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天佑大明

第110章 天佑大明

群臣安靜下來,並不是因為溫體仁的話產生作用,而是震驚陛下在關鍵時刻的殺伐果斷和決絕。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是大明的祖訓!

大明的歷代有為帝王,根本不會坐視危機降臨,而是主動出擊。

御駕親征,一直是大明帝王的傳統。

可是,那都是在兵強馬壯國力充沛的時候。

自英宗土木堡之變后,國力衰退,大明之後的帝王就再也沒有御駕親征了。

而到了如今的時局,別說御駕親征了,就是主動驅逐靼虜,都沒有了保障。

可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君王卻要親自上陣和靼虜拚命了。

一時之間,群臣心裏五味陳雜,不知作何感想?

但是正如溫體仁所言,陛下竟然已經乾坤獨斷,他們安心辦差就對了。

“楊本兵,不知陛下準備率領多少人出征?”大殿內,戶部尚書倪元璐憂心忡忡地問楊嗣昌。

陛下突然要出征,忠君的他心裏堵得慌。

頓時,群臣的眼光全部盯着兵部尚書楊嗣昌。

“陛下自有謀划,本兵也不知詳情。”

楊嗣昌雙手一攤,實話實說。

但是,事情發展到現在,楊嗣昌心裏穩得很,一點也不擔心崇禎皇帝會亂來。

事實證明,一切都在他老人家的算計中。

群臣搖搖頭,面有不豫,以為事涉機密,楊嗣昌不肯告知。

不過,大家也未責怪他。

如今晉商通敵並為建奴服務一事已經人盡皆知,連前首輔劉宇亮的管家都牽涉進去,楊嗣昌謹慎也沒錯。

尤其是陛下乃萬金之軀,他老人家的行蹤豈能人盡皆知?

可以說,群臣的保密意識加強了不少。

“諸位大人,本兵着實不知,並非虛言!”

楊嗣昌苦笑連連,解釋了一遍。

應該說,這不是楊嗣昌做人高傲的風格。

只是崇禎皇帝決定御駕親征后,楊嗣昌為了今後的配合,方才俯下身段,交好群臣。

緊接着,楊嗣昌又把崇禎皇帝準備御駕親征之後的一些佈置告訴群臣,才讓大家疑慮頓消。

“如此說來,陛下並非冒險行事,而是成竹在胸?”

聽完之後,倪元璐亮着雙眼問道。

“本兵認為如此!至少靼虜動態,陛下了如指掌,並針對性地做出部署,取得了德州大捷。

建奴貝勒阿巴泰被臨洮總兵曹變蛟生擒,正在壓往京師的途中。”

楊嗣昌緩緩點頭,趁機說出德州大捷的消息。

戰報原本要在朝會當眾公佈,砥礪士氣,振奮人心,只是被黃道周一弄,陛下震怒,提前下朝,不了了之。

“天佑大明!”

“陛下聖明!”

……

頓時,金鑾殿裏歡呼一片,許多朝臣含着淚水對天叩拜,慶祝這來之不易的大勝。

大明,太需要一場勝利來凝聚人心了。

……

寒風碩碩,稟然冷冽!

天津碼頭上,執勤的衛所將士縮着脖子躲在在水面的寮寨里,觀察運河的情況。

天津是軍港,大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

成為皇帝后,朱棣為紀念由此起兵的“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也因此,與通州相比,水面上的漕船相對來講會少一些。

突然,執勤將士發現河面上駛來浩浩蕩蕩的船隊,大大小小漕船足有幾十條,彷彿一支水師部隊。

上面還有勇衛營的旗幟,迎風飄蕩。

只是,令執勤將士不解的是,勇衛營是天子親軍,並沒有水師部隊呀?

他不敢怠慢,急忙解下腰間的響鑼,吹鳴起來。

很快,衛所的千戶帶着幾百人的隊伍趕來,查看情況。

“沒錯,是朝廷的大軍,快放行!”

千戶透過單筒望遠鏡,發現船上除了勇衛營還有兵部左侍郎陳的旗幟,急忙命令將士撤除水面的柵欄。

而此時,在運河中間三百料的漕船上,陳奇瑜和黃得功等人站在寬闊的甲板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冷冽的寒風並不能吹散心中的熱血,通過這次戰役,事實證明大明的精銳並不遜於韃虜。

關鍵是要有充足的情報,還有戰鬥的熱情。

漕船靠近碼頭,陳奇瑜率領着得勝回京的勇衛營將士,走下漕船,整理隊形。

同時,一隊將士押着綁得結結實實的三十個建奴的牛錄、章京還有萎靡不振的貝勒阿巴泰。

這是陳奇瑜特意留下來,作為獻俘闕下的戰利品。

今天,陳奇瑜他們要在天津衛歇息一晚,明天再趕往京城,在午門舉行獻俘儀式。

獻俘,是中國古代五禮中軍禮的一種。

軍隊外出征戰獲勝凱旋,除要在太廟祭告外,就是要舉行隆重儀式,向皇帝獻上俘虜。

並報告戰鬥情況,請示對戰俘的處置,這是一種宣揚國威的重大儀式。

大明,已經好久沒有舉行這樣的儀式了。

也因此,陳奇瑜做了充足的準備。

……

紫禁城,皇城闕樓上,崇禎皇帝扶着打掃得很乾凈的欄杆,南眺天津衛的方向。

陳奇瑜的夜不收已經向兵部稟報了他所在的位置,以及明日何時可以抵京,以便朝廷可以早做安排。

對此,崇禎皇帝及其期待。

他需要一場聲勢浩大的獻俘儀式,來激發京城百姓和將士們的鬥志。

“稟陛下,朝臣對於此次大捷熱情高漲,紛紛言是天佑大明,真是可喜可賀。”

楊嗣昌站在崇禎皇帝身後,彙報今日朝堂的情況。

“哪裏是什麼天佑大明,還不是靠將士們浴血廝殺。”

崇禎皇帝撇撇嘴,不屑地說道。

這就是大明文官的德行了。

打敗戰了,就指責武將無能。打勝了,就是天佑大明。而武將,永遠是用來背鍋的。

可以說,文武失衡,也是大明將士戰鬥力不高的原因之一。

“陛下所言極是!”

楊嗣昌順着崇禎皇帝的意思,恭維了一句。

“楊愛卿,明日隨朕出城十里迎接大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崛起崇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崛起崇禎
上一章下一章

第110章 天佑大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