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清軍圍剿

第四章清軍圍剿

李明的隊伍到了鄭州附近時與清軍的步兵遭遇2000多步兵,騎兵也有500多,都是冷兵器,三個團六千多火槍手朝着密集的步兵就是放槍,不斷有人倒下,李明手持火槍一槍一個騎兵,走的騎兵節節敗退,士氣低落,很快這些步兵不敵李明的火槍隊,大部分人馬撤退了,陣地丟下幾百個屍體逃跑了,隊伍打掃了戰場后迅速離開了這一路大大小小戰鬥打了十幾次,戰士雖然戰鬥經驗不足,也算接觸戰場了,15天後李明的隊伍到達了重慶外圍,馬上進入雲南地盤了,後面的清兵也有跟過來的,這一路千辛萬苦,接下來我們要面臨一場大戰,面臨清軍重兵圍剿,李明隨後帶領火槍隊進入大山修整,附近村聽說是義軍不斷有人加入義和團加入,李明也在後山秘密的建立的軍工廠,他親自畫圖設計子彈,長槍,短槍,現在的火槍威力不夠,李明把清軍的火槍直接升級改裝成了后裝槍,圖紙出來了,劉大哥花錢找人找工匠做,大夥齊心協力終於搞出來圖紙上的第一把后裝槍,也罷老劉頭作為工程師,劉頭當年可是在大明朱元璋時期的火器營做過經驗相當豐富,提起明朝火器,不得不誇讚朱元璋的戰略眼光頗高,朱元璋時期對火器的了解和製造與歐洲差距不大,因為鄭和下西洋積極對外開放交流的原因,所以明朝對歐洲的認識並不陌生。正是因為朱元璋對火器的重視,明初洪武年間火銃的製造和使用,在當時世界兵器領域內是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明軍重要的單兵**武器——三眼銃

早在1363年鄱陽湖大戰時朱元璋的軍隊就使用了不少火銃,火筒。火器這個由中國人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徹底的被裝備到了軍隊當中,儘管火器威力相當有限但明代火器發展迅速,有神槍、大將軍鐵炮、二將軍鐵炮、大將軍銅炮、小將軍銅炮、神銃、大銅佛郎機、神炮、飛炮、銅銃、鐵銃、馬上佛郎機、神箭、鐵宣風炮、纓子炮、鐵佛郎機、鐵三起炮、碗口炮、小神炮、鐵蒺藜、新置的器械有九龍盤槍、鐵鞭槍、火箭盤槍,子母炮、紅衣大炮、火箭等。

明代火器專家趙士禎發明的——掣電銃

明代火器從其分類來看主要有三大類:

第一類是用手持點放的火銃和鳥銃。其形體和口徑都較小,一般筒內裝填鉛彈和鐵彈等物,射程十步至三百步,由前膛、葯室和尾銎三部分構成,堪稱明朝時期的頭號火器。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制定了全國衛所軍隊武器配備比例,“凡軍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明初軍隊火銃配備率達到10%。

“寶源局”製造的銅銃

現今發現的最早的明朝火銃,是明太祖洪武五年由“寶源局”製造的一把銅銃。身長44.2厘米,口徑2.2厘米,分量2斤12兩。火銃最早出元朝,比西方早數十年,火銃在明朝運用得最普遍。

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虎蹲炮

永樂年間,大明王朝組建了"神機營",這種獨立炮兵建制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首屈一指。神機營是中國明朝永樂創立的京軍三大營之一,也是中國最早的火器部隊,神機營初期人員及裝備編製:步兵3600人;馬隊1000人;炮兵400人;合計官兵5000人。裝備火器:轟隆炮3600桿;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箭200桿;合用藥675斤;手把口400桿;盞口將軍160位。

明朝火器——大將軍炮

第二類是安裝在架座上發射的口徑和形體都很大的火炮。早在元朝時期,軍隊中就已裝備了發射口徑為20毫米以上鐵彈丸的金屬火銃,從而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火炮。

明朝丘撰《大學衍義補》中記載:“今之制,用銅或鐵為具,如筒狀,中實以葯,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線,用火發之”,“亦謂之,又謂之銃”。

多數筒內裝填石、鉛、鐵等物,俗稱"實心彈",少數則裝填爆炸性的球丸,優點是炮管長,管壁厚,口徑大,射程一般在數百步至二三里距離。嘉靖年間,戚繼光鎮守北疆薊鎮創立車騎營:車營編官兵3100餘名,佛朗機炮256門,大將軍8門;每車營有戰車128輛,每輛戰車配有佛郎機2門、鳥銃4桿、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兵士裝備一門火炮,臨戰之時火槍輪替射擊能夠整天不停;騎營編官兵約2700名,裝備有60門虎蹲炮。主要用於守寨和攻城,也用於野戰、水戰和海戰。顯然,明朝火炮之所以發達,是大規模的使用和大規模的從西方引進的技術,一直源源不斷。

明朝時期的各種火炮

第三類明代的爆炸性“**”已經相當發達。根據大量的史實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發明和使用“**”的國家。

《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記載,建文二年白溝河之戰時曾“藏火器地中,人馬遇之,輒爛”。早期的**構造比較簡單,多為石殼,內裝**,插入引信后密封埋於地下,當敵人接近時,引信發火引爆**。明中期后,雷殼多為鐵鑄,引信也得到了改進。至明萬曆年間,各種**紛紛問世。

明朝時期的石頭**

具體有兩大類:一類就是**,品種繁多,有石頭雷、陶瓷雷、生鐵雷等數十種;另一類就是**,有水底雷、水底龍王炮和混江龍等兵器。

以上三類武器裝備可以看出,為了鞏固邊防,抗擊外族的進犯,明朝統治者們十分重視國家武備,對**、火器尤為重視,朝野上下視火器為禦敵“長技”。在這樣的歷史背最下,明朝的**、火炮迅速發展起來,明朝前期為鼎盛時期。比較完整記載明朝關於**品種的史籍如《火龍神器陣法》、《武編》、《兵錄》、《武備志》、《火龍經》、《西法神機》、《火攻挈要》,其他如《紀效新書》、《城守策略》等。

明朝時期的生鐵雷**

歷史的發展冥冥中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中國古代軍事的衰落,從來不僅僅是技術的落後,而是更來源於其背後腐敗的制度和人們內心深處的守舊自大。

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明史.兵四》“宣德五年,敕宣府總兵官譚廣:“神銃,國家所重,在邊墩堡,量給以壯軍威,勿輕給。”正統六年,邊將黃真、楊洪立神銃局於宣府獨石。帝以火器外造,恐傳習漏泄,敕止之。”《明會典.火器》“正統七年、密雲奏討數多、減半給予”“景泰五年令各處守備官採取雜木製銳箭**操演,務在密切關防、不得漏泄法式。違者從重治罪。”

大明王朝從朱元璋建立起一直延續了300多年,到明成祖之後由於領導層的種種原因,盛世直轉急下,統治者出於火器技術外泄影響其統治,對軍隊火器配備多持消極態度,長期陷於發展遲緩狀態以及統治階級的閉關鎖國政策,最終還是被清軍所取代,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16-17世紀,歐洲人的火器技術已經後來居上,其鍛造工藝、生產效率、殺傷力已經全面超越了同一時代的明朝。大明王朝與世界先進水平越差越遠,退出了世界先進行列並逐漸沒落。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鑄山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重鑄山河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章清軍圍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