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章:最後一戰(十三)
日軍打算在北線負隅頑抗,但是卻小瞧了蘇軍的戰鬥力,也小瞧了國軍的作戰勇氣。
蘇軍在東部地區的進攻開始后,以多路越過橫廣正面,在大量炮兵、坦克、機群的掩護下,向縱深推進,很快摧毀了日軍倉促組織起來的第一線防禦,和繞過了日軍構築多年的東寧、綏芬河、虎頭等堅固築壘地域。
東部蘇軍之攻擊重點,是沿着綏芬河向西的鐵路玫占牡丹江。防守在這一帶的日軍第124師團,在開戰前其所屬之步兵第271、272、273聯隊及師團之炮兵,原在綏陽地區佈防。
但在6月下旬奉命將其防區后移至穆棱鎮地區,蘇軍進攻時,這個師團將其271聯隊部署於鐵路以南地區,第272、273聯隊和15公分口徑榴彈炮、30公分口徑榴彈炮、15公分口徑加農炮等炮兵部隊均部署在穆棱鎮的鐵路以北。
為了加強該師團之守備力量,第5軍還從135師團中抽出兩個步兵大隊歸其指揮。
8月11日上午,蘇軍對124師團的陣地,首先以猛烈地炮火對其進行破壞性的射擊,空軍則進行猛烈的轟炸,至8月12日中午,蘇軍已攻入敵124師團穆棱鎮的主陣地。
由於蘇軍機群的連續轟炸,炮兵部隊的猛烈射擊,坦克部隊和步兵的來往衝殺,此時敵在穆棱鎮路以北的炮兵陣地已被摧毀,火炮大部被炸壞。
由於蘇軍在立體和平面上的強攻,敵124師團傷亡很大,如273聯隊長及3個大隊長全部戰死。
至8月13日,僅兩天的時間,這個師團已無力再組織抵抗,在該師團行將覆滅前,其272聯隊長竟要求集合全部尚剩人員,以軍旗開道與蘇軍進行最後一次決死之衝殺。
但此時的椎名正健中將知大勢已去,全師團己潰不成軍,後方亦被蘇軍迂迴隔斷,因而他決定撤出戰鬥,率殘部潛入鐵路兩側之林區而後撤。
就在第124師團與蘇軍激戰時,第5軍司令官清水規矩正在調集部隊以加強對牡丹江市的防守。
調在密山地區的第135師團,至牡丹江市東北就近的樺林地區;調在八面通的第126師團至牡丹江以東鐵路線上的四道嶺地區,與135師團組織正面防守。
當126師團一部於11日晚、135師團一部於13日晚到達指定地區,正在挖單人掩體和交通壕時,其在穆棱鎮前方的第124師團已被殲滅,蘇軍一部已迂迴至磨刀石車站。
為阻止到達磨刀石的蘇軍繼續前進,清水規矩急調其軍部之幹部教育隊一個大隊約1千人和後勤幹部教育隊約600人,並配備了1個15公分口徑的榴彈炮中隊及135師團增強第124師團的兩個步兵大隊,由第3野戰築城隊隊長小林大佐指揮,部署於磨刀石以西之鐵路兩側。
由於電話不通和電台聯絡不暢,直至8月14日的半夜,敵第5軍守衛牡丹江市的作戰計劃才上報至敦化的方面軍司令部,但喜多誠一訓令第5軍,應奮力抗擊以阻止蘇軍,不得已時部隊後撤至橫道河子和敦化地區。
第5軍組織四道嶺地區防禦,時間非常倉促。先到達該地的126師團,以掖河車站為中心,向東、向南形成半圓形之防禦地帶。
師團司令部位於掖河站以南之兵器廠,277聯隊位於掖河車站以南,278聯隊位於掖河車站之東南,279聯隊在四道嶺鐵路正面兩側,並派出一部扼守鐵路北側之高地。
原在密山的第135師團,到達牡丹江東北的樺林與四道嶺之間新陣地的時間較晚,因接到緊急轉移命令時,其368聯隊還在虎林鎮,而該聯隊尚有分散在松阿察河沿岸和烏蘇里江邊的獨木河及在饒河縣城的部隊,此時部分鐵路已經被蘇軍控制,368聯隊將收攏的部隊沿着鐵路以北向西,步行至裴德才與369聯隊、至雞西才與370聯隊會合,乘火車至牡丹江以東地區,然後進入新陣地。
日軍135師團撤離密山地區后,在雞西、密山、虎林、饒河一帶,已無日軍的主力,此時僅有在虎頭的第15國境守備隊。
根據第1方面軍“沒有另外的命令不準撤退”的規定,依託其築壘地域繼續進行頑抗,但該守備隊此時對周圍的軍事情況一無所知。
事實上在蘇軍於8月9日發動突然的大規模進攻后的第一天,凡處於戰場上的日軍部隊,幾乎都陷入混亂,不僅是各聯隊與其師團,就是軍與方面軍都很難聯繫上,這樣各部隊不知當前總的情況,而其指揮機關亦不知部隊的位置及處於何種狀態,因而無法了解和通報情況,命令、指示亦無從下達。
日軍第5軍從四道嶺至樺林佈防的兩個師團,尚未構築好陣地時,蘇軍於13日中午由空軍配合經強攻,消滅了磨刀石地區小林大佐指揮的教導隊等約3500人之後,繼續沿鐵路兩側西進。
此時蘇軍的空中偵察部隊,通過目視偵察及空中攝影,已知日軍在牡丹江市以東的設防情況。
因此,蘇軍一路沿鐵道兩側攻向四道嶺,另一路迂迴至牡丹江東北敵135師團的369、370聯隊之正面並很快又發起空地聯合攻擊,經兩天激戰,日軍這兩個師團已大部傷亡在固守的陣地上。
蘇軍除了對這兩個師團進行直接圍攻外,另在鐵路南、北以遠地區,各以一路對敵第5軍及牡丹江市進行戰役性的大迂迴。
北路從八面通西進經新興、自興、柳樹河子,而達牡丹江市以北鐵路線上的朱家溝;南路從穆棱鎮經三岔屯、大石頭河、天嶺以西,到達了牡丹江市以南鐵路線上之寧安。此時清水規矩的第5軍,意識到情況已相當嚴重。
清水規矩及參謀長河越重定,都是久經戰場的人,而且均在中國關內作過戰。
這次蘇軍從8月9日開始大規模進攻之後,清水、河越都感到這與他們以往所遇到之對手的最大不同點是:戰術上的多路機動迂迴;戰鬥動作上的步、炮、坦克、航空兵的密切協同;戰鬥作風上的快速勇猛;作戰中坦克、炮兵竟成了地面部隊的主體;在戰場上空軍機群則對有限範圍內的目標進行集中轟炸,以達徹底摧毀。
從開戰以來,第5軍之124師團,在已設防的情況下,從11日至13日即基本被殲滅;現蘇軍又以多路向兩翼迂迴,在牡丹江以東佈防的兩個師團,作戰僅一天,卻又發生了很大的傷亡。至8月14日,第5軍之傷亡竟高達兩萬餘人。
清水、河越對當面的嚴重情況進行分析,認為當前蘇軍之目的是以重兵奪取牡丹江這一軍事要地,圍殲在該地的日軍,然後西進至滿洲中心地帶——哈爾濱。
由於形勢不利、力量懸殊、傷亡太大,清水規矩決定,將126、135師團及第124師團殘存的部隊撤出牡丹江地區,沿鐵路西退至80公裡外的橫道河子扼守。
隨之,蘇軍第5集團軍的主力部隊進入了牡丹江市,而西撤之第5軍則是退至橫道河子一帶。
相比於北線的戰鬥,李國耀所部在南線的進展也非常的順利,經過8個小時的激戰,呂戰武所部輕取吉林城,並且於8月10日凌晨兩點抵達了長春城外。
此時的偽滿政權以及趨於崩毀,其高層已經撤離了長春,只有一部分部隊還留在長春附近,負隅頑抗。
凌晨三點鐘,李國耀所部4個師的步兵,外加5個炮團以及大量的技術兵種抵達長春郊外,並對城區發動進攻。
戰鬥一直進行到11日上午八點,在長達三十多個小時的戰鬥中,國軍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之後,終於佔領了長春郊外的全部外圍陣地,並將戰場推入市區。
即便是如此,日軍依舊沒有後撤的意思,但就在此時,城裏的兩個偽軍步兵團同時宣佈起義,從城區對日軍發動進攻,配合城外的部隊拿下了長春的東門。
隨後,第六方面軍入城,巷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