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落英-1
大明萬曆二十八年日本慶長九年九月十五
時節已近秋後,京城的天氣也越發有些微涼了。
樹上的葉子落了又冒,漸漸由綠變黃,冒了又落,春去秋來中,細細算起來,距離那場千里之外的征戰朝鮮之役,至今,也已有近兩載。
要說如今這京城中最為熱鬧的話題,絕對非沸沸揚揚的太子之爭、這個已然被反反覆復熱炒了十多年的熱議話題莫屬。就是這個多年以來懸而未決、起起伏伏,卻又每次都不了了之的國之大事,這一陣子,又再一次席捲了京城大大小小的茶館酒肆、大街小巷,大有一副塵囂直上之勢。。。
畢竟,朝臣們呼聲最高的皇長子今年已然虛齡十九、轉過年去眼看就即將要到二十弱冠之年,算是成人了,這麼多年來卻只因皇上寵愛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因而始終未能定下太子之位。據內部消息稱,就連宮中對此一直未曾表態的李太后,也實在有些看不下去了,因此也開始敦促皇上早定太子,以安天下黎民之心與穩固社稷之本。
而關於那場曾被街談巷議中議論紛紛、甚為關注的朝鮮戰事,則隨着時間的流逝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話題,甚至漸漸被大多數人所遺忘。。。
不過,每當有人無意間提起當年之事,偶然再次講道當初那場朝鮮征戰之時,還是有些人依然津津樂道。尤其是說到那場戰爭最終結束之時,想當初,也是曾轟轟烈烈地鬧出了不少的大事來的。。。!
首先,是一直消沉了許久的朝鮮前線,突然之間竟是捷報連連!強攻了數月都未果的蔚山、泗川、順天等幾座堅城,都被天朝大軍接連順利攻克。原本在朝鮮殘餘的數萬倭軍也被一舉蕩平,或死或傷,其餘跑得快的,也統統被趕出了朝鮮、乘船狼狽逃回倭國。不僅陸上作戰一時戰績卓著,在露梁海戰之中,水軍提督陳璘更是以大捷奏報。據奏報中所言,此役不僅俘獲了號稱倭軍統帥的平秀政與平正成兩名重要敵將,更在海上擊殺了號稱“鬼石曼子”、在泗川之戰中曾擊敗董一元所率中路軍的敵將——島津義弘,為泗川之戰中損失的上萬大明將士報了一箭之仇!因而,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陳璘一時在朝野內外名聲大噪,甚至凱旋班師后論功行賞,還被評為了此番出征的戰功第一,排在了分別位列第二、第三的劉綎和麻貴之前。聖上更是在班師之後接受百官朝賀,祭告郊廟,次月,又頒佈了《平倭詔》,將已然平定朝鮮倭亂之事,正式詔告天下。
其中,“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之語句,更是振奮人心、舉國振奮,足以彰顯大明天威浩蕩。。。
不過,這些事關論功行賞、官面上的事情,畢竟有些事不關己,也不清楚前線到底是個什麼狀況的京城百姓們,說起來其實也不是特別的關切。要說對此此番戰事,這印象更為直觀而又深刻的,還是要數那親眼看着朝廷處決這些倭寇之時——
當日,在圍觀的人山人海之中,除了被從前線帶回來、於京城被一併梟首示眾的一干倭寇俘虜外,平秀政與平正成這兩個倭軍統帥,更是大張旗鼓地給予了高規格的特別“優待”,並非斬首,而是改用千刀萬剮的凌遲之刑處死。。。
行刑之時,一旁的官吏更是曆數着一份朝廷頒佈的文書,聽着文書中所列的在此二人率領之下、倭軍在朝鮮所犯下的各種令人髮指的滔天罪惡,尤其是犯下了竟敢挑釁天朝王師的不赦之罪。再同時看着刑場之上正慘叫連連的那兩位倭軍統帥,圍觀的大明百姓只覺得大快人心、紛紛拍手稱快!
過程之中,更是有人不由得議論起來:有說這二人其實乃是倭國國王平秀吉的養子的,也有說其實是義子的,更有說根本就是親子侄的。但鑒於只會一味慘叫的平秀政與平正成二人看起來根本不懂漢話,只能哭天喊地地用嗚哩哇啦的鳥語不斷作着無力的掙扎,所以大家最後也無法得以確認,到底這二人和倭國國王平秀吉到底是個什麼關係來。
但在有一點上,眾人卻是觀點出奇的一致:經過這一回慘痛的教訓,東夷倭國、蕞爾蠻邦,總該是領教了天朝的威嚴與厲害,從此必然不敢再窺視我天朝大明、以及藩邦朝鮮!
而提起那個據說已然身死的平秀吉,不僅之前居然不知天高地厚地拒絕了天朝恩典的冊封,自頭番出兵自討沒趣后竟然還敢再度興兵進犯、尋釁滋事,簡直如同跳樑小丑一般。這回有此報應,也是理所應當、大勢所趨、天理所向!
即便是在平秀政與平正成二人被行刑之後,聽聞此二人乃是在戰場之上被水軍提督陳璘所生擒,此役之中,陳璘還一舉擊殺了外號“鬼石曼子”的倭軍之中第一猛將,更是不由得大快人心、引得眾百姓一片嘖嘖稱讚。藉著這股風潮,經由說書先生們的口中,關於此戰的精彩經過與英勇事迹,更是在各家茶館之中人氣不減地被傳唱了足足好一段時間。。。
而對於露梁一戰中不幸陣亡、可歌可泣的明軍副將鄧子龍與朝鮮水軍主將李舜臣,聽客之中無不感到十分的惋惜,不過,最終能取得這樣豐碩的戰果,擊殺了倭軍第一猛將、擒獲了兩位倭軍主帥,也算是慰藉了兩位將軍的在天之靈,可以瞑目了。
至於,原本水陸重圍之下的小西行長所部,最後究竟是如何在這場號稱大捷的露梁海戰中,竟然不可思議地最終突圍而出了,朝廷既然沒有明說,自然也就無人知道了。畢竟,尋常百姓只覺得大捷聽起來威風凜凜、彰顯天朝氣概,卻也並不太關心這些細節;即便偶爾有人存有質疑,在大多數的人眼中,即便真的讓那什麼小西行長率軍跑掉了,英明的朝廷和英勇的陳提督,也自有其常人無法理解的深刻道理吧。。。
更何況,這露梁海戰的大捷乃是朝廷欽定的,又怎麼會有假呢——?!
就這樣,在一片嬉笑怒罵的大捷氛圍中,舉國也小小振奮了那麼一陣子。而至於那被凌遲的二人究竟是不是平秀吉的子侄,或者壓根兒是否真的是倭軍統帥或者將領,也幾乎沒有人會仔細去想,到底其中是真是假。。。
不過,比起這些,此戰過後,最令京城中的百姓們大跌眼鏡、吃驚不已的,卻又是另外一件天大的事情——
一向不可一世、隻手遮天的東廠提督張公公,居。。。居然在一夜之間,就徹底垮台了!
而其曾執掌多年的東廠提督之位,則轉而改由皇上身邊同樣信任有加的陳矩陳公公接任。
對京城的官吏與百姓們來說,這可真是任誰也未曾想到、並且絲毫不輸於朝鮮之戰的一件大事!
多年以來,一向在朝中炙手可熱、被皇上寵信有加的東廠提督——張公公,竟然會在這短短一夜之間,被皇上突然發出的一紙詔書,就革去了所有的職務,從高位之上一落千丈,落得如此一個悲涼的下場。。。
更離奇的是,儘管人們紛紛好奇,迫切地想知道到底張公公是犯了什麼錯誤。但,關於將張公公革職的理由,皇上的詔書中卻只有些模稜兩可的隻言片語,可謂含糊其辭。因此,關於這背後到底是有着怎樣緣由的各種分析與猜測,一時間又在街頭巷尾鬧得沸沸揚揚、成為了人們閑暇時的重要談資,風頭一時更是直接蓋過了對朝鮮戰事大捷的關注。
眾說紛紜中,有人說,是因為張公公一向背地裏支持立陛下寵愛的皇三子為太子,所以被支持立皇長子的朝臣們不斷上書攻擊;也有人說,是張公公不僅屢犯眾怒,又不慎觸怒了某位本不敢惹的權貴,所以招致報復;還有的人說,是張公公暗地裏收受了江南豪門巨賈的大量賄賂,被人抓住了把柄,招致了聖上的不滿與猜忌。。。
甚至,在這些捕風捉影的意見中,還有一種獨特的說法,說是因為某位錦衣衛的秘密上奏,揭穿了張公公背着皇上所做的某個陰謀,因而觸怒了陛下,這才使得其立刻便徹底失去了聖上的信任,因而一夜之間無故革職。但是,又因為牽連甚廣,所以此時也就沒有再特意聲張、免得掀起過大的風波。。。
總之,京城之中足足議論了好一陣子此事,才慢慢平息了下去。而隨着這兩年來時光的緩緩流逝,也就慢慢地與朝鮮的戰事一道,被人們漸漸所淡忘。。。
就在這一天秋日的午後,一所茶館內的客人們早已無人再關心兩年前的那場朝鮮征戰,與隨後的張公公垮台之事,紛紛正在對時下最為火熱的太子之爭聊得熱火朝天,一聲聲的高談闊論中,角落裏坐着的一名青年卻彷彿似聽非聽一般,慢慢地喝完了杯中茶,悄悄地將茶錢放於桌上后,拿起自己隨身所帶的一個包裹,便不動聲色地走出了茶館。
看這青年的模樣,本是有幾分俊秀,衣着也較精緻,加上那手中包裹內所裝的,似乎不是什麼細軟、就是一些書捲圖冊之類的東西,粗略一看,實在像是個外地來京遊玩或訪友的富家秀才。只是,若細細看去,卻能發現這青年的手背有些過於粗糙、掌中還長着不少的手繭,實在不似讀書人那樣的細嫩。而其雙眼之中所射出的目光,更帶着幾分難以掩飾的少年老成。。。
只見,這青年拿着包裹,左轉右轉了一陣后,便走到了一座簡簡單單、略顯樸素的府邸門前。抬頭看了看那大門上的門匾后,青年深深吸了口氣,隨即叩響了門環——
“咚。。。!咚。。。!咚。。。!”
幾聲不輕不重的門響過後,大門很快便緩緩被打開了。從門間露出了一張略顯蒼老的臉龐,從衣着打扮上看,似乎是這府內的老僕人。在粗粗打量了一番門外的青年後,這老僕人看上去彷彿有些疑惑,於是開口相問道:
“敢問,足下貴姓?敲門所為何事。。。?”
只見這敲門的青年隨即施了一禮,而後和氣地說道:
“晚輩免貴姓程,此番是特來登門拜見唐千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