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塵埃落定

第368章 塵埃落定

對於高高在上的頂層人士來說,戰場上的損失就是一個數字而已,他們眼中更多的是戰場形勢導致的國際局勢的變幻,其中的利弊得失。

大洋帝國皇帝羅霖現在考慮得正是這個問題;

在軍事層面,大洋帝國所做的已經足夠多了,剩下就是政治人物登場了,通過緊鑼密鼓的暗中交易和鬥爭,取得實際的利益退讓。

最高統帥部的主戰論調,希望能夠抽調精銳兵團直搗柏林,這種意見被他強硬的壓下去了。

完全沒有必要,過猶不及的道理他是知道的。

屆時,必將會導致德國人全力反抗侵略軍,主要的矛盾針對了大洋帝國,反而會忽視德國內的深刻不可彌補的巨大矛盾,給德皇威廉二世以喘息之機,重新凝聚強大的反擊之力。

面對德國的舉國之力反抗,協約國侵略軍必將遭到可恥的失敗,這一點毋庸置疑。

羅霖該有多傻,才會走出這一步昏招。

最高統帥部的強硬派軍官只考慮軍事層面的問題,而高屋建瓴的帝國皇帝羅霖需要通盤考慮,從大洋帝國利益角度分析得失,考慮下一步的動作。

對大洋帝國來說,下一步不應該是狠狠的打擊德國人,反而應該暗中的扶持他們已經衰弱的力量,在歐洲形成新的力量平衡,這才是符合大洋帝國利益的做法。

拳頭只有蓄勢待發才能夠形成威脅力,如果打出去還有啥用?

以大洋帝國為主的中路軍團,牢牢的佔據萊茵河上的四座城市,這對整個德國就是一個巨大的危險,威脅到國家的存亡和命運。

哪怕只有很小的幾率,身臨其境的德國人也沒有人敢賭。

因為這樣的後果實在太可怕,沒有人敢賭,也沒有人願意賭,更無人能夠賭得起。

有這樣的形勢就足夠了,帶給大洋帝國的就是強硬的話語權,這裏面的利害得失羅霖非常清楚,因此在他的心中,帝國軍隊的這一次歐戰歷程已經結束了,到此為止。

那麼,大洋帝國參戰的企圖達到了嗎?

一,英國海峽殖民總督府轄下新加坡、檳榔嶼和馬來西亞地區、緬甸地區還有地中海的克里特島,全部歸入了大洋帝國領土,這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二,大洋帝國在殘酷的歐戰中,做出了自己的傑出貢獻,付出了數十萬人傷亡的代價,徹底扭轉西線戰場的形勢,強悍的兵鋒得到國際公認。

三,在國際社會頂級玩家的牌桌上,大洋帝國傲然屹立英法德之列,進入了最頂層的小圈子,這個最頂層的小圈子不超過四個國家,屬於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

四,大洋帝國海量的物資和大量的人員進入歐洲地區,充分地擴展了國家正面影響力,極大地提升了國家形象,受到歐洲各國一致好評。

五,實力決定地位,帝國經濟實力通過歐戰得到飛躍性的提升,大洋帝國的產品得到了歐洲的普遍認可,並且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歐洲第二大債權國,手握超過100億銀洋國際債權,完成華麗麗的轉身。

六,帝國大皇子、四皇子、五皇子、六皇子分別與沙俄帝國、西班牙王國、荷蘭王國和奧匈帝國達成了聯姻,在歐洲王室層面形成了良好的互動。

並且,長公主莎莉已經確定嫁入英國王室,這是皆大歡喜的局面。

按照帝國皇帝羅霖大家小家一起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此次大洋帝國的歐戰歷程可以完美收官,為什

么還要繼續戰爭呢?

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那為啥還要派遣近20萬軍隊進入羅馬利亞,準備在東線開啟第二戰場呢?

這只是帝國皇帝羅霖一個幌子,熟知歷史走向的羅霖知道蘇俄產生的翻天覆地巨變,利用歐戰危急的局勢,派遣20萬軍隊進入羅馬利亞,並不是要開闢第二戰場。

錯過了這個機會,協約國怎麼能夠允許大洋帝國派遣20萬軍隊進入羅馬利亞?

那是想也不要想,根本不可能的。

這20萬軍隊是為接下來的干涉戰爭準備的,羅霖希望為大洋帝國搞到一塊歐洲領土,這就是最後的一次機會,錯過了永遠不會再有。

這一塊歐洲大陸的領土,既不是地中海中的克里特島,也不是但澤走廊上的孤城柯尼斯堡(現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而是一塊真正的歐洲領土。

這一塊真正的歐洲領土,可供挑選的範圍就在波蘭和蘇俄範疇之內,包括原波羅地海沿岸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都是面積五、六萬平方公里的小國。

這個戰略企圖,需要在歐戰之後開啟的干涉戰爭中實現,而羅馬尼亞的20萬軍隊就是為此準備的,而不是什麼狗屁的開闢東線第二戰場。

這輩子,偉大的大洋帝國皇帝羅霖陛下什麼時候為別人做過嫁衣裳,真是腦袋秀逗了。

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民族·主義分子,而且是最大的那個頭子,貪婪的胃口和永無窮盡的擴張企圖,造就了大洋帝國現在的赫赫威名。

屬於不見兔子不撒鷹的角色,絕不會為別人火中取栗。

同盟國和協約國在西線戰場上取得新的平衡之後,隆隆的炮火槍炮聲逐漸停息,取而代之的是政治人物暗中的密切來往,交易和退讓。

中立國瑞士風景秀美的蘇黎世和日內瓦,秘密往來的大人物絡繹不絕,談判和籌碼通過無形的電波傳遞到歐洲各地,往來頻繁極了。

這其中,尤其以同盟國和協約國停戰談判和波蘭復國兩個主要議題,兩個陣營在戰場上都打不動了,可是針對停戰的談判雙方面臨着巨大分岐。

在1918年4月後,雙方並未爆發更大規模的決戰,零星的大小戰役不斷,時間在你來我往的談判中消逝,

波蘭復國議題;

1914年歐戰爆發之後,俄國介入保護塞爾維亞,德國則支持奧地利同盟。

這意味着瓜分波蘭的三個強國陷入了彼此之間的征戰,然而尷尬的是這三個國家的軍隊中都有波蘭士兵,奧地利、德國與俄羅斯人都很清楚地認識到波蘭人仍不忘爭取獨立,他們便以此為條件希望拉攏波蘭支持己方。

率先表態的是佔領波蘭領土最多的俄羅斯人,他們在1914年8月14日宣佈:“將要復興波蘭使其成為沙俄的堅定盟友”。

然而這隻能證明俄羅斯人的狡猾,因為這個提議僅僅是在承認沙俄宗主國地位不變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自治權,而非承諾恢復波蘭的獨立。

1916年11月,奧地利和德國同時在華沙發表聯合聲明,承諾恢復波蘭獨立國家的地位。

1917年俄羅斯爆發二月革命,沙皇政權被推翻,俄國臨時政府為了獲得波蘭人的支持,表示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的波蘭國家,並且宣稱:“其領土將包含所有波蘭人為主要人口的土地,並與俄羅斯聯合起來,構建一個鬆散的軍事同盟關係”。

英、法和大洋帝國對建立德國和蘇俄兩個強國之間的緩衝國提議非常感興趣,尤其是法國感同身受,這樣的糟糕情況他們再也不想來一次。

波蘭復國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為強國之間建立緩衝國,在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可以冷靜一下,不至於一下子就爆發殘酷的大戰。

問題是;

波蘭復國範圍有多大?

要知道,在歷史上波蘭可是有115萬平方公里的疆域,那麼這個新成立的波蘭佔據多大的疆域呢?5萬平方公里,還是10萬平方公里,抑或30萬平方公里?

要知道在歐洲,有3萬平方公里領土,就是個很不錯的國家了,誰願意多出來一個強大的波蘭?

1918年·5月一8月,德國在西線發動5次進攻,調集了208個步兵師,1200輛坦克、26000門輕重炮,萬餘架飛機,結果德軍在堅固的防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損失110餘萬兵力,在萊茵河一帶被大洋帝國和英法聯軍阻止,再也無力進攻了。

9月18日,協約國開始反攻,9月26日,全殲德軍27個師,德軍向後撤退80公里建立新防線,此時敗局已定。

南線,協約國9月15日發動攻勢,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底,奧斯曼帝國投降,安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人民起義,宣佈獨立,脫離奧匈帝國。

11月3日,奧匈帝國投降。

德國基爾港水軍也於11月3日起義,9月柏林爆發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宣佈退位,逃亡荷蘭,政權被右翼社會民主黨掌握,11日,德軍正式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之風起南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重生之風起南洋
上一章下一章

第368章 塵埃落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