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遲夜選妃
花蕊遲夜十四歲那年,八月二十八日。
這一天是花蕊遲夜選妃的日子。
老夫人是一個嚴肅的人,臉上依稀可以看出年輕時的影子,美麗卻陰冷。
老夫人莫月在正中御座坐定后,花蕊遲夜才在左側的寶座就做,選妃的儀式開始了。
武陵王的選妃跟北魏皇帝選妃用的儀式是一樣的,當時北周還在是北魏,直到宇文泰死後,宇文護立宇文覺為皇,才改為北周,但是武陵王的崇高地位,卻從來沒有因為朝代更換而影響絲毫,反而風頭更甚昨夕,不僅有自己的宮殿,軍隊,所用儀式,禮物均按皇帝規則一樣。
大周皇室宇文氏,當今的皇帝宇文覺,花蕊遲夜的二哥,宇文泰生有五個兒子,老大宇文毓,老二宇文覺,老三宇文遲夜,正是花蕊遲夜,老四宇文邕,老五宇文直。他的這幾個兒子,個個人中之龍,各有千秋。宇文毓是個風輕雲淡的男子,臉上總是掛着若有若無的笑意,溫文爾雅。而宇文覺卻與他的大哥完全相反,性格易怒,常常沉不住氣。宇文邕則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宇文直則一直沒什麼特點。幾個兄弟中,脾氣最為怪異的便是花蕊遲夜,秉性涼薄,對兄弟也並不親厚,要不是為人殘忍,也算是安分守己,五個兄弟當中,他的身份是最為高貴的,僅僅十歲就被封為武陵王,十二歲時,老天再一次表現了對他的眷顧,當時北魏最大的門閥赫連家家主,赫連照去世,赫連照臨死之前,將赫連家主傳給了他,更加鼎定了他高貴的身份。
花蕊遲夜此生註定不是一個平凡的人,從他一出生就奠定了。
花蕊遲夜出生時,是北魏牡丹花開的最為旺盛的一天,而那些牡丹卻又在第二天全都枯萎,世人皆知牡丹花是富貴的象徵,宇文泰當時還找了個算命先生,替他算命,那算命老道說此子註定大富大貴,後來也證明了此話不虛。
當今皇帝聽說后覺得太神奇,便封為武陵王,賜予花蕊此姓,字遲夜,所以花蕊遲夜是真正的王族,身體裏流的是宇文家高貴的血統。
一名管事手托銀盤,高高舉過頭頂,跪在老夫人案前,莫月緩緩的說,“請王爺過目。”
這名管事立刻站起身,倒退三步,向左微轉,在向前三步,在花蕊遲夜案前重新跪下,高舉銀盤如故。
花蕊遲夜莊重的說:“放下吧。”
管事把銀盤放在花蕊遲夜的案上,恭敬的退下。
銀盤裏並排着放着六章水牌,上面寫着候選的六位小姐,公主的姓氏,年齡,和父親的姓名官職。根據皇家法規,如果初選秀女,原應五人一班,由管事按班引入,立而不跪,合留的便留下牌子,不合留的便撂牌子,走人,但這一次,相當鄭重,經過初選,複選有複選,最後一次挑選而且由王爺親臨,必須更加仔細。
候選的秀女是一個一個的引進來的。
大太監垂首恭立門側,喊道,“徐氏進見!”
花蕊遲夜往盤子裏面一掃,右邊地一塊盤子上寫着,“徐氏徐玲,輔政大臣徐暮女,年十三歲。”
其實王妃並不是就要立刻大婚,當時婚姻法,女子婚配不得不大於十六歲,所以也只是將王妃選定,然後等王妃滿十六歲在進行大婚。
徐玲由一個太監引進,她向王爺和老夫人叩安后,便站在屋子中間了,她穿了一身淡紫色的鍛袍,寬大的鑲邊一白色為主,她那薄薄施了脂粉的臉膛紅紅的,略帶一點羞澀,但毫無做作之態,她眼睛不大,但睫毛很長,配上兩道細長的細眉有種說不出的秀氣。微微上翹的嘴角邊,有兩個小小的笑窩,使她看上去總是這麼惹人喜愛。
“吳連若進見!”隨着喊聲,一個身穿湖緑色鍛袍的秀女被太監引進。
花蕊遲夜看名牌,“吳氏連若,格親王之女,年十三歲。”
十三歲,遲夜在心裏冷笑。
這時,大太監喊出的姓氏,遲夜就沒聽清楚,她低頭去看牌子,上面寫着:“公主,字文玉,年十三歲。
遲夜抬頭,正好字文玉在門口露面,遲夜不禁對這個未見面的表妹表示好奇。這位公主看上去比牌子上註明的十三歲還要大些,紅噴噴的尖臉,配上細長的眼睛,略厚的嘴唇,憨厚可愛。一頭極其濃密的黑髮,用一支翠玉挽着,像一朵黑牡丹開放在頭頂。身材纖細。或許是因為公主的身份,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俯首帖耳,她正好奇的打量着遲夜。
第四個,秀女依次被領進,穿了一件寶藍緞袍,眉中間還有一顆小小的黑痣。
“落雪兒覲見!”
遲夜抬頭,落雪兒剛好進來。屋裏的人不覺眼睛一亮,這不是因為讚美,而是因為驚異。她肯定十分俊俏。眼睛,簡直像兩顆烏黑的寶石,但眾人不驚異於她的美貌,而驚異於她的服飾。她穿了一件顏色極淡的紫色外套,全都與遲夜的顏色一樣——一般人為了表示敬重,也還是極力迴避的,而她卻敢!一陣不快登時從遲夜心頭掠過。她的步態,是嚴格地遵循皇室習俗,直直的,挺挺的。腰桿僵住了似的絕不搖擺,這更給她增添了幾分高傲和得意,令人極容易想到她是莫月侄女。
“蘇墨覲見!”
最後被引進來的是一個嬌小玲瓏的秀女,穿一件雪白色的緞袍。只瞄了一眼,遲夜差點從椅子上跳起來,心在胸口那兒“怦怦怦”跳個不停,連氣息都有些不穩了,那身段體態,那眼睛,那秀麗嘴唇的輪廓,活脫脫就是藍亓兒呀!
滿屋的人,認識藍亓兒的都張大了嘴盯着這姑娘。
遲夜冷眼的望着莫月。
你什麼意思?
那雙黑眸若隱若現,莫月不由一驚,好冷的一雙眼波!
彷彿煙水籠罩着寒露,那麼虛渺而入骨的冷,好像可以將冬夜的寒雪霜凝結到人的骨髓里去。