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那個神秘聲音十

第二百一十七章 那個神秘聲音十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住在一位名叫提婆比多婆羅門的芒果園中,而尊者優波摩那為佛陀的侍者。

那時,佛陀受了風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找來尊者優波摩那,對尊者說:“優波摩那!我受了風寒,引起背痛。請你穿好外衣,拿着缽,到提婆比多婆羅門家去,為我要一些熱水來。”

“好的!世尊。”

尊者優波摩那來到提婆比多婆羅門家,默默地站在門外。

這時,提婆比多婆羅門正在廳堂中理髮,看到尊者優波摩那站在門外,就問道:“外面這位穿長袍的出家尊者,你默默地站在門外,要乞討什麼嗎?”

“住在芒果園的阿羅漢、善逝,受了風寒,背痛得厲害,你有治療的熱水或藥物可以施捨嗎?”

聽尊者優波摩那這麼說,提婆比多婆羅門就布施了一滿缽的酥、一瓶油、一瓶石蜜,並且差人擔了熱水,隨尊者優波摩那到世尊的住處。尊者優波摩那以油為佛陀塗身,再以熱水泡洗,然後以溫水調和酥蜜飲下。有了這樣的處置,世尊的風寒與背痛,就緩和下來了。

隔天一早,提婆比多婆羅門來探望佛陀。

一番問候寒暄后,佛陀問:“婆羅門!你們怎樣修婆羅門法呢?例如,布施什麼人可以獲得大果報?在什麼時機布施,布施什麼東西,才是殊勝的福田?”

“瞿曇!我們婆羅門最有成就的聖者,稱為三明婆羅門。要成為三明婆羅門有三個條件:是博記多聞的好老師、有純正的婆羅門血統、相貌端正。能布施三明婆羅門的人,可以獲得大果報,而隨時布施飲食與衣物,就是最殊勝的福田。”

接着,提婆比多婆羅門反過來問佛陀說:“瞿曇!你認為怎樣才是真正的婆羅門?如何才是三明成就?布施什麼人可以獲得大果報?怎樣才是布施的適當時機?怎樣布施才是殊勝的福田?”

“婆羅門!善知解脫,解脫一切貪的人,才是真正的婆羅門。得三世瞭然的宿命通、能見諸趣眾生的天眼通、斷盡煩惱的漏盡通之人,是成就三明的聖者。能隨時布施這樣的聖者,有最大的果報,是最殊勝的福田。”

因果,又是因果!

這下子就連佛陀也避免不了這個問題了。

就連佛陀竟然也避免不了因果這回事。

相信因果嗎?

什麼是因果呢?豆子書城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是有眾多條件引起的,這些條件就是因,由這些因產生的事物就是果。

佛陀也無法逃脫因果,受了風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我們要認識到因果是和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蘭陀竹園,告訴比丘們說:“比丘們!一般人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有修有證的聖弟子,也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之間,有什麼明顯的差別呢?”

“世尊!您的教說,是我們學習正法的根源,也是我們學習正法的嚮導與依靠,請世尊為我們解說,讓我們遵循您的教導來實踐吧!”比丘們請求道。

“比丘們!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裏禁不住地生起悲傷憂愁、痛苦怨嘆,繼而憤怒迷亂而失去理智。這時,有兩種感受會交相增長蔓延,那就是‘身受’與‘心受’。這種情形,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着馬上又中了第二支,成了苦上加苦的雙重痛苦。

怎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一般人的無知,讓他們歡樂時,就縱情享樂,成了欲貪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痛苦時,則生氣不悅,成了瞋恚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在不苦不樂時,則渾沌不明,對苦、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變化、餘味黏着,終是禍患、必須舍離,沒有真切如實的證知,成了愚痴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這樣,當他快樂時,就被快樂所牽絆;痛苦時,就被痛苦所牽絆;連不苦不樂時,也被不苦不樂牽絆着,這就是深陷貪、瞋、痴;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牽絆的一般人。

比丘們!有修有證的聖弟子就不一樣了,當他們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裏不起悲傷憂愁、不痛苦怨嘆、不憤怒迷亂,所以不會失去理智。這時,他只有一種感受,那就是‘身受’,而沒有‘心受’。這種情形,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不再中第二支。當他們有樂受時,心不染着,所以不會成為欲貪煩惱的奴隸;有苦受時心不染着,所以不會成為瞋恚煩惱的奴隸;在不苦不樂時,對苦、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變化、餘味黏着、終是禍患、必須舍離等,能真切如實的證知,不會成為愚痴煩惱的奴隸。這樣,當他有樂受時,不為樂受所牽絆;有苦受時,不為苦受所牽絆;不苦不樂時,也不會被不苦不樂所牽絆,這就是解脫了貪、瞋、痴;不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牽絆的聖弟子。”

被身苦所折磨的時候。

身體的病痛是否會引起你內心的痛苦?如果有個重病號跟你說他現在“痛並快樂着”,你是不是覺得他精神有問題?佛陀教導我們“身雖苦而心不苦”,苦的來源是“身苦”,佛法的重點是察覺“心苦”,調伏“心苦”,止息“心苦”。

在《百喻經》第二十二喻裏面,就有一個入海取沉水喻,這一喻非常有意思:

昔有長者子,入海取沉水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歷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直。

這講的是有一個人入海,就是到海岸邊的一個國家去取沉水香。

因為沉水香多半生長在一些沼澤地帶,海邊大森林裏面。積累了很多年,總算湊了一車沉香,拿回來就到集市上去賣。結果賣了半天也賣不掉,心中非常懊惱和着急,這麼多錢不能變現,可不着急么,怎麼辦呢?

就看旁邊有人在賣木炭,賣得很快,一買幾十斤一買幾十斤,他就說我哪有這個功夫,這個沉香這麼賣得賣到什麼時候啊?我不如把沉香燒成炭,就能快快的賣掉了。於是真的就把沉香全部燒成炭了。

一車沉香賣的錢還沒人家半車炭賣的錢多。

這就是講愚昧的人不識寶,不知沉香的寶貴。寶貝這東西當然不容易賣掉啊,但是它的價值要超過炭很多很多倍。這個是《百喻經》裏面的一個小故事,在印度也有這樣愚蠢的人,艱辛得到的寶貝結果被自己當木炭賤賣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老公今天我又倒霉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老公今天我又倒霉了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七章 那個神秘聲音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