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這個故事大概是真的,因為是一位很嚴肅的學長告訴我的。學長講出來的時候,周圍雖有幾人,但大都心不在焉,還記得這個故事的,怕是只有我一個人了。當時的情形,學長看在眼裏,便把一篇手記交給了我,其意如何,自然明白。
所以,根據學長的手記,我寫下了這段文字,希望它能被更多人知曉,至少,也要使自己更長久地記住它。
在切入正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這個故事的背景、環境以及主人公,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感同身受。當然,就算無法有所感觸,想來也定是鄙人的文筆問題了。
這個故事發生在二十一世紀的一座小城,沒錯,它離我們很近,甚至於就在我們眼前。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有的似乎只是美好,好像所有人都沒有煩惱,都活得很幸福。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小城,似乎只能是寧靜、祥和、安謐的,小城裏的學生,似乎都是無憂無慮、活潑開朗的,好像並不會有什麼值得“感同身受”的事。
但是,偏偏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就有這麼一座小城,叫竹溪,它並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雖然表面上是那樣沒錯。在這座小城裏,就有這麼一個學生,叫林文,他也不像每天七點到七點半或是其他時候媒體報道的那樣——表面看來亦是如此。竹溪,林文,前者普通而鮮為人知,後者更是個普通得不為人知的名字,在此普通之地,在此普通之人身上,上演着的,也只是尋常的事而已。所以,普天之下,大概有很多人,都和這位林文一樣,只是不自知罷了。
叫竹溪的小城,應該不止一座;叫林文的人,又何止萬數。據學長說,這竹溪,乃在中國中部偏南,具體省份也無從知曉;這位林文,生卒年也不詳,只知道是個零零后,大約生於2001年,甚至而今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他留在這世上的,似乎只有幾篇文章和幾首詩詞。其中有一首,通篇白話,卻也是最難解的;若不知道具體事迹,怕是沒有人知曉它什麼意思:
書行遠遠鄉,強欲寄高堂。
結游傍佳樹,獨步倚危牆。
誠感治府易,佯觀割麥忙。
候音未至久,不復少年郎。
那麼,在這位少年郎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又為何要將這些事稱為“遺事”,看了後文,應該就能明白了;只是——。
竹溪,到底在哪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