃滯,默默無語,記憶減退,失算失認,口齒含糊,詞不達意,伴腰酸腿疼,肌肉萎縮,食少納差,氣短懶言,流涎,四肢不溫,腹痛喜按,雞鳴泄瀉;舌質淡白,舌體胖大,苔白或舌紅,苔少或無苔,脈沉細弱,雙尺尤甚。

治法:補腎健脾,益氣生精。

主方:還少丹。熟地、枸杞、山茱萸、肉蓯蓉、巴戟天、小茴香、杜仲、懷牛膝、楮實子、人蔘、茯苓、山藥、大棗、遠志、五味子、石菖蒲。

辨證加減:如見氣短乏力較著,甚至肌肉萎縮,可配伍紫河車、阿膠、川斷、杜仲、雞血藤、何首烏、黃芪等以益氣養血;若脾腎兩虛,偏於陽虛者,出現四肢不溫,形寒肢冷,五更泄瀉等症,方用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再加紫河車、鹿角膠、龜板膠等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補髓;若伴有腰膝酸軟,顴紅盜汗,耳鳴如蟬,舌瘦質紅,少苔,脈弦細數者,是為肝腎陰虛,可用知柏地黃丸滋養肝腎。

(3)肝腎陰虛證:平素沉默寡言,形體消瘦,兩目少神,表情呆鈍,顴紅盜汗,肌膚甲錯,毛髮不榮,耳聾耳鳴,鬚髮早白,牙齒鬆動,筋惕肉潤,腰酸膝軟,關節不利,四肢麻木;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法:滋陰養血,補益肝腎。

主方:知柏地黃丸。熟地黃、知母、黃柏、茯苓、澤瀉、丹皮、山萸肉、山藥。

辨證加減:腎虛為主加用左歸飲;陰虛火旺明顯者加青蒿、地骨皮、黃連、雞子黃;肝血不足者加六味地黃丸,制首烏、雞血藤、桑椹、阿膠;陰虛動風明顯者加龍骨、牡蠣、石決明、鉤藤、白蒺藜、龜板、菊花。

(4)心肝火旺證:神情緊張,焦慮,言語錯亂,喋喋不休,聲高氣粗,坐卧不寧,頭暈頭痛,目赤咽干,性情易怒,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瀉火,安神定志

主方:黃連解毒湯加減: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大黃、生地、夏枯草、柴胡、柏子仁、合歡皮、酸棗仁、木通。

辨證加減:心火偏旺者加牛黃清心丸;大黃乾結者加火麻仁。

(5)痰濁阻竅證:頭重如裹,表情獃滯,智力減退,倦怠嗜卧,或哭笑無常,喃喃自語,或終日無語,呆若木雞,伴不思飲食,腹痛腹脹,嘈雜,口多涎沫;舌淡苔白,脈細滑或濡滑。

治法:健脾化濁,豁痰開竅。

主方:洗心湯。人蔘、甘草、半夏、陳皮、附子、茯神、酸棗仁、石菖蒲、神曲。

辨證加減:脾氣虧虛明顯者,可加党參、茯苓、黃芪、白朮、山藥、麥芽、砂仁等健脾益氣之晶,以截生痰之源;若頭重如裹,哭笑無常,喃喃自語,口多涎沫者,痰濁壅塞較著,重用陳皮、半夏,配伍膽南星、萊菔子、佩蘭、白豆蔻、全瓜蔞、貝母等豁痰理氣之品;若痰郁久化火,蒙蔽清竅,擾動心神,症見心煩躁動,言語顛倒,歌笑不休,甚至反喜污穢等,宜用滌痰湯滌痰開竅,並加黃芩、黃連、竹瀝以增強清化熱痰之力。

(6)氣滯血瘀證:目光獃滯,智力減退,語言顛倒,善忘易驚,思維異常,行為古怪,口乾不欲飲,或肢體麻木不遂,或肌膚甲錯,雙目晦暗;舌質黯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細或細澀。

治法:行氣活血,通竅醒腦。

主方:通竅活血湯加減: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石菖蒲、鬱金、生薑、地龍、蔥白、人工麝香。

辨證加減:如久病氣血不足,加党參、黃芪、熟地、當歸以補益氣血;瘀血日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虛明顯者,可加當歸、雞血藤、三七以養血活血;瘀血日久,郁而化熱,症見頭痛、嘔惡,舌紅苔黃等,加丹參、丹皮、夏枯草、竹茹等清熱涼血、清肝和胃之晶。

4.不寐(失眠)中醫辨證分型及治療(2010年修訂)。

(1)肝火擾心證:突發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夢驚醒,胸脅脹悶,善太息,口苦咽干,頭暈頭脹,目赤耳鳴,便秘溲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瀉火。

推薦方葯:龍膽瀉肝湯。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車前子、當歸、生地、醋柴胡、炙甘草、生龍骨、生牡蠣、磁石等。

(2)痰熱擾心證:失眠時作,惡夢紛紜,易驚易醒,頭目昏沉,脘腹痞悶,口苦心煩,飲食少思,口黏痰多;舌質紅苔黃膩或滑膩,脈滑數。

治法:清化痰熱。

推薦方葯:黃連溫膽湯。清半夏、陳皮、竹茹、枳實、山梔、黃連、茯苓、遠志、柏子仁、甘草等。

(3)胃氣失和證:失眠多發生在飲食后,脘腹痞悶,食滯不化,噯腐酸臭,大便臭穢,納呆食少;舌質紅苔厚膩,脈弦或滑數。

治法:和胃降逆。

推薦方葯:保和丸合平胃散。神曲、山楂、萊菔子、半夏、茯苓、陳皮、厚朴、蒼朮、連翹、雞內金、麥芽、谷芽等。

(4)瘀血內陰證:失眠日久,躁擾不寧,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夜多驚夢,夜不能睡,夜寐不安,面色青黃,或面部色斑,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乾嘔,或內熱瞀悶,或心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熱;舌質暗紅、舌面不瘀點,唇暗或兩目暗黑,脈澀或弦緊。

治法:活血化瘀。

推薦方葯:血府逐瘀湯。當歸、生地黃、桃仁、紅花、川芎、柴胡、桔梗、川牛膝、枳實、赤芍、甘草、牡丹皮、香附。

(5)心脾兩虛證:不易入睡,睡而不實,多眠易醒,醒后難以復寐,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納谷不香,面色萎黃,口淡無味,腹脹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益心脾。

推薦方葯:歸脾湯加減。人蔘、白朮、黃芪、當歸、茯神、木香、遠志、龍眼肉、酸棗仁、合歡皮、甘草等。

(6)心膽氣虛證:心悸膽怯,不易入睡,寐后易驚,遇事善驚,氣短倦怠,自汗乏力,舌質淡苔白,脈弦細。

治法:益氣鎮驚。

推薦方葯: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加減。人蔘、龍齒、茯神、石菖蒲、遠志、川芎、合歡皮、知母、夜交滕、酸棗仁等。

(7)心腎不交證:夜難入寐,甚則徹夜不眠,心中煩亂,頭暈耳鳴,潮熱盜汗,男子夢遺陽痿,女子月經不調,健忘,口舌生瘡,大便乾結,舌尖紅少苔,脈細。

治法:交通心腎。

推薦方葯: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黃連、肉桂、生地、熟地黃、山萸肉、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等。

二、中藥單方、復方及中成藥的臨床應用

基於民間流傳的不少單方和中醫名家的經驗用方,中醫針對精神疾病治療用藥已形成專科專病專葯的治療特色。

1.藏紅花(crocussativusL.,saffron)

國內外文獻報道,藏紅花治療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證實藏紅花可改善抑鬱和痴呆症狀,且使用安全。

(1)適應證:

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病。

(2)劑量及用法:

每天服3~10g(主葯含量)。

2.鼠尾草(salviaofficinalis)

具有抗衰老、增強記憶力、安定神經、明目,緩和頭痛及神經痛作用。鼠尾草可通過抗氧化、抗炎和抑制膽鹼酯酶活性等藥理作用發揮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療效。

(1)適應證:

阿爾茨海默病,失眠和焦慮。

(2)劑量及用法:

每天服15~30g(主葯含量)。

3.紅景天(rhodiolaroseaL.)

能夠補氣清肺,益智養心。美國一項紅景天提取物治療抑鬱症12周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研究證實,紅景天可發揮抗抑鬱常規療效,且使用安全。

(1)適應證:

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病。

(2)劑量及用法:

每天服3~9g(主葯含量)。

4.舒血寧(ginkgobiloba,銀杏葉提取物)

為銀杏葉提取製得的浸膏糖衣片,每片含總黃酮2mg。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而且有明顯的細胞質膜穩定作用。可輔助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及腦衰弱綜合征,均取得一定近期臨床療效。用法及用量:一日3次,一次兩片,療程至少3個月。無明顯藥物不良反應,少數病例晚上用藥可引起失眠。個別患者服藥後有胃部不適感。

5.解郁丸

是中藥復方葯,有較好抗抑鬱療效,也可治療失眠。該復方中藥成分為:白芍、柴胡、鬱金、當歸、茯苓、百合、合歡皮、甘草、小麥、大棗。

(1)適應證:

輕、中度抑鬱狀態,長期失眠或頑固性失眠。

(2)劑量與用法:

上述處方湯劑一天一劑,30劑為一療程。製劑為水丸者,每次60粒(4g),一天3次,6周為一療程。

6.舒肝解郁膠囊

為貫葉金絲桃和刺五加組成的中藥復方製劑,有疏肝解郁,健脾安神的功效,適用於輕、中度單相抑鬱症屬肝鬱脾虛證者。

(1)適應證:

輕、中度單相抑鬱症屬肝鬱脾虛證者。

(2)劑量與用法:

口服,一次2粒,早晚各一次,療程為6周。

7.丹梔逍遙散

又名加味逍遙散,是在名古方逍遙散基礎上加丹皮和梔子而成,用於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

(1)主要成分:

當歸、芍藥、茯苓、柴胡、丹皮、梔子、甘草、薄荷等。

(2)適應證:

輕中度抑鬱、焦慮症。

(3)劑量與用法:

湯劑一天一劑,30天為一療程;沖劑日劑量為24g,最好聯合抗抑鬱西藥,以加速起效與提高療效。

8.烏靈膠囊

該中成藥是從我國珍稀藥用真菌烏靈參中分離獲得的菌種,經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研製而成的純中藥製劑,含腺苷、多糖、甾醇類、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鎮靜安神作用,對抑鬱、焦慮均有較好療效。

(1)適應證:

失眠、抑鬱焦慮狀態,偏頭痛及神經症。

(2)劑量與用法:

每膠囊含0.33g。用法為0.99g,一天3次,6周為一療程。

9.路優泰(聖約翰草提取物片)

是第一個純天然中藥植物聖約翰草(SaintJohn'sWort,植物名)提取物。每片路優泰含乾燥聖約翰草提取物300mg,其中貫葉金絲桃素含量不少於9mg,總金絲桃素含量不少於0.4mg。路優泰是治療廣泛性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安全、有效藥物。

(1)適應證:

抑鬱症、焦慮症。

(2)劑量與用法:

每片重0.56g(含聖約翰草提取物0.3g)。用法為1次1片,一天二次或三次。

10.益氣養心片

由黃芪、紅參、當歸、川芎、丹參、紅花、茯苓、橘紅、冰片和炙甘草等中藥組成,具有益氣養血和化瘀消痰的功效,主治痰瘀氣阻所致心悸氣短、失眠健忘和體虛自汗。

(1)適應證:

失眠症,焦慮或煩躁不安。

(2)劑量與用法:

每片重0.4g。用法為1次5片,一天3次。

11.九味鎮心顆粒

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國內銷售的治療廣泛性焦慮症心脾兩虛證為主的中藥復方口服製劑。由人蔘、酸棗仁、五味子、茯苓、遠志、延胡索、天冬、熟地、肉桂等中藥組成,具有養心補脾和益氣安神的功效。

(1)適應證:

廣泛性焦慮症心脾兩虛證型。

(2)劑量與用法:

每袋重6g。用法溫開水沖服,1次1袋,一天3次。

12.巴戟天寡糖膠囊

於2012年5月上市,是我國第一個用於抑鬱症治療的天然藥物,具有舒郁安神,補腎益智的功效。

(1)適應證:

腎虛型抑鬱症,症見抑鬱情緒、心緒低落、提心弔膽、入睡難眠、失眠多夢、焦慮多疑、疲倦乏力、性慾減退、耳鳴健忘等。

(2)劑量與用法:

每粒重0.3g。用法:口服,1次1粒,一天2次。

目前,獲得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證據支持具有循證指導的中藥及復方還有:①抗焦慮中藥及復方:馬齒莧、合歡皮、雷公藤、黃芩、水飛薊、纈草、香蜂草、人蔘、西番蓮、厚朴;抑肝散、酸棗仁湯等。②抗抑鬱中藥及復方:柴胡、白芍、茯苓、酸棗仁、鬱金、香附、纈草、首烏藤、遠志、蘆薈;抑肝散、柴胡疏肝散、甘麥大棗湯等。③治療精神分裂症中藥及復方:黃芫花、巴豆、知母、礞石;癲狂夢醒湯、抑肝散、礞石滌痰湯、生鐵落飲等。④治療老年痴獃中藥及復方:人蔘、熟地、當歸、甘草、枸杞、大棗、山藥、麥冬、龍眼肉、肉蓯蓉、黃芪、靛玉紅、黃連、川芎、薑黃、丹參、遠志、石菖蒲、茯苓、豬苓、鉤藤;聰明湯、當歸芍藥散、開心散、清開靈、智靈湯、抑肝散、補陽還五湯等。

三、針刺、電針及耳針治療

針灸可治療痴呆症、戒斷綜合征、神經發育遲滯、強迫症、睡眠障礙、胃腸神經症、抑鬱症、酒精中毒和梅核氣等。遵循辨證論治循經取穴的原則,一般頭面部、督脈穴位為多,配伍遠端四肢穴位。手法採取實則瀉之即重刺提插,虛則補之即輕刺捻轉,虛實夾雜即輕重兼施的原則。

(一)郁病(抑鬱症)

1.體針:

(1)肝鬱脾虛證:

以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穴為主。取穴:期門、太沖、豐隆、脾俞、足三里、天突。操作:針用補瀉兼施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2)肝鬱氣滯證:

以手陽明大腸經、足厥陰肝經穴和督脈穴為主。取穴:百會、印堂、神門、內關、太沖、大陵、肝俞,太沖、期門。操作:針用瀉法,肝俞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3)心脾兩虛證:

以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穴和背俞穴為主。取穴:神門、心俞、脾俞、三陰交、足三里、中脘、章門。操作:針用補法,加灸心俞、脾俞、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4)腎虛肝鬱證:

以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穴和任脈穴為主。取穴:太沖、期門、內關、膻中、關元、腎俞。操作:針用補瀉兼施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5)肝膽濕熱證:

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穴為主。取穴:行間、俠溪、三陰交、中極。操作:針用瀉法。

2.電針

百會與印堂,神庭與四神聰組成兩組處方,交替使用。在針刺的穴位上接電針治療儀,輸出波型為連續波,80~100次/分,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每次通電30分鐘。每日1次,每周6次,3周為1個療程。

3.耳針

根據患者具體癥狀,將王不留行籽壓於耳穴,用膠布固定,囑患者定時按壓,每日3次,每次3~5分鐘。能疏通氣血,安神定志。取穴:心、肝、脾、腎、內分泌、交感、神門等。

4.溫灸

將艾條點燃靠近雙側足三里,以溫熱為度,能溫補脾胃,溫通經絡。可配合多功能艾灸儀治療。

(二)癲病(精神分裂症)

1.體針療法

(1)“調神醒腦”針刺療法

頭部取穴:主取百會穴;並於印堂穴直上2.0cm向後平刺25~40mm深,目內眥直上平行於該針兩旁各一穴,均向後平刺25~40mm深;配經外奇穴印堂穴。小幅度、輕捻轉,偶伴提插,捻轉速度達200轉/分鐘以上,連續3~5分鐘,每日1次。

腹部取穴:於劍突下0.5寸穴位處,針尖向肚臍方向刺一針,然後在其左右旁開0.5寸穴位處分別刺入兩針,3針向下平刺1.5寸深,施輕度手法捻轉,連續5分鐘~10分鐘,必要時可以通電針刺激,每日1次。

(2)針刺三步療法

第一步:開竅醒神。選擇十三鬼穴,(人中、少商、隱白、大陵、申脈、風府、頰車、承漿、間使、上星、會陰、曲池、舌下少陰)中5~6穴。按上述十三鬼穴順序進針,按常規針刺方法操作,用26~28號1寸或1.5寸針,均以得氣為度,每個穴位針刺時間大約30秒,不留針。每日1次,療程3~7天。

第二步:辨證施針。主要穴位:人中、百會、內關、三陰交。臨證配穴,肝鬱脾虛者取印堂、神門、足三里、太溪、太沖;痰濕內阻者取豐隆、陰陵泉、足三里;氣滯血瘀者取血海;心脾兩虛型取安眠、神門。按常規針刺方法操作,用26~28號1寸或1.5寸針,均以得氣為度,而後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實施提插捻1次。每日1次,療程2周~4周。

第三步:善後調理。在辨證施針取得一定臨床療效后,以電針進行善後調理。每周一、三、五取穴百會、人中,周二、四取穴雙側內關穴,採用連續波,頻率2Hz~5Hz,每日1次,每次1小時,療程至第8周結束。

2.電針療法

取百會、人中、印堂斜刺,捻轉瀉法進針5分鐘。得氣后,將電針儀導線分別連在百會、人中、印堂穴上,頻率每分鐘80~90次,穴位局部可見針抖動,局部可見輕微肌肉抽動,以患者無不適感為度。留針1小時/次,每日1次。

(三)老年呆病(老年期痴獃)針灸治療

1.體針療法

主穴:百會、人中、四神聰、風池、大椎、腎俞、內關、三陰交、神門、大鐘。

操作:取28號1.5寸毫針,患者出現酸麻脹等針刺感應,留針30分鐘;背部夾脊穴取28號3寸毫針,從第一胸椎棘突下進針0.2寸後分別轉向後正中線左右各0.5寸,平刺與捻轉相結合。

2.耳針療法

主穴:耳穴

操作:採用0.5寸的短柄毫針刺激耳穴。進針深度應以耳郭局部的厚薄而定,一般刺入皮膚2~3分鐘,以透過軟骨但不穿透對側皮膚為度。留針期間可間隔捻轉數次以加強刺激。此法現已經由單純針刺發展為埋針、溫針、電針、水針、穴位離子透入、艾灸、割治和放血等多種方法。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連續10次為一療程。

3.電針療法

主穴:針灸組Ⅰ:百會、大椎、腎俞、神門、內關、三陰交;針灸組Ⅱ:四神聰、風池、太溪、足三里、豐隆、太沖。

操作:採用1.5寸針灸針進行針刺;之後在針柄上連通電針儀,電量調至患者感到舒適而穴位局部皮膚肌肉輕微抽動為限,使用疏密波,頻率為每分鐘80~100次,每次30分鐘,每天或隔天1次,10~20次為一療程,連續治療2~4個療程。

以上兩組穴位交替選用。其中百會與大椎、四神聰與風池給予連續波電刺激,15分鐘后改為疏密波。

(四)不寐(失眠)針灸治療

1.體針療法

主穴有神門、內關、百會、四神聰。肝火擾心者,加太沖、行間、風池;痰熱擾心者,加太沖、豐隆;胃氣失和者,加足三里、中脘、天樞;瘀血內阻者,加肝俞、膈俞、血海;心脾兩虛者,加心俞、脾俞、三陰交;心膽氣虛者,加心俞、膽俞;心腎不交者,加太溪、心俞、腎俞。

操作:用平補平瀉法。

2.耳穴療法

取穴:神門、心、脾、腎、皮質下,配穴取枕、交感、內分泌、神經衰弱點。主穴配穴合用,隨證加減。

操作:治療前先用耳穴探測棒在耳穴上尋找陽性點,用75%酒精消毒耳廓後用耳針或將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對準選定的耳穴貼緊並加壓,使患者有酸麻脹痛或發熱感。失眠伴頭暈頭痛,急躁易怒者用重手法,年老體弱、倦怠納差用輕手法,囑患者每天自行按壓2次~3次,每次每穴30秒。上述治療隔日進行1次,5次為1個療程。

3.穴位貼敷:

用夜交藤15g,白芷12g,敗醬草10g等。將上藥粉碎,加入輔料,製成丸狀。夜晚睡前,用醫用膠布貼敷於太陽穴、神門、湧泉穴。

(張宏耕王楊王紹禮楊甫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沈漁邨精神病學(第6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沈漁邨精神病學(第6版)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節 中醫精神病學治療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