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教書
陸振華在姬堂村住下來,他白天就找幾本兒童啟蒙用書和康熙字典學習繁體字,以前上大學雖然也練過,但是畢業這后就放下了。下在又要撿起來再學,不過很快不到一個月就能寫一手漂亮的正楷,不過不是毛筆字是鋼筆字。陸振華在學好字以後就主動幫助老師授課,教學生數學和歷史。
陸振華是文科出身,大學學的是金融,但是應試教育出身的他並沒有忘掉歷史知識,所以陸振華找了幾本漢唐的史書就自己編寫教學大綱,教學生學習秦漢唐三朝的歷史知識和外國的歷史。陸振華教授的歷史與當時的老師教的不同,他以時間為線索,突出人物,就像金庸的小說一樣,所以很受高年級的學生喜歡。村長王賢禮讓人把陸振華安排到學堂就沒管。當他聽兒子說陸振華的書教的好的時候就偷偷的去聽了一次課。
陸振華正好將中國秦朝歷史獎秦始皇。陸振華就在上面站着說:“秦始皇的人生道路,是一個始終充滿暴力、血腥和陰謀的過程,是一個逐步走向權力巔峰的過程,從身處異國的王孫到歸國繼任的國王,從受制於人的秦王到唯我獨尊的皇帝,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出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繼任秦王,是秦始皇的少兒時代。
第二階段,從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繼任秦王,到秦王政九年(前238年)五月親政,是秦始皇的傀儡時代。
第三階段,從秦王政九年(前238年)親理朝政,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自稱皇帝,是秦始皇的統一時代。
第四階段,從秦王政二十六年自稱皇帝,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沙丘病逝,是秦始皇的獨裁時代。”
陸振華說完就在黑板上做出簡單的把概況寫出來。轉身就接著說:“我們上堂課已經講完了四個階段,我讓大家回家思考一下,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有誰可以回答一下。”說完就看着下面的同學。一時間大家七嘴八舌的把秦始皇一身的十幾都說了出來,陸振華將將其中的要點寫在黑板上,等學生說的差不多的時候就說到:“很好,大家能說出這麼多來就說明大家都認真想過,但是有一點大家做的不好,就是未能仔細地總結。你們想一想這人一生經歷的事情無數,死後要給他一個謚號,你們不能給的太多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總結一下。”陸振華說完就在黑板上寫:政治體制。邊寫邊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維護和發展統一局面,在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文化和交通諸方面,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制度,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奠定了中國傳統政治的基礎。
(一)政治體制
一句話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地方實行郡縣制。
在治理國家方面,秦始皇非常重視中央行政建制,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高級職位,協助處理國家事務。丞相作為百官的首長,具體負責行政事務,包括參與朝政、主持朝議、封駁詔令、選用官吏、審計地方治績等。御史大夫作為丞相的副手,主要負責監察百官,管理公文圖冊。秦朝的太尉一職是秦始皇兼任他本人獨攬軍權。丞相、御史大夫之下設立九卿,其中郎中令掌管宮殿門戶,衛尉掌管宮門衛屯兵,中尉掌管京畿警衛,廷尉掌管司法事務,治粟內史掌管財政事務,少府掌管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需要,將作少府掌管修建宮室,典客掌管民族和外交事務,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宗正掌管皇室屬籍,博士負責圖書收藏。秦朝廷遇有重大問題,召集丞相、御史大夫與諸卿共同商議,由秦始皇親自裁決。
在地方行政建制上,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徹底廢除分封制,全面實行郡縣制。起初全國共有36個郡,隨着對周邊地區的拓展,後來增加到48個郡。每個郡設立郡守,負責管理本郡事務,另有郡尉掌管軍事,郡監(監御史)掌管監察。郡下轄若干縣,有萬戶以上者設令,萬戶以下者設長,令、長管理本縣事務,另有縣尉掌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郡、縣長吏都由朝廷任免,由此加強了中央集權。
(二)經濟制度
實行土地私有制,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即秦統一天下六年之後,命令土地私有者向官府呈報佔有土地的數額,官府根據呈報的數額徵收租稅。這意味着在全國範圍內承認土地私有權,從而正式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為了統一徵收租稅,秦王朝採取統一貨幣、度量衡的政策。廢除以往的各種貨幣,統一貨幣為兩等: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製作圓形方孔。很多人給銅錢叫‘孔方兄’就是從這時的銅錢外形得來的。金幣供皇帝賞賜之用,銅幣主要作為流通媒介。廢除以往的各種度量衡器具,以商鞅變法時確定的度量衡制度為標準,製作統一的標準器具,推行到全國各地,並且定期進行檢測,以保證度量衡器具符合法定標準。這些措施的實行,對於建立新的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軍事措施
統一六國,北擊匈奴,南征百越。
秦始皇統一中國,除兼并山東六國之外,還包括對周邊地區的拓展。當時,匈奴作為一個強悍的游牧民族,威脅着秦王朝北部邊疆的安全。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準備反擊匈奴。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集中優勢兵力,窮追猛打,迅速收復了河南地(今河套地區),接着乘勝進軍,又攻取了高闕、北假(在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在這裏設置了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同時,秦朝廷遷移大批罪犯,來新設諸縣屯戍。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又下令遷移內地民眾3萬戶,到北河、榆中地區定居。這一地區稱作“新秦”。秦王朝大規模的移民實邊,不僅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侵擾,而且促進了西北邊疆的開發。為了加強對匈奴的抵禦,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從全國徵調大批民眾和罪犯,配合戍邊的軍隊,把以往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築成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朝廷調集50萬大軍,派尉屠睢、任囂、趙佗等人,分兵五路,征伐嶺南地區。秦軍進入南越之後,遭到越人頑強的抵抗,加上後勤補給困難,戰事處於膠着狀態。為了解決物資運輸問題,秦始皇派監御史祿開鑿靈渠(在今廣西興安),溝通了湘江和灕江之間的水道。秦軍繼續苦戰,深入到西甌地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又徵發嘗逋亡人、贅婿和商人,投入到戰爭中去,終於平定了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後來,秦朝廷不斷遷徙內地民眾和罪犯,來到嶺南地區駐守,從而加強了這裏與內地的聯繫。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這種統一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中國歷代的基本疆域,推動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漢民族的形成及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聯繫,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我們廣州就是秦朝時期納入中國版圖的。
?四?法律制度
秦始皇在位時期,根據秦王朝的實際需要,從以水德主運出發,把商鞅變法以來的各種律令加以補充、修訂,構成一部比較完整的《秦律》,頒行於全國。但是秦朝的法律很殘酷,什麼割鼻子,面上刺字,五馬分屍等刑法秦朝都有。
(五)文化政策
秦始皇在位時期,適應統一國家的需要,實行了新的文化政策:
一是統一文字,即廢除六國原有的文字,把整齊的小篆作為標準文字,把簡化的隸書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範圍內使用。小篆是李斯以秦國通用的大篆作基礎而制定的一種形體勻圓、筆畫簡略的規範文字,隸書是程邈根據當時字體的演變特點而制定的一種形體飄逸、書寫簡便的新型字體。秦王朝統一文字,作為一次全國性的文字改革活動,有助於漢字系統的全面推廣,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
二是統一思想以法家思想治國。秦統一天下以後,適應歷史發展的慣性,選擇法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法家思想主要是商鞅、韓非的政治思想。商鞅認為,治理國家的目標,是實現國家的富強;治理國家的手段,是推行“農戰”方略。國家要想富強,就必須發展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生產,就能增加國家收入;增加國家收入,就能搞好軍隊建設;搞好軍隊建設,就能提高軍事力量;提高軍事力量,就能打贏對外戰爭;打贏對外戰爭,就能奪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奪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就能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生產和戰爭相互促進,使國家走向富強。秦始皇因為推崇法家思想,特別重視法制建設,制定出各種國家法令,在秦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各級官府必須貫徹執行法令,一般民眾要跟官吏學習法令,最終把國家法令落到實處。
三是焚書坑儒。秦始皇在咸陽宮設宴,一群博士為他做壽。僕射周青臣稱頌秦始皇的功德,說天下平定之後,實行郡縣制,使每個人都得到安樂,遠離戰爭的禍害,而博士淳于越主張分封制,趁機勸秦始皇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作為朝廷的輔助,保障國家的長久安定。秦始皇讓群臣討論。秦始皇贊同李斯的建議除《秦紀》、有關醫藥、卜筮、農桑的書籍和博士收藏的《詩》、《書》、諸子著述外,銷毀所有私人藏書;私人談論《詩》、《書》者,一律處以死刑。秦始皇重用方士煉造仙丹,尋找奇葯,始終得不到回報,一些方士、儒生私下散佈不滿言論,批評秦始皇的做法,加上侯生、盧生兩人擅自逃跑,秦始皇聞訊大怒,就派御史嚴加查辦。這些人相互告發,牽連出一大批方士、儒生。秦始皇親自劃定460人,以妖言惑眾的罪名,把他們坑殺於咸陽。這就是“焚書坑儒”事件。說道尋找仙藥了,據說日本人的神武天皇就是徐福,他們帶着三千童男童女到達的仙島就是日本,所以可以說我們是日本人的祖宗。
(六)交通設施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改善全國的交通狀況,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馳道。其中有兩條主幹線: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和西方道。上郡道起自高陵,通往上郡;臨晉道越過黃河,通往河東、上黨等地;東方道經由函谷關,通往三川、河內等地;武關道經由武關(在今陝西商州),通往南陽、南郡等地;西方道經由今隴縣,通往隴西。此外,有棧道越過秦嶺,通往漢中地區;直道起自雲陽(今陝西淳化),通往九原(今內蒙古包頭)。
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二十年,在開發嶺南地區的過程中,為了方便運送軍隊和物資,秦始皇派監御史祿負責開鑿靈渠,把湘江和灕江連接起來。靈渠作為一個古老的運河,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成為中原與嶺南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在開發西南夷地區時,秦始皇派常?調動民力,利用原有的?道,修築成通往滇地的“五尺道”。這樣一來,秦朝廷頒佈政令,就可以經過棧道、金牛道和五尺道,迅速送達西南夷地區,從而拉近了西南夷與內地的聯繫。
總起來說,秦始皇的政治作為,連同秦王朝的諸多建樹,實現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轉折,開啟了秦漢以降的文明進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座豐碑。
秦始皇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無論在生前還在死後,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人們從不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出發,評價秦始皇的功過是非,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有人說他是曠世暴君,認為“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賈誼:《新書?過秦下》。;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認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李贄:《史綱評要?後秦記》。。這真是褒貶異趣,毀譽逕庭。所以,現在必須從功過兩方面,對於秦始皇做出客觀的評價。
先說秦始皇的功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完成統一的大業,二是維護統一的建制。
秦之所以能統一天下,主要有三個基本條件:首先,統一是社會進步的要求,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春秋戰國以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各地區的經濟聯繫;各諸侯國實行中央集權制,為建立統一國家創造了條件;華夏族和周邊各部族不斷融合,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民族共同體;社會各階層經受長期的戰爭,都希望得到和平與統一的局面;中國在完成區域統一之後,正朝着天下統一的目標邁進。
其次,秦國歷代君主的政治成就,奠定了秦統一天下的基礎。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的發展壯大,經歷了三個重要時期:秦穆公時期,以關中地區為根基,融合西北少數民族,“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加強中央集權,厲行農戰方略,使秦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秦昭襄王時期,依靠國家綜合實力,實行遠交近攻方略,四處攻城奪地,確立了對山東六國的優勢。所以,誠如前賢所論,秦統一天下是秦國幾代人努力的結果,不過在秦始皇手上得以實現,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三,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直接完成了秦統一大業。秦王嬴政親政期間,不僅善於用人,像李斯、王翦、尉繚、蒙恬等人作為當時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都團結在他的周圍,不遺餘力地為統一效勞;而且善於改過,如鄭國渠修成之後,暴露了鄭國的陰謀,嬴政下令驅逐所有外來賓客,但得李斯的《諫逐客令》,馬上收回成命,還提拔李斯為廷尉。又如對楚國的戰爭,因為誤用李信遭致失敗,就親自請求王翦挂帥,並且根據王翦的意見,調動兵力和指揮作戰,最終取得了勝利。秦始皇與山東六國君主相比,確有許多過人之處。所以,無論怎麼說,秦統一大業的完成,有秦始皇的一份功勞。
秦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注重製度建設,在短短數年時間裏,就創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即以**主義中央集權為特點的政治體制,以土地私有製為基礎的經濟體制和以法家思想為主導的文化體制。這與同時代的征服者(如亞力山大大帝)只注重武力征服,不重視制度建設相比較,明顯地高出一籌。秦始皇創立的制度體系,雖然沒能保證秦朝長治久安,但為中國歷代王朝提供了政治框架。所謂“漢承秦制”,“中國兩千年之政,秦政也”,都說明中國歷代王朝沿襲了秦朝的制度體系。特別是縣級建制保存至今,是唯一不變的地方行政機構。現在的兩廣總督李鴻章總是說自己在裱糊破房子,這房子都蓋好了二千年了,大梁都壞了,難以糊好。
當然,秦始皇的一些舉措,具有明顯的兩重性。如修築長城,一方面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增添了廣大人民的苦難,另一方面加強了秦朝的防禦力量,保障了北部邊疆的安全。又如修築馳道、直道和棧道,一方面徵調了大批軍隊、民工和罪犯,造成許多人命死傷,另一方面推進了各地的交通建設,有助於全國經濟的發展,有助於各民族的融合。因此,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對於這些帶有兩重性的舉措,也不能完全加以否定。
再論秦始皇的過錯,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驕縱的生活作派,二是奢靡的喪葬排場。
在現實生活中,秦始皇是一個極為驕縱的人。秦統一六國期間,秦始皇總是大興土木,每當滅掉一個國家,都要按照該國宮殿的樣式,在咸陽北面的山坡上進行仿造,南邊瀕臨渭水,雍門以東至涇水一帶都是宮殿,宮殿之間有天橋、長廊互相連接。據記載,“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史記?秦始皇本紀》。,在咸陽周圍200里內,還有270座宮觀。特別是修建阿房宮,根據當時的設計,可以容納10萬人,其中前殿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台基高達11.65米,可以坐上1萬人。為了修建阿房宮,秦朝廷徵調民工數十萬人。這些人據說都是罪犯,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這個比例令人驚詫。這一龐大的宮殿群,又要大批美女來填充。秦始皇吞併六國,每當滅掉一個國家,都把該國的宮女擄掠到咸陽,安置在各個宮殿裏。據記載,當時“**列女萬餘人,氣上沖於天”後來,劉邦領兵攻取咸陽,宮中的美女仍有數千人。這說明秦始皇妻妾極多,是一位驕奢淫逸的皇帝。
在死後安排上,秦始皇又是一個極盡奢靡的人,自從繼任秦王之後,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經過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園分內城、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外城呈矩形,周長6200米。兩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俑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處,所佔面積56.25平方千米。陵墓地宮作為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裝修極其豪華,據說是“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陵兵馬俑
值得注意的是,在秦始皇的各種舉措中,“焚書坑儒”最為後人詬病。歷代學者眾口一詞,無不斥責這一行為,更有詩人抒發感慨:“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章碣:《焚書坑》,這是一種無情的歷史嘲諷。不過,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把秦始皇與孔子相比較,認為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還作詩勸告他人說:“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甚至有學者跟着論證,“焚書坑儒”有利於秦朝統一思想,因而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但是,歷史事實不容質疑,“焚書”毀掉了數以千計的典籍,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文化浩劫;“坑儒”戕害了四百多人的生命,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政治暴行。無論從政策或策略上看,焚書坑儒都是一次嚴重的政治失誤。
也許,歷史存在的真實價值,就在於它被反覆地解釋。人們從不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出發,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或一個歷史事件,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有關秦始皇的功過是非,不僅現在有着不同的看法,將來還會繼續討論下去,恐怕難以找到一個定論。”牛bb小說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