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2章
幫手?
不會是狐小饒想的那個意思吧!
皇太后對良嬤嬤吩咐了一聲,不多時,良嬤嬤就帶着一名身穿粉色宮裝,半垂着頭的女孩進了殿裏。
“蓮心,這是雍郡王福晉,還不趕緊拜見!”皇太后招呼道。
女孩對着狐小饒盈盈下拜:“鑲黃族典儀官凌柱之女,鈕祜祿·蓮心見過雍郡王福晉,雍郡王福晉萬福金安!”
狐小饒眉毛一挑,這個鈕祜祿氏不會就是歷史上弘曆的生母嘛。
她死了之後,鈕祜祿氏成功逆襲,成了孝聖憲皇后,最後登上了太后之位!
“蓮心知書達禮,脾氣和善,是今年的秀女。哀家有意讓她進雍郡王府幫你,你覺得如何?”皇太后笑着問。
“雍郡王府的情況,老佛爺也是知道的,瑤兒實在是怕耽誤了人家姑娘!”狐小饒誠懇地道。
“蓮心不會爭寵,哀家只是想讓她在家事上幫幫你。”皇太后見狐小饒臉上的表情仍舊有些不情願,小聲地道,“這是皇上的意思,哀家幫你選了個老實本分的。倘若你不願意,皇上那裏可就不一定會賜哪個女人了!”
皇太后把話說到了這個份上,狐小饒能怎麼辦,只能硬着頭皮說好了。
“瑤兒,小四疼不疼你,不在於他的女人數量,而是在於你在他心裏的重量!只要他看重你,你又有什麼可怕的呢?”皇太后開導道。
話是這麼說的沒錯,但是狐小饒的心裏仍舊不怎麼好受,完全沒有了方才的精氣神。
小弘暉見狐小饒不開心,想開口說點什麼,卻發現以他的立場,什麼都不能說。
他在心裏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對欣然一心一意,萬萬不會讓她像狐小饒一樣傷心難過。
小靈瑞一心撲在吃的上面,根本就不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
也只能說,吃貨的心要比常人大上許多。
而一直在當背景板的楚戀,見到狐小饒一副有苦說不出的模樣,心裏很是痛快。
她親額娘所受的苦,她一定要讓狐小饒再受一遍。
這樣才公平,不是嗎?
從慈寧宮裏出來,狐小饒帶着孩子們又去了一趟撈月宮。
烏雅貴人見到狐小饒,又是老生常談,讓她想辦法讓康熙給十四阿哥和明珠大人家的嫡長孫女賜婚。
明珠是大阿哥的人,如今大阿哥倒台了,正是拉攏他的好時候。
只要納蘭明珠的嫡長孫女跟了十四阿哥,十四阿哥奪嫡的勝算就大上一些。
狐小饒哪有那麼大的本事。
也不知道為什麼,康熙看她一直不怎麼順眼,沒事就給她添堵,她還故意往前湊,除非是她瘋了。
況且,狐小饒並不覺得十四阿哥和明珠家扯上關係是好事。
所以,狐小饒毫不猶豫地回絕了。
烏雅貴人氣急:“你現在的膽子越來越大了,你是不是以為,你在雍郡王府的地位足夠穩固,本宮動不了你?”
狐小饒抬眸,語氣認真地問:“母妃,你給十四弟選妻子,有沒有想過究竟是女方的家境重要,還是適合更重要?”
烏雅貴人毫不猶豫地答道:“自然是家境更重要!就算不適合又怎樣,到時候,讓小十四娶幾個合心意的格格進府,這不就行了!”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若不能同心,這是禍,根本就不是福!”狐小饒試圖和烏雅貴人講道理。
烏雅貴人根本聽不進去狐小饒的話:“他們兩個人還沒有成婚,你怎麼知道他們一定就相處不好?說不准他們將來比你和小四,還要來得恩愛呢!”
“這只是母妃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兒媳方才進宮,聽說皇阿瑪已經有了決斷,母妃還是不要想着違抗聖命為好。”烏雅貴人不聽她的,狐小饒只能將康熙抬出來壓烏雅貴人。
烏雅貴人心裏一緊:“皇上的意思是……”
“還有兩天就殿選了,母妃很快就知道了!”狐小饒說完,和小珍珠玩了一會兒,便打算起身回府了。
小珍珠拽住狐小饒的衣袖,一副依依不捨的模樣,口中不停的喊着:“額娘!抱抱!”
狐小饒的心軟成了一片,她真想把小珍珠就這麼抱回家去,可是她不能。
她只能和小珍珠承諾,過一段時間再來看她。
小珍珠扁了扁嘴,想哭卻努力忍住不哭,那眼淚含在眼圈的可憐模樣,把狐小饒看得又是一陣心疼。
這讓她原本就不怎麼愉快的心情,更加沉重了幾分。
回到雍郡王府,狐小饒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裏,連晚膳都沒有吃。
四爺從小弘暉口中,了解到來龍去脈之後,除了嘆息也只能嘆息。
他倒是能把鈕祜祿氏給推了,可就像皇太后說的那樣,沒有鈕祜祿氏,還有富察氏、覺羅氏、佟佳氏等等,他總不能全都拒絕。
不然的話,康熙對狐小饒的意見該更大了。
四爺讓人連夜查了一下鈕祜祿氏的底細,秀女的信息很好查,僅用了一個時辰的時間,下面的人便將鈕祜祿氏這十五年的生平,全部呈到了四爺跟前。
打眼看去,四爺覺得鈕祜祿氏和普通的滿族貴女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愛好廣泛了些,不僅能歌善舞,還會醫術、騎射等。
但是越往下看,四爺越覺得鈕祜祿氏不一般。
因為鈕祜祿氏是凌柱的小女兒,她在家裏很受寵愛,但是性子卻很溫和,並沒有嬌縱之氣。
不僅如此,鈕祜祿氏在外頗有賢名,自己出銀子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都在郊外施粥,冬日還給窮人分發舊棉衣、常見的藥材等,很多人都叫她“活菩薩”。
四爺翻了翻,下面的人呈上來整整好幾頁紙,說的全都是耿氏的好,一點錯處都沒有。
在四爺心裏,狐小饒已經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了。
可即便是她,身上也是有缺點的,像鈕祜祿氏這樣完美的女人,現實當中真的存在嗎?
人們都說,好奇是一個女人吸引男人的第一步,單就這一點來說,鈕祜祿氏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