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夜間雷陣
之前的戰鬥其實讓很多孩子們都感覺到了羞愧,只不過此時的楊天卻不打算多說什麼,也不打算多說什麼,當然更重要的是不知道這時候說一些讓孩子們感覺到壓力或者愧疚的話是否會起到反效果,只不過在此時此刻,楊天似乎已經想起戰後鍛煉孩子們實戰射擊膽量的一個方法了。
此時的楊天也多少有些反思。自己是不是過於迷信一些來自於近現代中國軍隊的教條了?是不是犯了以校園環境或者軍訓環境類比軍隊的某些錯誤了?在自己還沒有能力把這些孩子們變成擁有意識形態靈魂的真正之軍的前提下,是否需要採取“十七條禁令五十四斬”,至少是“十七條禁令五十四打”,稍有不順,甚至是稍稍懷疑隊伍有違逆自己的命令就嚴厲的集體體罰,甚至直接的鼓動內部軍營暴力、軍官欺負士兵、老兵欺負新兵那套鍛煉軍隊?聽說舊韓軍舊日軍,甚至冷戰時期蘇軍某些特種部隊都喜歡搞這套用軍營暴力鍛煉身心,簡單粗暴的去打掉士兵們的人格與個人意識?自古以來漢人軍隊總是用一百萬現役、五十萬野戰部隊去對峙北方少數民族最多一二十萬並非全訓的動員兵,原因是不是漢人太過崇尚平等和尊重了,太有一顆理想主義之心了,很少有軍官將領能認同這套,總是期望建立一支“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儒家式理想主義軍隊?
楊天在內心中思索猶豫了許久,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打算。如果漢族社會是一個人口少到沒有條件選拔兵源的隊伍,或許這一套是迫不得已的辦法。可是有這麼豐富的兵源、這麼嚴苛的選拔、有這麼充足自幼開始訓練教育的時間,自己又有什麼理由還照辦其他國家與民族的近代教條呢?尤其是想起當年在學校時遇到過的一些人與事情,楊天堅定了不用鼓動軍營內部暴力的辦法鍛煉隊伍的決心。當然,以後的長青營,在管訓上可要規矩與管制更進一步的嚴明了。。。
出乎楊天預料的是,本來認為自己可能要在保定府府城下準備很長時間,最終還是要在遠離府城的地方同對方野戰,可是卻沒有想到也就是在回到保定府城頭之下的第四天夜裏,一些做為警報的煙花地雷就在遠處閃現出了火光,如同二踢腳一樣被彈射到七八米高度空中才爆炸的煙花照亮了範圍十丈以內的一切敵營。
之前幾天的時間總共一個工作日的勞作,讓長青營構築起了比較堅固完善的工事體系。這種堅固而完善的工事體系如果是現代標準可能至少需要十天平均每人七八十個工時,只不過在隊形要求可以更為密集年代,再加上保定府城郊外的土質並不算硬,秘營提供的工具也還算優良,僅僅摺合平均每人一個工日的時間就構築起了方圓能有二百步左右蜿蜒曲折而有射孔及被覆的戰線。
按照夜間戰鬥條例的要求,負責在夜間值班的孩子們中的少數人首先利用射口展開了針對暴露出來的零星黑影的開火。開火的時候槍口盡量遠離射口避免別滲透過來的敵漏網前鋒發現未知。
當踏中警戒地雷的敵群越來越多的時候,塹壕內就還是有人按照指揮要求接連不斷的拉響特定位置上的“定向拋射雷”。猛烈的黑火藥爆炸接連不斷的把一群群一斤重左右的鉛彈以超過百米的速度拋射出去,不斷有黑影就這樣在鉛雨中倒下。
當然,這樣的還擊是抵禦不了絕對優勢兵力下有預謀和準備的夜襲的。新生會這一次夜襲的隊伍儘可能的採取分散隊形及多波次的辦法從不同方向試探的展開進攻。很快就有不少的人滲透到了核心陣地很近的地方。
然而這幾天還臨近保定府府城的情況下,楊天又怎麼不會為夜戰做好準備呢?一時之間伴隨着接連不斷的爆破聲,更多用於照明的爆破煙花在並不算高的空中炸開,讓方圓兩里之內都顯得格外明亮。見到兩里內的敵群已經以分散的隊形遍及從核心陣地到野外不遠的地方,楊天也不由的嚇了一大跳,趕緊以鈴聲傳令下到啟動所有第一波次的霰彈地雷。同時,至少一半的炮位展開射擊。。。
猛烈的爆炸再一次接連不斷的響了起來,黑夜之中比石塊更具有效率的鉛彈橫飛。十多門野炮也在這個時候把距離引信調節到最低,也就是如同出膛霰彈一般的情況下展開向外開火。
當然在這個時候,楊天還是留了一手,沒有在夜襲的敵人威脅還很大的情況下暴露全部炮火,而只是啟動一半的炮火併以普通榴霰彈開火,同時也只啟動一般左右埋設好的地雷。
這一輪如同暴風驟雨的打擊之後,不甘心的新生會出動督戰隊殺傷了不少潰散下來的人,並補充輪換了不少新銳力量展開第二次夜襲,然而當第二輪分散兵力下漫山遍野聲勢浩大的夜襲再一次遭遇霰彈雷陣的時候,隨後直到天亮就再也沒有新的攻勢了。
當晨光輝映出保定府城外四周的原野的時候,最近的敵隊已在五里之外。規模並不比上一次大戰要少,而裝備似乎明顯更精良的新生會主力這一次把目標放在了保定府府城上,似乎是要做“圍魏救趙”的打算。
楊天只是稍稍有些猶豫,就最終下定了決心出工事群與對方展開野戰。正常情況下,相對保守的楊天並不會如此,可是有了上一次交鋒的結果,又有了這幾天測試了這些繳獲的火炮還有一部箭霰彈。楊天心中的底氣是要充足不少的,按照楊天的理解:最次的情況下:至少也應該有面對這個看起來聲勢浩大規模的敵群依靠炮火而不敗的能力。
如果說仍然有什麼讓楊天憂慮的話,那就是這些孩子們在人數明顯比上一次更少的情況下能不能經受住這種考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