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人

笨人

笨字,上下結構,上竹下本,本分做着基礎。竹“其表曰笢,其里曰笨”,這是《廣雅·釋草》給“笨”的定位。

戰國時候有一個笨人,叫商丘開,不僅笨,而且窮,衣食住行皆憂,在荒郊野外搭個草棚混日子。一天來了兩個舉止不凡的人借宿,半夜裏聽到兩位高士激賞他們的領導人。領導人叫范子華,無官無職,但社會名望廣播,用眼皮底下的術語講叫達人。這位達人是晉國人,不僅有虛名,還有社會勢力,“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貧,貧者富”“目所偏視,晉國爵之;口所偏肥,晉國黜之”。他看中的人,一路飆升,他不待見的人,在晉國沒有容身之地。

我們科舉取士制度是從隋朝開始的,在此之前,民間的人才是靠推薦脫穎而出的,老話叫“察舉”。察舉者就是這些達人,各種各樣的“才俊”都投身到達人的門楣之下,這是達人成為顯貴的基礎。戰國時候“門客”風氣流行,到了東漢階段“門閥”之亂甚至動搖了國家的根本。國家實行科舉取士之後,“門閥”傳統在民間依舊存留着,近代上海的青紅幫,以及當下**傾力打擊的“黑惡勢力”,都能找到當年的影子。

商丘開所處的正是“門客”之風奼紫嫣紅的時代,偷聽了兩位高士的夜話之後,他作出了一個決定,借糧借盤纏,去投奔范子華。但范氏門庭廣大,“門徒皆世族也,縞衣乘軒,緩步闊視”,在這些人眼中,商丘開的形象是“年老力弱,面目黎黑,衣冠不檢”,他最初得到的待遇是“狎侮欺詒,擋□挨抌,亡所不為”。古人用詞真是準確而鮮活。“擋□挨抌”,這些字真是給漢語長了形象的翅膀。在這樣的禮遇面前,商丘開並無“慍容”,但他的心態不是忍辱,而是自知“不及”,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及,這樣的心態叫誠。一個人心裏有了誠,就給做大事打好了底子。

門客們還用兩件具體的事取笑於他:

第一件事是在一個高台之上,該有幾層樓高吧,有人提議說:“有能自投下者賞百金。”大家說好呀好呀,顯然是事先商量好的,商丘開“遂先投下,形若飛鳥,揚於地,肌骨無□”。

第二件事是在一條河的急轉彎之處,有人指着洶湧的漩渦說:“彼中有寶珠,泳可得也。”“商丘開復從而泳之,既出,果得珠焉。”

商丘開的這兩次表現引起了范子華的重視,“令豫肉食衣錦之次”,待遇被提高了。穿上了白領衣服,吃飯也坐到了有肉食的桌子上。真正改變商丘開命運的是一場火災。“范氏之藏大火。子華曰:‘若能入火取錦者,從所得多少賞若。’商丘開往無難色,入火往還,埃不漫,身不焦。”門客們都服氣了,以為他是得道之人,紛紛向他道歉。商丘開說:我沒有道,我是帶着改變命運的想法來到這裏的。你們說什麼,我都覺着是真的,沒懷疑過。“唯恐誠之之不至,行之之不及”“心一而已。物亡迕者,如斯而已。”

商丘開講的話,用大白話說就是心誠則靈。笨是不設防,不設防有什麼益處?醉鬼,睡熟的人,以及嬰兒從高處摔下來,所傷是無大損的。笨還有一層內涵,就是肯下死力氣。心誠,再加上一膀子死力氣,只要不是航天飛船入太空那類特殊的事,世上很多難題都可以解開。再說,商丘開做的這三件事,對於窮困潦倒、苟活於野外的他來說,還算是有一點基本功的。

商丘開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影響了門客們的人生觀,“范氏門徒路遇乞兒馬醫,弗敢辱也,必下車而揖之”。

我們的傳統文化重視“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誠和信是有區別的。宗教講信,講信心,“信則得救”。但要留神信的外圍還有不信那種陰影。信沒有誠那麼透亮。誠心是把自己的內心打掃得乾乾淨淨。太上老君手裏的那把佛塵,是修誠心的法具。如今社會上號召着講“誠信”,這兩個東西不好放一起講。兩手抓,兩手就都不硬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先前的風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先前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