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泄春光衛頊觀紅杏(上)
新任左幽郡太守呂酷手下九猛之一的衛頊,也率了一百士兵,去破紅杏泄春光陣。
進了此陣陣門,見裏面大路兩旁,皆是杏樹,杏樹枝上,花開爛漫如雲,蜂飛蝶舞,好不熱鬧。一個士兵笑道:“哇,紅杏出牆!”
衛頊笑道:“就知道紅杏出牆,可知道紅杏出牆的來歷?”
那士兵撓頭道:“我就知道紅杏出牆是婚外戀,還知道葉紹翁有首詩《遊園不值》:‘小扣柴門久不開,應憐屐齒印蒼苔。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不過還真不知道它的意思怎麼有景色發展成緋聞的。”
衛頊道:“其實紅杏出牆的歷史要早得多。唐朝詩人吳融《杏花》詩道:粉薄紅輕掩斂羞,花中占斷得風流。軟非因醉都無力,凝不成歌亦自愁。獨照影時臨水畔,最含情處出牆頭。裴回盡日難成別,更待黃昏對酒樓。
他的另一首《途中見杏花》道:一枝紅艷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林空色暝鶯先到,春淺香寒蝶未游。更憶帝鄉千萬樹,澹煙籠日暗神州。
唐朝宋無《牆頭杏花》道:紅杏西婁樹,過牆無數花。
北宋王安石《杏花》道:獨有杏花如喚客,倚牆斜日數枝紅。
宋魏夫人《菩薩蠻》道: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
南宋陸遊《馬上作》道: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
這些詩句其實還沒有婚外戀的痕迹,但紅杏出牆這個詞算是誕生了。
《宋稗類鈔》載:趙清獻帥蜀日,有妓戴杏花,公喜之。戲謂曰:‘頭上杏花真可幸。’妓應聲曰:‘枝頭梅子豈無媒?’趙益惑之,謂直宿老兵曰:‘汝識某妓所居乎?’曰:‘識之。’曰:‘為我呼來。’去已二鼓不至,復令人速之,旋又令止。老兵忽自幕後至(或曰:趙周行室中,忽高聲自呼曰:‘趙忭(?)不得無禮!’),公怪問之。兵曰:‘某度相公不過一個時辰,此令息矣。雖承命,實未嘗往也。’
這個是男人準備紅杏出牆卻又幡然醒悟,自己急剎車或在那老兵的幫助下急剎車的故事。可見杏花是可愛誘人的,具有一定的殺傷力。杏花和女人的誘惑,以及出軌,算是掛上鉤了。
而宋代話本《西山一窟鬼》。形容女子有‘如捻青梅窺少俊,似騎紅杏出牆頭’。元朝戲劇也有‘恰便似一枝紅杏出牆頭,不能夠折入手,空教人風雨替花羞。’的戲詞。清朝李漁則說什麼‘種杏不實者,以處子常系之裙系樹上,便結子累累。余初不信,而試之果然。是樹之喜淫者,莫過於杏,予嘗名為風流樹。’於是紅杏出牆便變成了女人出軌的代名詞。”
那士兵驚訝道:“原來還有這麼個來歷。衛將軍,你贊成不贊成婚外情?”
衛頊道:“婚外情?當然不贊成了。”
那士兵道:“為什麼會出現婚外情呢?”
衛頊道:“那可有多種原因。
一種是其人天生多情,無論怎樣都要出軌的。這種人是‘紅杏跳牆派’。
一種是其人本來無心,他人生情,七勾引八勾引,引動春心,而終於出軌。這種人是‘紅杏徘徊派’。
還有一種呢,是有其心而無其膽者,擔心名聲受損,如張愛玲《封鎖記》中的男女主人公,只做了一場春夢,想一想而已,卻不會付諸實施。這一種叫‘紅杏春夢派。’”
那士兵聽了,不禁道:“那有沒有辦法防止?”
衛頊道:“如果是紅杏跳牆派,那你如果不想戴綠帽子,那就早些放手了吧,你守不住的。要是你也是願意,那也沒法。要是你和她是一樣的人,那豈不是天生絕配!
第二種紅杏徘徊派的人呢,她的(他的)愛人可能關心不夠,把你關心的院子建的大一些,紅杏也就出不了牆了。
第三種紅杏春夢派的人應該是這世上最多的人,偶爾做一下春夢,思想跑了一下題,再回到現實中。這算不算情感的背叛?我以為你開個一次兩次倒還無所謂,但不能老開小差。老開的話,那就有把夢想付諸事實的衝動。要記住,有得必有失,一旦做錯了就覆水難收。
兩個人在一起生活吧,一定要互敬、互諒、互助、互愛。既要給對方一片自由的空間,也不能讓對方自由得過了頭。這世間誘惑很多,名利,美貌,才華。要抵抗外界的誘惑,就要經常使生活充滿新鮮感,要珍惜那曾經擁有的美好,並時時銘記,真愛如同花兒開放,如果一旦凋零,將不會重開。”
那士兵聽了高興地道:“聽了你的話,我感到很受教育。今後我要是有了女朋友,結了婚,一定按你所說的去做。”
衛頊望着那樹樹繁花,道:“其實我們如果僅僅把這杏花看做風流花,那可太冤枉它了!
它可以和教育牽上線,《莊子》曰:孔子游緇帷之林,休坐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所以教育界又稱杏壇。
它可以和醫生搭上橋,《神仙傳》曰:董奉,字君異。居廬山,為人治病。重病得愈者,令種杏五株;輕病得愈者,為栽一株。數年擲晷,杏有十數萬株,郁然成林。杏子熟,奉於林中所在,作簞食一器,宣語:"買杏者不復須來報,但自取之,一器?,便得一器杏。"有人少?往而取杏多,即有三四頭虎逐之,奉悉以杏所得?糧賑救貧窮。(《尋陽記》曰:杏在北嶺上,有樹百株,今猶稱董先生杏株。)醫學界又稱杏林。
它還沾了些仙氣,《南嶽夫人傳》曰:仙人有三玄紫杏。《西京雜記》曰:上林有文杏(材有文彩。)蓬萊杏。(東海都尉於台獻一株,花瓣五色,六齣,雲是仙人所食者。)《嵩高山記》曰:嵩高山,東北有牛山,其山多杏,至五月爛然黃茂。自中國喪亂,百姓饑饉,皆資此為命。人人逞哎,而杏不盡。任?《述異記》曰:杏園洲南海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種杏處。漢時,常有人舟行遇風泊此洲五六月,日食杏,故免死。雲洲中有冬杏。
它也與佛門有緣,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曰:西方于闐王不信佛法。有商胡將一比丘毗盧旃,在城南杏樹下白王:"伏罪今輒將異國沙門來。在城南杏樹下。"王聞忿怒,即往看。毗盧旃語王言:"如來遣我來,令王造復盆浮圖一軀,使王祚永隆。"王言:"使我見佛,我當從命。"毗盧旃鳴鐘告佛,佛即遣羅?羅變為佛形,從空而見真容。王畏齎投地,即於杏樹下置立寺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