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特種兵(摘)

三國特種兵(摘)

1.丹陽兵

這是陶謙的老本,他自己就是丹陽人,作為徐州的老軍閥,陶手中雖然沒有好的戰將,但是握有一支精銳的“丹陽兵”,因此也可以對抗曹操這樣的大鱷。“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劉備增援陶謙的時候,陶謙贈送了數千丹陽兵給劉備。後來隨着劉備轉戰千里的部隊,就是這支精兵。其餘的丹陽兵則在曹豹指揮下誘發了呂布奪徐州的戰爭,估計後來呂布的部下中不乏丹陽勇士。但是顯然還有少許殘留在當地的丹陽兵,他們成為好生食魚鱉的廣陵太守陳元龍部下,就是這點兒丹陽兵,後來竟然擊退了小霸王孫策的渡江攻擊!從劉,呂與曹操的激烈戰鬥看,我的感覺丹陽兵屬於東夷孓遺,基本就是一支廓爾喀部隊,能征慣戰,吃苦耐勞,有項羽子弟兵之風。

2.陷陣營

陷陣營是一支獨特的部隊,人數不多,但作戰極為勇猛,它的指揮官是呂布手下的大將高順。人稱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說到陷陣營就不得不說說它的主帥高順,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以忠誠聞名,呂布被平滅之後,一言不發而引頸受戮,這在反覆無常的呂佈陣營中頗為罕見,曹操對呂布手下無法勸降而殺的也只有他一人(陳宮是因為深知曹操底細,不能不殺)呂布的確沒有帥才,對高順不能很好使用,但深知陷陣營的戰鬥力,故此“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后,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及當攻戰,故令順將續所領兵,順亦終無恨意”。呂布的悲劇,也是這支精兵的悲劇。

3.白耳兵

白耳兵,是劉備的親軍衛隊,劉備既然是個老革(老兵痞的意思),他身邊的白耳兵自然也是深經戰爭的驚濤駭浪。值得一提的是白耳兵的指揮官陳到,陳到,字叔至,汝南人,隨劉備身經百戰蜀國建立后封亭侯,征西將軍,協助李嚴鎮守白帝,《三國志》稱“征南(趙雲)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列”。夷陵蜀軍戰敗,陳到與傅彤斷後,傅彤戰死,陳到率白耳兵數百,幾百桿槍就擋住了吳軍的狂追,白耳兵戰鬥力可見一斑。這位蜀國猛將在《三國演義》裏面居然連名字都沒有,實在奇怪,因為他本來是劉備帳下僅次於趙雲的悍將,這可能是因為羅貫中給蜀國寫出的猛將之多已經大大超過了史實,只好委屈陳到了,另外陳到在歷史上“名位常並趙雲,俱以忠勇之將稱”,有了一個趙雲已經夠典型,羅貫中可能在構思的時候將二人合併了,於是演義中陳到的威猛只好在趙雲的影子裏閃現了。

4.白馬義從

沮授為監軍,白紹:“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在三國的征戰中,“白馬義從”只是一顆流星,它是公孫瓚的精銳騎兵部隊,可惜,只經過短暫的輝煌,就在界橋戰役中被袁紹的大將鞠義殲滅了。公孫瓚是在和北方少數民族的作戰中以勇猛豪邁而成名的,他善使雙頭鐵矛,《後漢書》曰:“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白馬義從后擴充成相當規模的部隊,一時威震塞外,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可惜,界橋之戰公孫瓚碰上了他一生的剋星鞠義,白馬義從就此一蹶不振。“。…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這是一個典型的用弓弩擊破騎兵的戰例。值得一提的是有資料提到趙雲原是白馬義從之一,也算給這支精兵保留了種子。順便說一句,《英雄傳》記載,袁紹聽到白馬義從,有這樣一段對話--紹笑曰:“彼有‘白馬義從’,某有‘大戟士’,安懼哉?”呼?:“雋?,盍為吾破之!”?自張望不言?那麼,張頜的大戟士,是不是袁紹軍中的又一支精兵呢?

5.無當飛軍

所謂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漢勁旅,和劉備傳統的王牌軍――白耳兵,以及西涼馬氏軍團鼎足而三,一時瑜亮。這支軍隊富有特色,從部隊性質上說,給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類似於法國的外籍軍團,是一支職業雇傭軍。蜀漢政權原來就曾經使用過三苗後裔的武陵蠻(從河南南遷,和西南夷不是一個體系)雇傭軍,在伐吳戰爭中大顯身手,連猛將甘寧都死於這些蠻族手中。七擒孟獲――當然只是一個象徵――的戰爭中,諸葛亮更充分認識到了南中少數民族的英勇善戰。這並不奇怪,歷史上,農耕民族普遍缺乏果毅精神,而游牧,漁獵民族則往往好勇鬥狠。隨着南中戰爭結束,恢復和平,這些剽悍的戰士便陷於失業,把這樣的力量留在南方,無疑是社會極大的不穩定因素。看看台灣在抗戰後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帶頭鬧事的就是從原日軍中複員的台灣籍高砂部隊成員。為此,諸葛亮對此實施了一箭雙鵰的有利政策,就是徵召少數民族戰士加入蜀國政府軍,而經費問題,就由當地地方豪強解決。<華陽國志>記載亮以夷多剛狠,不賓大姓豪強,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惡夷為家部曲,得多者欒世襲官。於是夷人貪貨物,以兼服屬於漢,成夷漢部曲,從而在當地建立帶有以夷制夷性質的地方軍隊,當地豪強得到社會地位,遂安於蜀漢統治,出金暮兵,使少數民族得到實惠,緩和了民族矛盾。同時,這些當地失業軍人變成了政府軍,如同在企業中得到了股份,成為少數民族中具備向心力的核心。其組成的軍隊熟悉民俗,較少激發問題。後來張嶷,馬忠等彈壓叛亂,夷漢部曲都是主力。如此好處,自然不能讓地方獨享。同時,也為了徹底避免南方割據勢力死灰復燃,在諸葛亮主持下,蜀國不惜本錢,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這就是無當飛軍的來歷。這支軍隊的成員到達蜀郡以後,就成為蜀國的軍戶,世代為蜀國當兵為生,成為職業軍人。時成都和南中的繁華不可同日而語,南中夷族素重勇士,故每有空缺,南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踴躍,以此為榮。讓人想起英**隊在尼泊爾招募廓爾喀營雇傭軍的場面。當然,當時南方人口不多,徉柯郡兩萬戶,建寧郡萬戶,朱提郡八千戶,興古郡四萬戶,一下子調走一萬戶能征慣戰的世家,對當地割據勢力可以算是釜底抽薪。無當飛軍是何等形象呢?他們皆身披鐵甲,能翻山越嶺。,善於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於防守作戰。因為是舉家遷移,所以俗以蠻姑為舞,皆團牌辟(披)發,號嘯而進。<三國演義>在七擒孟獲中,把這支還沒有誕生的精兵配給了當地豪帥,銀冶洞洞主楊鋒,固然是無稽之談,但大體形象沒有錯的。如此奇裝異服,風俗獨特的軍隊進駐蜀都,肯定也帶來不小的文化衝突,至少廣大士族階層一定是又好奇,又擔心。為了能夠給這些剽悍的戰士以良好的管理,蜀漢委任治軍嚴謹的魏國降將,巴西人(也可能是徐州沛人)王平為該軍團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識字不滿十,與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謹嚴,訓練苛刻,很少說話。這樣一位既能服眾,又嚴厲而帶點兒陰沉的將軍,實在是雇傭軍太合適的指揮官人選了。飛軍不愧南中勇士的威名,英勇善戰,在蜀漢的歷次戰爭中都有着出色的表現。一出祁山,配屬馬謖部戰張頜於街亭――本來大概也因為馬謖熟悉南中情況,希望他能夠充分發揮這支軍隊的特點。。--因為馬謖的失誤而全軍潰敗,打斷後的正是王平率領的飛軍,一面死戰,一面擊鼓迷惑敵軍,成功的掩護其他各部撤離戰場,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試鋒芒。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師屯南圍,自設計圍司馬彝於祁山。司馬懿抵擋不住,索性施展圍魏救趙的招數,派張頜領主力大軍攻打王平孤軍。儘管當時王平所部無當飛軍只有三千,只有魏軍的二十分之一,但這些廓爾喀營式的勇士個個誓死如歸,拚死抵抗,箭如飛蝗,張頜猛攻不下,司馬彝的大營卻已經被諸葛亮的大軍攻破了。魏軍退卻,無當飛軍卻發揮山地兵團的特點,衝出營地,反擊魏軍後衛,前後夾攻,魏軍大潰,損甲首數千。蜀國能在和司馬懿第一次對陣時,取得相當優勢,無當飛軍死戰曹魏猛將張頜的軍團,居功厥偉。無當飛軍由於山地作戰的特點,常被用於討伐叛亂少數民族。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反,蜀漢出動向寵的宿衛兵代替其前去征討,裝備不可謂不精良,結果這位性行淑均的名將卻死在了少數民族叛軍手中,還是無當飛軍從前線調回,才控制了局面。那應該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飛軍了。無當飛軍的最後也極為悲壯,那是姜維九伐中原中的第八次,為了掩護主帥退卻,5000飛軍和末任司令官張嶷進行了最後一戰,全軍戰死,史載殺敵輩之。以後,雖然還有飛軍之名,並且在防守陽平關等戰鬥中有所表現,無當飛軍作為一個整體,已經不復存在了。最後補充一點,如果從血統上說,實際上飛軍的成員包括兩部分,南中夷族和青羌,前者包括叟,笮,炯,百璞等民族,後來成為彝族,布朗族等雲南少數民族,精於射術,後者為氐羌和冉馳,自古有修築碉樓的習慣,《華陽國志》記載了這些住在石碉中的民族夏秋如何入蜀為佣,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蘋果農副產品,冬春返回故里避寒的情形,石碉樓,記錄了青羌的歷史,也展示了他們善於守御的特點。

6.先登死士

“紹令?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后。義久在涼州,曉習羌斗,兵皆驍銳。”界橋之戰,這八百“先登”在袁紹大將?義(不要看不起被演義忽視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現比所謂的“河間四將”還搶眼,後來因為居功自傲,被袁紹殺死)率領下竟然擊敗公孫瓚的“萬餘”騎,其中還包括精銳的“白馬義從”!“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陷之。義兵皆伏?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史書中寫很明白,這八百人“曉習羌斗”,也就是熟悉“騎斗”,在公孫瓚騎兵衝來時他們躲在“?下”,“未至數十步”時一起衝出,用千張“強弩”射垮了公孫瓚縱橫北地的“控弦”。漢武帝時,李廣之孫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深入匈奴腹地,與相當於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騎兵相遇,結果他們硬生生堅持了十天,轉戰千里,殺敵數萬!但最後李陵箭盡被擒,被俘前他曾說:給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們就可以堅持到漢朝邊境。可惜他們一隻箭也沒有了!據說他們一共射出五十萬支箭!!!!!從中可見“強弩”對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殺傷力可以用“恐怖”來形容。附帶說一下曾經被袁紹寄予厚望的張合“大戟士”面對被?義擊敗的2千騎兵時,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最後還是?義來救了袁紹。?義先登――輕騎兵的剋星。

7.西涼鐵騎。

為什麼馬超的可以以一州之地對抗曹魏全國?這就是“西涼鐵騎”的威力。“超軍中多高鼻深目者”,其實馬超的部隊中是有羅馬西來的軍人,大量吸取了羅馬軍陣的優點。“馬超軍隊和董卓軍隊的區別,在於董卓軍隊受到匈奴等游牧民族軍隊的影響較大,注重騎兵和機動”。標槍,希臘密集軍陣,重裝盾牌,以及軍隊編製和戰法上,和古羅馬十分接近。葭萌之戰,連見多識廣的劉備也對這種戰術十分欣賞。後期蜀漢軍隊戰鬥力強的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吸取“西涼鐵騎”的訓練和嚴格紀律性。其實他們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重裝騎兵,所以它也有明顯的缺點,就是對付不了“強弩”,曹操打敗西涼兵主要是計謀,但和其戰術也有關係,那就是築城后,用強弩遠射西涼兵,由於“西涼鐵騎”只裝備標槍,射程有限,所以十分被動。再有一個缺點就是機動力的不足,在和曹操精銳“虎騎”較量中處於下風,這和它的重型裝備是分不開的。西涼鐵騎――西方技術裝備的精銳騎兵。

8.虎豹騎。

“仁弟純,初以儀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從圍南皮。”“曹休字文烈,。。。。。常從征伐,使領虎豹騎宿衛。”“曹真字子丹。。。。。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屢次出現“虎豹騎”,而且可以是曹操的“宿衛”,其統帥也都是曹氏宗族的傑出人物。那麽這究竟是一支什麼樣的部隊呢?“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好可怕,“百人將”做虎豹騎的小卒>_<.“天下驍銳”名副其實。看看他的戰績。“純麾下騎斬譚首。”短短一句話,似乎沒什麼大不了,可你聯繫《三國志》的上下文就會明白這是多麼艱難的一仗。我們可以看出這支部隊的攻堅能力,和他打硬仗的能力(其實虎豹騎在史書中極少的幾次露面幾乎全是硬仗)。“及北征三郡,純部騎獲單于?頓”。千里奔襲,攻之能克,機動力和戰鬥力可見一斑,要知道這?頓可是號稱“冒頓”再世。“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率。進降江陵”,可見演義中的追趕劉備那支“五千鐵騎”在正史中就是虎豹騎。他們一晝夜行“三百里”,諸葛亮說是‘強弩之末”,結果劉備反而被殺得幾乎全軍覆沒,要不是關羽及時趕到,恐怕歷史就改寫了。其天生的快速能力展露無遺,這是劉備沒有想到,而尤其令劉備感到震驚的是,他們在如此急行軍后還能有這麼強的戰鬥力。現代考古發掘出曹魏“豹騎都督印”,可見這支部隊其實是虎,豹騎。“又列鐵騎五千為十重陳,精光耀日,賊益震懼。”-------可見在對西涼鐵騎的戰鬥中,虎豹騎也出戰了。因為有後面這一句“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這五千鐵甲就是虎豹騎(騎兵已經是難得,這樣的精銳鐵甲可以說是獨此一家,別無分號)。能大破西涼鐵騎一方面是曹軍“輕裝步兵”頑強的拖住了敵人,為“虎騎夾擊”爭取了時間,但根本上還是他強大的戰鬥力決定的。在以後虎豹騎就銷聲匿跡了,個人估計他們是歸入了曹公(曹操破馬超後進封公爵“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近衛。後來極可能歸入曹魏精銳五營:武衛、中壘、中堅、驍騎、游擊。當然,最大可能是驍騎營。(許楮的虎士後來就是歸入武衛營)這支部隊是先成立,后選帥:“太祖難其帥。純以選為督,撫循甚得人心。”在曹純死後,虎豹騎沒有了統帥,太祖曰:“純之比,何可復得!吾獨不中督邪?”遂不選。可見曹操對這支“天下驍銳”窺視已久。虎豹騎――三國真正的王牌之師。

其他還有:

張遼麾下“八百死士”。“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

曹仁的“驍騎”。“仁不應,遂被甲上馬,將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

許褚的“虎衛”,“即日拜都尉,引入宿衛。諸從褚俠客,皆以為虎士。”

典韋的“近衛甲兵”,“太祖募陷陳,韋先佔,將應募者數十人,皆重衣兩鎧,棄?,但持長矛撩戟”

這幾支雖為精銳,但只是“別部”,難稱“軍”,故不在列。

最後:魏:“魏制略如東漢,南北軍如故”,曹魏先後置武衛、中壘、中堅、驍騎、游擊等新五營,歸中領軍統帥。這都是精銳部隊。張合趕奔雍涼抵抗諸葛亮時,專門跑到洛陽提調南軍五營,就是因為他們是魏軍精銳。

蜀:無前、無當,二者同為一支精勇的隊伍。飛軍,以羌族的一支――青羌為主,分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隊伍。虎騎,精勇的騎兵隊伍,此外還有散騎、武騎等騎兵隊。諸葛亮嚴格的訓練和紀律性,以及連弩,精練鋼刀的配備,八陣圖的推廣,使蜀漢軍隊整體實力大幅度提升。

吳:羽林,是宮廷禁衛部隊。虎騎,拱衛京城的騎兵部隊。敢死、解煩、無難、馬閑,都是精勇的衝鋒隊,多分左右兩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領兵。五營、五校,各有五營兵,五營有五營督領兵,五校有五校督領兵。因為吳的兵制比較混亂,所以對這些吳國自詡的精銳部隊不應估計過高。因為在一系列的戰鬥中他們也沒有表現出精銳部隊應有的戰鬥力。參考史料:《漢末英雄記》、《後漢書》、《三國志》、《諸葛集》、《華陽國志》、《漢晉春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將曹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將曹彬
上一章下一章

三國特種兵(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