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策
頡利可汗就像幽靈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李淵的腦海中縈繞。
他不是對頡利可汗心存忌憚,而是對他的整個部族。
突厥部落,已經稱霸漠北近百年。他們在漠北的勢力,東到大海,西至中亞草原。不過此時,突厥以金山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各自為政,已經不再如往日的強盛。
李淵如今快有六十歲了,但從他兒時記事開始,除了姨夫楊堅當皇帝的那些年。突厥兵馬對於中原的騷擾和欺凌,幾乎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年間,時任突厥大可汗佗缽可汗五路大軍進攻長安,幾乎要將長安洗劫一空。當時尚在年幼的李淵,就是在那一年永遠失去了父親。為此他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苦練武藝,有朝一日報仇雪恨。
前朝大業年間,始畢可汗自恃強盛。趁皇帝楊廣北巡雁門關之際,領兵三十萬圍攻雁門關,差一點生擒了楊廣。
尤其是頡利可汗這次閃擊大震關,要不是李淵抓住了頡利可汗的心理,沉着應對,恐怕長安城免不了一次刀兵之災。
來日,廷議之時,李淵號召群臣對防禦突厥兵馬之事獻策,以為長久之計。
有人建議修長城,把前朝的舊長城連接起來,藉此阻擋突厥的騎兵。
可李淵認為,此時大唐初創,國力還很虛弱,無論如何也負擔不起如此浩大的工程。
有人建議和親,以親情為紐帶,緩解雙方的敵意,從而減少戰爭的發生。
李淵一度也認為這是好計策,只可惜頡利可汗不買賬。李淵數次請求聯姻,都被他拒絕了。
大唐初立,正需要罷兵督耕,發展生產。面對突厥兵馬不定時的騷擾,也不可能為了專門防備突厥建立一支強大的常備軍。
要知道,如此大規模的常備軍,對國庫的消耗巨大,於大唐的國力而言,負擔將是非常沉重的。
李世民時任大唐尚書令,他獻上了漢朝後將軍趙充國一直推行的屯田策,認為這是防備突厥騎兵的長久之計。
李淵看到年輕的秦王竟然能夠銳意史策,從古人先賢的智慧中尋找解決帝國備邊的問題。他不由得欣喜異常,連連誇讚起秦王來。
熟悉典籍的李淵知道,趙充國是漢帝國可以彪炳史冊的將軍之一,他的軍功卓著,足以功蓋當世。
可難能可貴的是,他並沒有自恃武力,而是根據自己半生征戰屯耕的經驗,向當時的皇帝漢宣帝三次提出屯田策,並親自推行屯田策。
當時的漢帝國與諸羌族部落在河湟一帶多有爭戰,邊境很不穩定。在趙充國屯田河湟的政策全面實施后,諸羌皆來歸降,在漢朝屬民、羌民與當地的漢族友好相處、共同開發之下,河湟谷地出現了一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之後,漢帝國的屯田策近一步推行到河西走廊和廣袤的西域,成為漢帝國維護邊疆穩定的國策,對後世起到了極大的影響。
……
李淵不但同意了李世民的屯田策,而且還同意他親自帶領兩萬大唐士兵前往并州北部邊境實施屯田。
前朝的經驗只是見諸於史策,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遵循。想要屯田策成功的推行,還是需要當代人具體行動起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李世民絕非書生意氣,既然先輩們曾經依照屯田策很好地解決了邊患問題。他堅信,他也可以做到。
等到并州屯田成功后,具體的經驗就可以向帝國的其他邊疆逐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