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首
詩《天道》:
天道自古不曾變,世事萬年只循環。
今朝英雄又聚義,復拜當年瓦崗山。
詞《浮雲》:
浮雲遮卻望眼,世人喜逐軒轅。狼煙滾滾擾人間。龍虎又鬧江山。
江山從來不變,英雄老了容顏。清風明月撫秦漢。回首已過千年。
引首
有道是,萬物輪迴生又死,世事循環去復來,聖人亦云,星宿斗柄回寅,世情周而復始。由此觀之,天下事毫無新意,諸君不信,且聽《笏劍曲》,便知所言不虛也。
話說昊昊神州,自炎黃開基以來,屢有群雄爭霸之亂,常存四夷侵擾之禍,天下九州時分時合,人間滄桑若離若即。所幸國家雖亂,強虜虎視,然神器代代相傳,九鼎不移外族,先經堯舜禹,后歷夏商周,再傳秦漢晉,終至隋唐宋。可惜趙宋天下,文武德衰,年年遭遼金擾亂,歲歲受韃虜**。公元1279年,崖山一役,宋王跳海,中原大地竟屬蒙元,三山五嶽橫遭踐踏,堂堂華夏千萬人,屈於胡人幾鐵騎。
自此以後,百姓水深火熱,黔首九死一生,悲哉!痛哉!哀哉!
萬幸的是,上蒼慈悲降英傑,百載之後出奇才。
布衣朱元璋揭竿而起,引來八方豪傑咸聚麾下,東征西討十五年,南滅諸雄,北逐韃虜,元帝落荒而逃,九州無不歡欣。
於是開創基業,復立漢國,號為大明。
大明開國之初,國泰民安,倉廩殷實,萬國來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為保江山永固,乃定《大明律》鋤奸導善,制《大誥》懲惡除凶,令後世子孫守之,不可稍有更改,一時天下清平,四海咸服。
自古以來,凡開國君王皆勵精圖治,愛民如子,國治而法明,而守國子孫俱貪圖福樂,不思社稷,邦亂而律廢。
正所謂功成而德衰,能善始而不能克終也。
太祖皇帝薨后,朱氏後代君王多貪享樂,導致天威日衰,奸佞滋生,強臣顛倒銓政,數番掉弄機權,奸佞禍亂朝綱,幾度危及江山。
朱明王朝傳至十三代君王神宗皇帝朱翊鈞時,已是危機四伏,內有閹黨專權,官吏貪腐,民不聊生之憂,外有大金虎視,韃虜襲邊,倭寇侵擾之患。神宗皇帝少年英武,推行新政,勵精圖治,雖有新氣象,然終究難挽危局,一時氣餒。后因不喜皇太子朱常洛,欲改立三子朱常洵為太子,遭內閣群臣反對,堂堂天子,竟然亦學小兒之氣,一怒之下,宴處深宮三十年不上朝,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政事荒蕪,國運益衰。后又大肆徵稅,差役浩繁,更兼天災頻繁,稼穡不長,致使兒女啼飢號寒,父母吞聲飲泣,民間易子相食,九州慘不忍睹。
老牛病懨懨,必遭豺狼顧。
眼見大明朝如此光景,遼東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率眾反叛,建國立宗,屢侵疆域。神宗皇帝聞之大怒,點將兵部侍郎楊鎬發兵征討。萬曆四十七年三月,大明朝四十七萬大軍與大金國六萬大軍戰於遼東薩爾滸,明軍雖眾,卻大敗而歸,神宗皇帝憂鬱成疾,一病不起,於次年七月二十一日駕崩於乾清宮,皇太子朱常洛繼位,是為光宗,年號“泰昌”。
光宗皇帝三十有八,年富力強,不忍朱明江山廢禿,志匡杌隉。繼位當日,大赦天下,整頓吏治、澄清銓政,廢除礦稅,發銀兩百萬犒賞三邊將士,復召忠貞之士滿朝薦、葉向高、鄒元標、馮從吾、王德完、孟養號、鍾羽正等人入朝為官,一時朝政清明,氣象日新,天下翕然稱聖,好一代賢明君王。
入夜之後,光宗皇帝仍舊臬兀不安,又召老師公鼐入見,拜為國子監祭酒,囑道:“先帝在日,稅賦繁重,徵調四齣,民生日蹙,邊釁漸開。今朕登大寶,日夜思盼大賢,早晚渴求奇才。可惜朝中大臣數百,多為酒肉紈絝之輩,不可以圖大業,盼望先生多薦國子監中清廉賢才,朕量才錄用,使為國家效力。”
公鼐道:“皇上有志圖新,乃天下之幸,萬民之喜,老臣萬分欣慰。然朝中少有忠貞之士,民間多有賢達之人,昔日姜子牙垂釣渭水,百里奚乞食郊野,皆曠世奇才也。皇上可往民間尋找賢才,假以恩威,授以官職,定不遜於朝中碌碌之輩。”
光宗求賢若渴,急問道:“先生可有人選?”
公鼐回道:“刑部郎中滿朝薦向來忠貞,因得罪奸佞,被貶民間七年,聽聞他周遊四海,足踏九州,必知天下賢才,皇上可召而問之。”
光宗大喜,傳旨召見,滿朝薦奏道:“當今天下有四大賢才:大儒方青,精通諸子百家,熟誦四書五經,在杭州宣說儒學,吳越士人皆知,尊為東儒;高僧羅空,博覽群經,今世活佛,居衡山宣揚佛法,教民為善,百姓愛之,奉為南佛;真人王常月,全真掌門,持天仙大戒,據鶴鳴山開壇講法,規人向道,民心皆附,敬為西道;法痴曹印,通曉歷代律令,倡導法能治國,律能安邦,暢遊晉冀,博學廣聞,號為北法。臣以為皇上可降旨招四賢入朝,若得相助,定可成就萬世基業。”
光宗撫掌大喜,連夜傳旨,速召四人火速入京面聖。
半月之後,四賢進京,光宗急於乾清宮召見之。四賢跪拜,山呼萬歲,光宗細觀,見四人舉止儒雅,各具風流。與之暢談,知四人仁、悲、善、正,果是大賢。又問志向,俱言甘願捨身成仁,匡扶大明。光宗大喜,傳旨賜方青、羅空、王常月每人度罪金牌一塊,着三人即日起廣游天下,勸善除惡,天下百官,各衙各府,各寺各廟,見金牌者,如見聖令,供宿饗食,不可怠慢,天下罪人,除謀逆外,願改惡從善皈依金牌之下者,既往不咎。又賜曹印玉笏一塊,號曰“通天”,可上諫天子,下察百官,再拜曹印為刑部郎中,許他持通天笏,廟堂參奏奸佞,侍衛不能阻,村野捕獲賊寇,公差任調遣。
四賢受了皇恩,拜謝頓首,一齊退下。光宗對滿朝薦道:“愛卿薦賢有功,朕賜你玉如意一柄,聊為賞賜。”滿朝薦慌忙謝恩,受領而去。出了皇宮,行至前門外繁華大街,正一邊走一邊把玩如意,忽聞背後有人嘆息:“為了一柄玉如意,害了四個痴賢人,何其愚也……”
滿朝薦大驚,驀地轉身四望,但見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你喧我鬧紛紛擾擾,哪裏尋得到說話之人?正驚疑間,又聽歌聲漸漸遠去,歌曰:
名利場上求名利,風波海里踏風波。
生死途中悟生死,逍遙歌內唱逍遙。
滿朝薦急忙分開人群,循聲追去,卻一直未見歌者身影。正疑慮間,忽聽有人喊道:“滿郎中。”舉頭一看,卻是皇上身邊的傳旨太監李寧。李寧近前道:“皇上今日興緻盎然,欲登煤山賞花,料想你還未回府,着奴才來傳你前去陪駕。”
滿朝薦不敢怠慢,隨李寧急匆匆地趕至煤山腳下,正遇着龍輦,光宗下了車,與滿朝薦及眾多太監、宮娥步行登山。眾人一路上有說有笑,唯滿朝薦因念念不忘那無影人的話,心中悶悶,滿臉狐疑。
光宗問道:“愛卿為何不樂?”
滿朝薦本是正直忠良,見皇帝垂問,有意進諫,遂回話道:“臣為四賢前途擔憂。”
光宗怪道:“愛卿力薦四賢,朕已重用之,賜以度罪牌、通天笏,命四人為國盡忠,卿有何憂?”
滿朝薦道:“先帝在位四十八年,以先帝之英明,尚且不能使寰宇清寧,區區四賢又能有何作為?臣擔憂他們辜負了皇上厚愛,因此憂慮。”
光宗笑道:“先帝英明,但眾臣碌碌,今日氣象大不相同,朕自信不是庸君,又有諸位賢臣輔助,何愁天下不寧?”
眾人聞言,齊聲賀道:“皇上英明,必能撫定四海。”光宗興緻勃勃,走到一棵槐樹前轉身又對滿朝薦道:“先帝四十八年未能完成夙願,朕雖不才,願用先帝在位一半的時日,二十四年內復興大明,務要讓四海來朝,八方來拜,百姓安康,天下咸服。”
眾人皆喜,齊道:“皇上宏志,大明之幸,百姓之福,天下之喜。”
一行人喜氣洋洋,唯有滿朝薦平靜如水。光宗走了兩步來到槐樹下,暗自思慮:朕原本不受先帝善待,常遭鄭貴妃和三弟朱常洵暗算,與古之先王虞舜相仿,舜帝遭受父、弟毒害,幾番遇難僥倖逃脫,后終成千古聖賢君王,朕也當勵精圖治,發憤圖強,做一個復興大明王朝的聖主。想到這裏,光宗豪情壯志,即興賦詩曰:
遙慕虞舜莫敢閑,躬行仁義敬蒼天。
天假春秋二十四,興我大明泰昌年。
詩作已成,眾皆稱讚,史官記下,傳遍天下。一時之間,朝野騰騰興奮奮,萬民欣欣喜然然。
光宗皇帝煤山賦詩的喜訊傳至湖廣辰州府雄山腳下,此處乃是滿朝薦的故鄉,百姓聞聽皇上勵精圖治,滿朝薦復官深受重用,眾皆歡喜,獨有雄山腳下一閑散先生姓馬名笑者,聞之哈哈大笑,人問何故,馬笑道:“他想做二十四年的君王,我看能做二十四天就不錯了。他想二十四年復興大明,我看二十四年大明不亡就謝天謝地了。”聞者都笑他痴狂,罵他忤逆,馬笑也不辯駁,只是大笑不止,提着一根釣魚竿兒,騎着馬朝着辰水河方向高歌而去:
世人營營拜公卿,我自悠悠戲紅塵。
辰水河裏下彎鉤,一桿一線釣功名。
此後數日無事,誰知三天後傳來噩耗,光宗皇帝忽發疾病,飲恨以崩,屈指算來,恰好只坐了二十四天的尊位。辰州知府張光奎驚駭之餘,突然想起馬笑,此人瘋瘋癲癲,妄言成真,定為妖人,遂親帶全縣快手急急趕往捉拿,不料到了雄山腳下,只見人去屋空,大門上留詩一首,詩曰:
江河逢枯水不流,興亡能有幾度秋?
可笑痴兒未及悟,泰昌不昌命先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