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章 遭遇
公元1205年,著名的愛國詩人辛棄疾處於對大宋王朝的忠誠,他臨危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抵禦外強敵的進攻。
從表面看來,大宋朝廷對辛幼軒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並不是真的想發揮詩人辛棄疾的真實才能。
儘管這樣,詩人辛棄疾到任后,還是一方面積極佈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是在心裏,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朝廷政治鬥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自己雖在努力,可是想要進一步的前進,卻是很困難,
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
大宋王朝,實在是經不起再次的重大失敗了。
然而辛棄疾的意見並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
一想到這些,詩人辛棄疾心裏悶的很,就在傍晚,着便服,帶着隨從,信步來到北固亭。
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感嘆北方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於是就信手寫下了這首千古佳作《永樂遇,京口北固亭懷古》。
在詞中辛棄疾以廉頗自比,第一是表決心,認為自己和當年趙國的老將軍廉頗一樣,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就會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讓北方強敵不敢小看大宋王朝。
第二顯示自己的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
第三抒寫自己的憂慮,當年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可惜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背井,雖願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自己的才能無法施展,收復大好河山的壯志不能實現。
詩人憂國憂民,不知不覺,天色已暗。
辛棄疾正準備從外邊自己的回府,突然之間,看到遠處的樹林之中一個老者手拿一把長劍,直奔自己而來。
只見此人滿頭白髮,渾身是血,步履蹣跚,似乎身受重傷。
辛棄疾乃是古道熱腸之人,見此情形,就快步朝老者走去,想着去幫幫老者。
老者見到有人朝其奔來,似乎體力不支,撲通一聲,倒在地上。
辛棄疾急忙招來隨從,讓其背上老者,回到府中。
將老者安排在府中客房后,又急忙讓府中管家辛忠請來與自己熟識的一位大夫。
大夫到了府中后,仔細查看了一下此老者的傷勢,對辛棄疾道:“大人不必擔心,此壯士的傷勢雖重,但是此人體格強健,元氣尚未大損,好好調理,當無大礙。”
說完之後,大夫仔細為老者包紮好傷口,並讓府中下人幫老者服下藥丸。
不久之後,老者呼吸就漸漸平穩,辛棄疾方才放心回房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